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於印度、阿拉伯巴基斯坦、葉門,全世界72%,病例來自蘇丹。
病因
人類的胃酸可以釋放出被吞食的撓足蟲內的幼蟲,幼蟲經胃壁到達疏鬆的結締組織。幼蟲成長為成蟲約需10~14個月,不引起組織反應。受孕的雌蟲在皮膚中遷移可導致包含炎症細胞和嗜酸細胞的局限性水皰,四周后蠕蟲出現水皰在接觸水後破裂,從雌蟲子宮釋放出幼蟲。組織中破裂的蠕蟲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可導致膿腫形成。
發病機制
人吞食的撓足蟲內的幼蟲,幼蟲經胃壁到達疏鬆的結締組織。幼蟲成長為成蟲約需10~14個月,不引起組織反應。受孕的雌蟲在皮膚中遷移可導致包含炎症細胞和嗜酸細胞的局限性水皰,四周后蠕蟲出現,水皰在接觸水後破裂,從雌蟲子宮釋放出幼蟲組織中破裂的蠕蟲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可導致膿腫形成。
臨床表現
典型臨床表現包括丘疹,可2~7cm大小,由硬結邊緣進入靜脈約需1~3天,患者感到強烈的燒灼感,至少浸入水中的感染部位可感覺到。水皰破裂,幼蟲被釋放入水。組織中破裂的蠕蟲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可導致膿腫形成。皮膚破潰還可導致二重細菌感染,包括破傷風感染寄生蟲數目可一個到多個總數常可少於6個或多於50個。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常見於下肢、足部,也可出現於手部、臂部、甚至下頜部,全身症狀可有噁心嘔吐、腹瀉、蕁麻疹,瘙癢可為一過性。一旦幼蟲被釋放於水中全身症狀可加重。
偶爾蠕蟲也可見於心包、脊背、眼、韌帶、睪丸等深部組織。如果關節受侵也可引起關節炎。 對這種寄生蟲感染沒有保護性免疫重複感染很普遍。
併發症:
可出現蕁麻疹。
診斷
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糞便或皮損中找到幼蟲可診斷,X線檢查可發現已死的鈣化蟲體。
鑑別診斷:
鑑別包括與細菌感染、盤尾絲蟲病、羅阿絲蟲病等有關的淺潰瘍或蜂窩織炎。
檢查
實驗室檢查:
蟲體在組織中移行過程中常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其它輔助檢查:
X線檢查可發現已死的鈣化蟲體。
治療
流行的治療土法可用繩慢慢纏繞,但這樣可導致蟲體破裂,引起嚴重的炎症反應。藥物治療包括甲硝唑、噻苯達唑,可減少感染易殺死蟲體噻苯達唑可完全殺死成蟲皮損可對症處理。
預後
對這種寄生蟲感染沒有保護性免疫,重複感染很普遍。
預防
避免接觸感染,不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