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黑口鰳 |
中文名:黑口鰳
學名:Ilishamelastoma
英文名:Clupeaindicus,Clupeamelastoma,Ilishabrachysoma,Ilishaditchoa,Ilishaindica,Ilishamicropus,Pellonabrachysoma,Pellonaditchoa,Pellonamicropus,Platygasterverticalis
科名:Pristigasteridae
科中文名:鋸腹鰳科
同種異名:Clupeaindicus,Clupeamelastoma,Ilishabrachysoma,Ilishaditchoa,Ilishaindica,Ilishamicropus,Pellonabrachysoma,Pellonaditchoa,Pellonamicropus,Platygasterverticali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河口、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5-20米
最大體長:17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長而寬,極側扁;頭背凹入。背緣窄;腹緣有完整之棱鱗,共約29-32個。頭中大,側扁。吻短鈍,上翹,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略小,向上傾斜而近垂直;上頜骨末端圓形且不延長,僅可達瞳孔之下方;下頜的前端向上突出;兩頜、齶骨及舌上具細齒;鰓耙稀疏,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2-24。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側線鱗數51-52枚。背鰭起始於體後部,具16-17軟條;臀鰭長,具59-61分枝之軟條;無腹鰭;尾鰭叉形。體背藍褐色,體側銀白色;口緣黑色;鰓蓋後上角具一暗色斑點。各鰭淡色,背、胸鰭上部及尾鰭後部具暗斑。
棲所生態
為淺海中上層洄游魚類。游泳速度快,喜群居。白天多活動於中下層水域,黃昏、晚上、黎明或陰天則活動於中上層水域。有時可進入河口域,甚至低鹽度的水域。主要浮游甲殼類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個體較少,產量不多,較不具經濟價值。但仍可供鮮食。一般以流刺網捕獲。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地理
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新加坡,北至大陸東海及中國台灣,南至阿拉夫拉海等皆產。中國台灣分布於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等。模式種產地:Coromandel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