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綏

鳳冠綏

鳳冠綏,採煤專家。主持編制了瀋北、鐵法、南票、平莊四個新礦區的建設規劃,解決了遼寧省煤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採用科學的充填技術方法,順利地開採了撫順礦務局車輛修理廠下的保全煤柱,成功地回收了煤炭資源,為我國當時“三下”採煤提供了經驗。他組織了“水力沖孔防止煤與瓦斯突出的研究”等近20多項課題制訂試驗方案和編寫技術報告,為煤礦的安全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簡介

鳳冠綏,曾用名肇鳳雙,滿族。1907年12月8日出生於遼寧省遼中縣前尖子村的一個地主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很小就進入私塾接受教育。因時局一直動盪不安,聰穎好學的鳳冠綏直到1929年才考入東北大學工學院深造。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大學不得不遷往關內。鳳冠綏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憤恨和對家鄉故土的滿腔眷戀之情,艱難輾轉來到北京完成了學業。畢業時26歲。

事業

大學畢業之後,鳳冠綏受“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投身於祖國的煤炭事業,赴河北省井陘煤礦任助理員、煤師。井陘礦務局是中德合辦的,總工程師是德國人克里馬,是當時礦務局的煤炭專家。一次,克里馬命令當時職務為二段煤師的鳳冠綏把主要運輸大巷下面的保全煤柱用充填的方法采出來。

而鳳冠綏則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平時積累的實踐經驗提出:應該等礦井結束前再回採煤柱,以保證運輸大巷不受破壞,並且可不採用充填的方法,這樣做可以保證既安全,又經濟。後來經過激烈的爭論和權衡,井陘礦務局局長採納了鳳冠綏的意見。這對於初出茅廬的鳳冠綏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鼓勵和褒獎。

工作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大半河山淪落於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無奈中,鳳冠綏只得南下廣西。1938年1月起在廣西大學理工院礦冶系任助教、講師近一年半。這期間,他勤勉從公,潔身自好,誨人不倦。他希望能用“教育興國”,希望通過教育喚醒人們“奮起,勿做亡國奴”。1939年7月他調往廣西平桂礦務局西灣煤礦任副工程師兼井工主任。他決定畢生致力於祖國煤炭發展事業,以自己之所學實現“工業救國”的理想。而這一次卻又在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潰敗,中國億萬民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的現實中被撲滅了。1940年6月,失望中的鳳冠綏轉而來到四川省,先後在彭水鐵礦和中國興業公司涪陵鐵礦任工程師兼工程股長。他推行工人自願組合成包工小組的形式,實行計件工資制,取消了包工頭對工人的剝削,大大提高了工效。抗日戰爭勝利後,鳳冠綏又被調任撫順礦務局龍鳳礦廠任廠長,他採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帶領工人搶修坍塌的通風斜井和主要通風巷道,恢復了正常通風,保障了開採工作的順利進行。1948年5月鳳冠綏被調任江西萍鄉礦務局安源工程處處長。他分析了當地的具體情況,開闢了霜善沖和安源兩處簡易礦,改變了原來該處僅有一個三家沖礦井的狀況,使產量大大增加。

煤炭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鳳冠綏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投入到我國的煤炭事業中,為發展我國的煤炭事業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研究設計我國第一對設計能力為150萬t的遼寧省本溪彩屯礦豎井開拓方案時,面對蘇聯專家組的建設方案,他敢於直言,提出了自己正確的設計方案,為彩屯豎井的建設和早日投產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後,他又主持編制了瀋北、鐵法、南票、平莊四個新礦區的建設規劃和遼寧省礦區生產能力規劃,解決了遼寧省煤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而他提出的關於開發瀋北煤田的建議受到中央的重視並被採納。

1963年在撫順礦務局工作期間,他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採用密緻充填技術措施,開採車輛修理廠下的保全煤柱,成功地回收了煤炭資源,從1964年11月至1965年9月間共採煤煤炭30萬噸,並保護了廠房,為我國當時“三下”採煤提供了經驗。1965年7月鳳冠綏回響黨的號召,從東北來到祖國的大西南重慶市,支援國家三線建設,而此時,他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但他不顧自己的年高體弱,經常帶領科研人員深入煤炭生產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擬定科研項目,指導研究試驗。

1966年初他曾親自帶領工作組到貴州六盤水礦區的老鷹山礦進行石門揭開突出危險煤層的研究。在重慶分院工作的11年裡,他組織領導完成了許多重大科研項目。為災害嚴重的重慶中梁山、南桐礦區、貴州六枝、水城礦區的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其中,包括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並獲得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的“水力沖孔防止煤與瓦斯突出的研究”課題。他不僅對該項研究課題的試驗方案、技術報告和工作總結進行組織和把關,而且在試驗過程中還經常深入井下了解試驗情況進行技術指導。

進步

黨和國家對鳳冠綏給予極高的信任和重視。他歷任政協本溪市委員會第一、第五屆副主席,本溪市科學普及協會主席,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鳳冠綏儘管遭受迫害,但他仍然堅信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困境中仍不忘科研工作。他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潛心鑽研馬列主義理論著作和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鳳冠綏為我國的煤炭事業奉獻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並作出了顯著的成績。

1987年在遼寧本溪病逝。

科技成就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北方,特別像撫順這樣的老礦,許多煤井範圍內建有很多建築物,隨著煤層被開採,地面建築物受采動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縫和破壞。用水砂充填管理頂板,地表沉降率仍在20%以上。因此在采特厚煤層時,煤層上方地面受采動影響範圍內的建築物就要遷建,造成不可避免的浪費。鳳冠綏分析了以往沉降率較大的原因,認為在充填材料上和充填工藝上都有潛力可挖,完全可以改進。他決心打破已沿用40多年的老充填法,在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煤礦設計院和東北工學院的協助下,他決定在原用的廢頁岩中加入30%的河砂,作為充填材料,同時改善充填工藝。首先在勝利礦的509採區進行充填開採試驗。

從1964年11月至1965年9月采出煤炭30萬t,受該採區采動影響的車輛廠範圍內,地表最大沉降僅203.8mm,廠房地基最大下沉值:南牆為67.7mm,北牆為48.0mm,廠房平均傾斜為0.5mm/m,廠房安然無恙。按這個地表最大沉降率2.1%來計算,采完23m厚的煤層,廠房也不會被破壞,這為今後的建築物下採煤打下了初步基礎。這項試驗的成功,不但可以給國家多采出幾千萬噸煤炭,提高了資源的回採率,延長了勝利礦的壽命,而且可以不遷建地表建築物,既節省了國家投資,工廠又可以照常生產,且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不會受到干擾,取得了利民利國的巨大效益。

鳳冠綏在工作中一貫強調技術工作特別要注意打破框框。正是本著這種除舊立新的思想,當面對貴州六枝礦“在瓦斯礦井中的煤層底板掘岩石大巷,是否可以採用毫秒雷管進行全斷面的一次性爆破”的問題時,他果斷地認為:只要通過採取適當的措施,嚴格控制瓦斯不超限,是可以採用這一方法的。雖然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方法不同,但鳳冠綏分析認為只要瓦斯不超限,用這種方法是安全的。他的提議很快被採用。實踐證明這樣做不但可以加快掘進進度,而且還可以保證安全。

社會評價

為人關係

鳳冠綏為人正直,虛懷若谷,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他深知老工人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操作技術,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總是向他們請教,在制訂技術方案前後,能做到事前事後廣泛徵求意見,使其能取得最好的執行效果。

1966年初他親自帶領工作組到貴州六盤水礦區的老鷹山礦進行石門揭開突出危險煤層的研究。六盤水礦區地處高寒地帶,而此時正是寒冬臘月,他經常頂風冒雪深入各礦井調查研究,同建設工人一起住工棚,當試驗進入關鍵時期他不分晝夜地和科研人員一起蹲在試驗工作面,直到順利揭開石門。

個人作風

鳳冠綏廉潔奉公,艱苦樸素。初到重慶時他怕組織給予特殊照顧,曾向領導表示,有兩間住房足矣。後來了解到所里住房緊張,於是堅決要求不要組織上給安排的三間房,只住一間。一次他到貴州六枝礦蹲點時,工程處黨委書記為了照顧他,讓他和領導同志到小食堂一同吃飯,飯菜相同,只是可以不排隊並且有桌椅。但他卻認為是對他的“特殊”照顧,謝絕後仍回到大食堂就餐。

民眾聯繫

鳳冠綏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聯繫民眾,作風民主。他從生產單位調到科研部門,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裡,就先後去了中梁山、六枝、永榮、魚田堡、松藻、益門等礦區進行調查研究,與礦山的技術人員、老礦工打成一片。重大項目的方案審查、報告會和鑑定科研成果,他都親自參加。他處處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對自己和子女要求嚴格。他的二女兒沒有工作並且體弱多病,他一直教育女兒凡事要依靠自己,困難儘量自己解決。直至他重病之時也一再叮囑兒女不要給組織增加麻煩。

人物評價

鳳冠綏的一生,經歷了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進程。新舊社會的鮮明對照,使他深深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一真理。他的一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發展祖國的煤炭事業奮鬥不息,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熱愛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工作,盼望海峽兩岸骨肉同胞早日團聚,為推動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工作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1984年,他向全國政協六屆四次會議提出“關於本溪城下採煤造成沉陷亟待解決”的提案,受到原煤炭工業部的重視,為本溪市徹底解決沉陷區居民生活問題和建設資金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鳳冠綏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也是共產黨的一位真誠朋友,受到了黨內外人士的愛戴。

個人簡歷

1907年12月4日 出生於遼寧省遼中縣前尖山子村。

1929-1932年 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院。

1932-1937年 任河北省井陘煤礦助理員、煤師。

1938-1939年 任廣西大學理工學院礦冶系助教、講師。

1939-1940年 任廣西平桂礦務局西灣煤礦副工程師兼井工主任。

1940-1943年 任四川省彭水鐵礦工程股長。

1943-1945年 任四川中國興業公司涪陵鐵礦工程師兼工程股長。

1945-1946年 任國民黨經濟部東北區特派員辦公室接收專員。

1946-1948年 任遼寧省撫順礦務局龍鳳礦廠廠長。

1948-1950年 任江西萍鄉礦務局安源工程處處長。

1950-1951年 任江西萍鄉礦務局高坑礦礦長。

1951年 任礦務局計畫科工程師。

1952年5月 任遼寧省本溪煤鐵公司煤礦部副主任工程師。

1952年6月-1953年5月 任遼寧省本溪煤鐵公司采屯礦主任工程師,後任該公司設計處主任工程師兼設計組長。

1953年6月-1953年10月 任遼寧省本溪礦務局主任工程師兼設計科科長。

1953年11月-1954年 任瀋陽煤礦設計院108工程主任工程師。

1955-1957年 任遼寧本溪礦務局總工程師。

1957-1963年 任遼寧省煤炭工業管理局副總工程師。

1963-1965年 任遼寧撫順礦務局總工程師。

1965-1977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1977-1987年 退休後任本溪礦務局顧問。

1987年5月9日 病逝於遼寧本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