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

川烏

川烏,英文名Aconite Root,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生於山地草坡或灌叢中。栽培於平地肥沃的砂質土壤,主要栽培於四川。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川烏(Aconite Root)多年生草本。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生於山地草坡或灌叢中。栽培於平地肥沃的砂質土壤,主要栽培於四川。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藥材性熱,味辛、苦;有大毒。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基本信息

植物介紹

川烏川烏

【拉丁名】RadixAconiti

【英文名】AconiteRoot

【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卡氏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

【採制】一般於栽培第二年6月中旬採挖,除去地上莖葉,吸取泥沙,將母根與子根分開,母根曬乾後稱為“川烏”。

【性狀特徵】根呈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後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麻舌。

【化學成分】總生物鹼含量2.3%,1.0%,烏頭鹼0.3%。主要含烏頭鹼(acon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tine)、塔技烏頭胺(talatisamine)、傑斯烏頭胺(jasaconitine)、苯甲醯烏頭胺(benzoylaconine)、苯甲醯中烏頭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醯下烏頭胺(benzoylhypaconine)等。這類成分的分子結構中,因8位羥基的乙醯化和14位的羥基芳醯化,因而呈現強烈的毒性,是烏頭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病症。一般炮製後內服。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經痛及風濕的鎮痛劑。

【用法與用量】 一般炮製後用。

【注意】 生品內服宜慎。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9.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 K)。

形態特徵

川烏川烏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地下塊根常4-5塊連生在一起,母根瘦長圓錐形,側生子根肥短圓錐形。莖直立,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少數貼伏柔毛。葉互生,具葉柄;葉片圓形,掌狀3深裂,兩側裂片再2裂,邊緣具粗齒或缺刻。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與小花埂上密生柔毛;花藍紫色,萼片5,上萼片高盔狀,高2~2.6cm,側萼片長1.5~2cm;花瓣2,有長爪,距長0.1~0.3cm;雄蕊多數;心皮3~5。蓇葖果3~5個。花期6~7月,果期7~8月。

藥理作用

川烏川烏
1、抗炎作用:川烏總鹼可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鮮蛋湯、組織胺以及5-羥色胺引起的足腫脹。

2、擴血管、降壓作用:川烏和烏頭鹼均可擴張血管,起一過性降壓作用。

3、川烏有鎮痛、局麻作用:烏頭鹼系生物鹼是其有效成分,上述作用均是中樞性的。

4、強心作用與毒性:川烏水煎劑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但川烏具有很強的毒性,烏頭鹼過量造成中毒時,首先使心搏增強,繼而引起傳導阻滯而心率不齊,最後心臟停止於舒張期。烏頭鹼類引起恆溫動物急性中毒的表現位呼吸興奮、流涎、運動麻痹、末期痙攣、嘔吐樣開口運動,稱為烏頭鹼症狀。

製法

『產地』四川、陝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製法有二:①洗淨泥沙,倒入缸內,用清水漂24天,每天換水一次,到期取出,每5斤藥用生薑半斤(切片),甘草120克,倒入鍋內,與藥同煮2小時,取出晾至半乾放入缸內潤2夜,以透為度,取出刨片1厘厚,曬乾。②將藥洗淨,投入缸內,用清水浸漂,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換水按時取出,每10斤藥加黑豆120克,甘草半斤,生薑半斤,放鍋內同煮2小時,撈入篩內、去輔料、曬至半乾,放缸內悶潤,每天翻動,潤透取出,切片一厘厚,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制川烏:將原藥材揀淨,放缸內或其它容器內,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次,漂至口嘗稍有麻辣味時取出;在浸漂過程里如發現有裂口破爛時可加些白礬;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湯,加入漂過的川烏,煮透,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去掉藥渣,曬至半乾,悶潤後切片、曬乾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區加甘草、鮮姜等輔料與草烏同蒸;有些地區分別用豆腐甘草金銀花、鮮姜或皂角等輔料與草烏同煮。

鑑別

川烏川烏
(1) 本品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群;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灰黃色。澱粉粒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後生皮層細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導管淡黃色,主為具緣紋孔,直徑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線。

(2)取本品粉末約5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3ml,浸漬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6ml,蒸乾,殘渣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10滴與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2滴,滴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後,再多加4滴,置水浴中加熱1分鐘,用冷水冷卻。滴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與氯仿1ml,振搖,下層液顯紫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與氨試液0.5ml,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適量,用水稀釋後照分光光度法測定,在231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種植與管理

一、生物學特性


川烏為毛莨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根肉質黃色,呈紡錐形或卵形,外皮黑褐色,下部有許多鬚根。川烏的適應性很廣,在海拔1700~3000m地區都可栽培,屬喜溫喜濕喜光一年生作物,具怕高溫、乾旱、怕澇等特性。

川烏川烏
二、土壤選擇
川烏為塊根植物,對土壤選擇較為嚴格,應選擇陽坡地段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在海拔1800-2600米地區,中性反應的油沙土和白沙土及灰湯土栽培最為適宜。種植後生長良好,植株健壯,支根多,病害少,塊根大,產量高,質量好,但川烏切忌連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塊為宜。要合理輪作,否則易產生病害,嚴重影響產量。

三、整地、理墒 


川烏對整地要求嚴格,洋芋、玉米收穫後,應及時耕翻、坑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減少病蟲害。播種前再抄犁2次。曝曬數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勻細、疏鬆、做到地平垡子細。理墒:按東西向每墒2米寬,拉直繩子,兩頭插穩木樁再開溝,溝寬30公分,溝深20-30公分,播種後,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離進行理墒。

四、播種節令


根據幾年試驗結果及經驗,最佳播種節令為11月國中旬,“立冬”節為宜,最遲11月底,過早過遲都會影響產量。

五、大田塊根播種量


川烏塊根的大小關係著產量的高低。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播種塊根以每公斤150個為宜,每畝播種量100-120公斤,過大過小產量都不理想。過大收穫時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減去播種量,其產量還不如150個的,過小雖然單位面積的播種量減少,但由於母體養份供應不足,幼苗細弱,長勢差,產量低,經濟效益也不好。

川烏川烏
六、合理密植
每畝以15000株為宜。具體方法是:每墒墒寬2米,播種8行,墒間溝寬33公分,行距30-40公分,株距18-20公分,過密通風透光條件差,下部葉片白粉病嚴重,個體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低,質量也不好;過稀雖然個體生長發育良好,但群體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好。

七、播種方法和施足底肥


播種方法採用開溝條播,溝深18-20公分,塊根按大小分開播種,注意播種時塊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這是高產措施之一。播種時每畝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最好是兩種肥拌合後施用,尿素6公斤,施後再蓋上一層3-5公分的細土。

八、合理追肥


幼苗有6-8片葉子時,追施第一次廄糞水,具體方法是:先把優質的羊、豬糞泡成糞水,然後以50公斤清水兌6-8公斤糞水或兌尿素0.3-0.5公斤施用。施用的原則是:濃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在植株開花前15-20天進行,每畝施複合肥30-33公斤。具體方法是:乾旱時水施,以50公斤清水兌複合肥0.5-0.6公斤,澆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後,地塊潮濕,可乾施,先用鋤頭將行間掏成小溝,把複合肥施入溝內,再蓋上泥土減少肥效損失,提高利用率。

九、合理灌溉


播種後出苗困難的,要合理灌水才能保證苗齊,出苗以後,整個生長發育時期都需要經常保持濕潤環境,過乾或過濕都會使川烏生長不良,特別是在春旱十分嚴重地區,為了保證川烏生長發育期間獲得充足的水分,應適時灌溉,但不能滲灌

川烏川烏
十、中耕管理
1、幼苗出土前,應將墒面上大土塊抓入溝內,用鋤頭打碎,然後把溝內的泥土完全提到墒面上。"雨水"節前後,幼苗全部出土,如發現病株,應拔出澆毀,利用預備苗帶土移栽,時間宜早不宜遲。 

2、雨水落地以後,雜草易於生長,應及時中耕除草,保持地無雜草,溝無積水。開花前中耕一次,使塊根迅速生長。

3、修根是栽培川烏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產量、質量,促進塊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應修根兩次:第一次是"春分"節後,株高50公分左右進行。這時植株莖稈基部已生育小川烏塊根,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側生在莖基和母根上較小及多餘的削掉,然後將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塘內,再修下一株,第二次修根在"芒種"節進行,但泥土不能刨得過深,必須削去基部上新生的小川烏。每次修根應注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割斷鬚根,否則影響塊根生長膨大。

4、封頂打杈為了抑制川烏地上部分徒長,讓養份集中於地下塊根。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封頂打杈的產的產量高,質量好。其具體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現花蕾時開始打尖,最遲在開花時必須打尖,每株留葉20-25個,經過打尖後的植株,又會長出腋芽消耗養份,應隨時摘除,但摘芽時不要傷害老葉,以免影響光合作用,總之應做到地無烏花,株無腋芽。

十一、防治病害


川烏川烏
川烏的病害很多,蟲害很少。發現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現將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霜霉病:苗期較為普遍,植株發病時,以葉片背面有一層霜霉層為主要特徵。霉層初為白色,後變為灰黑色,致使葉片枯黃而死。一般常見於晚秋低溫多雨、多濕時,發病迅速而嚴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消毒後補苗,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病時可用25%的多菌靈500-800倍液,實行葉面噴施防治。

2、菌核病:是川烏生長後期最嚴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植株受害後,莖基先呈褐色,很快長出白色系狀菌,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很快擴大,並逐漸形成菌核,菌核為白色小粒,在病症表現的同時,植株開始凋萎,病部軟腐,最後全株死亡。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採用波爾多液、多菌靈噴施。

3、白粉病:植株葉片受害時,初期出現圓形白色狀霉斑,後擴連片,使葉片布滿一層白面狀的霉層。此霉層為病原菌的菌絲或分生孢子,霉層中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子囊殼,破襲後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溫乾燥或施氮肥過量,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發生。防治方法:發病前,用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時,用25%粉銹寧或50%的甲基托布津,1:500至800倍液噴施防治。

十二、適時收挖 


11月是最佳收穫期,否則塊根出芽會影響產量和質量,如作種影響出苗,曬商品藥容易空秕質量下降。

藥方選錄

1.治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麻黃、芍藥、黃芪各150克,甘草150克(炙)川烏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金匱要略》)

2.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川烏頭100克(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乾蠍25克(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釅醋一中盞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七丸.(《聖惠方》)

3.治風寒濕痹攣痛不能步握:五靈脂、川烏(炮去皮、臍)、蒼朮(薄切酒浸乾)各100克,自然銅(燒熟)50克.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下漸加丸數服之病除.(《普濟方》烏術丸)

4.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川烏頭(生)去皮、尖為末用香熟白米半碗藥末20克同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10克增米作一中碗.(《本事方》川烏粥法)

5.治丈夫元髒氣虛婦人睥血久冷諸般風邪濕毒之氣留滯經絡流註腳手筋脈攣拳或發赤腫行步艱辛腰腿沉重腳心吊痛及上沖腹脅膨脹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衝心悶亂及一切痛風走注渾身疼痛: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去皮、臍)、地龍(去土)、天南星(炮)各六兩乳香(研)、沒藥(研)各二兩二錢.上為細末入研藥和勻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荊芥茶下亦得.(《局方》活絡丹)

6.治風腰腳冷痹疼痛:宜用貼焙川烏頭三分(去皮、臍生用).搗細羅為散以釅醋調塗於故帛上敷之須臾痛止.(《聖惠方》)

7.治癱緩風手足撣曳口眼喁斜語言蹇澀履步不正: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250克.上為末入龍腦、麝香研令細勻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次暖酒調服之一日兩服空心晚食前服.(《梅師方》神驗烏龍丹)

8.治左癱右瘓口眼喁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川烏頭(去皮、尖)、五靈脂(去石)、當歸、骨碎補各等分.上為細末用無灰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漸加至十九至十五丸溫酒下.(《局方》四丸)

9.治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川烏頭(生去皮、臍)50克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盞姜七片煎服.(《嬰孩寶書》)

10.治破傷風:烏頭(生去皮、臍)一枚雄黃(研)0.5克麝香(研)0.5克.上為細散.每服5克以溫酒調下[4].(《普濟方》三味追風散)

套用舉例

川烏粥


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遂,痛重不能舉者,予常制此方授人,服者良驗。(寒證)

川烏(生,去皮尖,為末)

上藥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藥末12克,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l茶腳許,蜜3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6克,增米作1中碗服。

《普濟本事方》卷三

治跌打損傷


[方 劑] 黃梔子60克,川烏、草烏、生薑各15克,柑子樹葉30克(鮮品、搗爛),香附子15克(鮮品、搗爛)。

[制用法] 將上藥共研為細末,以酒、麵粉適量調和敷於患處。

[驗 證] 用上藥治療跌打損傷患者,觀察20例,其中,打傷12例;扭傷3例;跌傷5例。一般僅敷用,忌內服。

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方


方劑: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錢半) 炙草(一錢) 黃 (二錢半炙) 山梔(一錢) 川烏(一錢) 煨姜(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經內傷外感。內傷外感者,言由內傷以致外感也。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東垣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及通其意而轉用者耳。及暑月勞倦發熱,暑則氣耗,勞則氣傷。發熱而在於暑月,且因勞倦,自非甘溫不能。彼肆用藿香、滑石等,為暑月發熱必需之劑,只在不明此義耳。或汗出不止,衛外之陽虛,則腠理不固矣。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錢(須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義)。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已,是胃氣下陷也。必尚兼後重,第圊後隨減耳,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羸弱,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也)。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合小柴胡矣)。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皆因氣虛不能升舉故也。或產後血虛發熱。凡血虛發熱者,其舌必乾;氣虛發熱者,其舌必滑。然既在產後,則不但血虛,即其氣未有不虛者。蓋當其臨盆之際,為產婦者,若非全副精神、渾身力氣,努力責以推送之,則胞胎如何下地?迨至胞胎下地,則所去之血固多,之後能不傷其氣乎?況血虛則氣無所附,寧不與之俱虛乎?茲以產後發熱,專責血虛,殊有漏義。而症乃列於本方之下 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旺陰生,其意固自包舉也。第不明言其意,則產後之血虛,人習聞之;而產後之氣虛,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俱加酒炒白芍二錢(氣味酸寒,恐伐生氣,故用酒炒)。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調攝,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主之”。然內傷脾胃,須有分別。如饑飽勞役飲食生冷,內傷脾胃而病者,自當主以此方。若由思慮郁怒,七情內傷,而脾胃先病者,則於本方尚隔一膜,不若歸脾為的當也。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心臟陽虛氣弱者,濟生歸脾湯加丹皮、肉桂主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