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周朝,對遵守周禮的地區稱為夏,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華,對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蠻、夷、戎、狄。蠻在南方,夷在東方;西方的稱戎,北方的稱狄。![.](/img/5/e06/nBnauM3X1ETM1gzN5czN4UD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3c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鮮虞歷史
三國聯合伐邢滹沱河兩岸土地肥美,適於農牧,具有冶煉優勢,便於製造武器,所以鮮虞國的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逐漸雄厚。他們的胃口越來越大,企圖向南攻城掠地。鮮虞國之南是西周的諸
![鮮虞國國都遺蹟](/img/0/05b/nBnauM3XycjN4AzM4gzN4UD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4c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城邦聯盟被破
公元前636年,放逐在外19年、周遊列國、政治經驗十分豐富的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君臣一心,整頓國政。此後,晉國開始強大起來。強大的晉國拓疆擴土,![.](/img/a/c2f/nBnauM3XwcDM5ATOxEDO4UDN5ITMwIDOyIDOwADMwAzMxAzLxg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頑強抵抗晉軍
晉國打破鮮虞的城邦聯盟之後,加強太行山東麓北部的邊防建設,在與鮮虞接壤的城邑置郡縣,派賢臣董安於任上地郡守,駐在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董安於嚴明法紀,從嚴治政,積極備戰。然而,鮮虞國能征善戰。公元前507年9月,鮮虞國軍隊在平中(今唐縣境內)打敗晉國的進攻。晉國的將軍觀虎不把鮮虞國放在眼裡,自恃其勇,孤軍冒進,結果當了鮮虞的俘虜。此時,楚國圍攻蔡國,晉國本來出兵伐楚救蔡。平中之敗,使晉國感到了威脅。於是,下決心把救蔡部隊退出,集中兵力進攻鮮虞。公元前505年對鮮虞國形成包圍之勢。鮮虞國正在危急之時,晉國卻發生了政治事變。晉國本來靠六家權臣輔佐,而權臣們卻鬧起矛盾並逐漸加劇。這六家權臣分別是趙氏、范氏、智氏、荀氏(中行氏)、韓氏、魏氏。晉定公和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聯合對付范氏、荀氏,荀吳之子荀寅和范吉射先後逃亡到衛國的朝歌(今河南淇縣)和邯鄲。公元前494年4月,晉國大夫趙稷背叛趙氏的趙鞅(即趙簡子,“趙氏孤兒”趙武之孫),並且在齊國、衛國的支持下圍攻五鹿(今大名縣城東50里,晉文公被放逐乞食於沙麓,就是這個地方)。鮮虞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企圖漁人得利撈一把。范氏、荀氏本來是鮮虞的死敵,但鮮虞為了削弱晉國,答應與齊、衛聯合。首先發兵,攻占了晉國的城邑棘蒲(今趙縣)。趙鞅不能容忍趙稷叛亂,遂率師平叛。公元前491年農曆九月,趙鞅包圍邯鄲,十一月攻克。鮮虞與齊、衛聯軍趕快接應荀寅、范吉射,還幫助他們占據柏人(今隆堯縣西)。接著,齊國大將國夏與鮮虞合兵,又攻下了晉國的欒、鄗(今柏鄉縣固城店)、任(今任縣境內)、邢(今邢台)等八個城邑。但是,趙鞅治軍有方,公元前490年攻陷柏人城,荀寅、范吉射奔逃齊國。這個時候,鮮虞與晉卿趙氏已經水火不容。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趙鞅率師北擊鮮虞,不久滅之。從此,鮮虞在史籍中消失。經濟文化
晉國經過曠日持久的艱苦征戰方能消滅鮮虞,表明鮮虞國能征善戰,且占據有利地形,以滹沱河作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鮮虞國自西周興起後又幾乎延續整整一個春秋時期,說明石家莊北部地區在當時適於農牧業發展,這使鮮虞國具備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平山縣鮮虞遺址曾出土千餘枚尖首刀幣,藁城市也曾出土92枚。這是當時北部少數民族由一種日常使用的青銅工具——削(即小刀),逐漸演變成的刀削形態的青銅鑄幣。眾多尖首刀幣的出土,反映出鮮虞國的商品流通已相當發達。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四大鑄幣體系之一。自春秋中晚期之際開始,至戰國末年,在長達近400年的歷史長河中,刀幣先後成為中國北方、東方各諸侯國(族)的主要鑄幣形態,曾經鑄造和流通過刀幣的國家就有鮮虞國、中山國、燕國、齊國、趙國和山戎等部族。刀幣文化還是中國特有的錢幣文化之一,為先秦錢幣中的奇苑瑰寶,在中國鑄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鮮虞和中山
鮮虞和中山都是西周時期在石家莊一帶建立的小國,中山又有春秋中山和戰國中山兩次立國經歷,在有關鮮虞與中山兩者的關係問題上,學術界長期存在爭論。主要觀點有以下三種:1)中山是白狄所建的鮮虞國的繼續;
2)中山系周王室所封,為姬姓,與鮮虞子姓國無關;
3)中山為白狄別種,是一個很早就依附於晉的古老國家,與鮮虞無承繼關係。
持上述觀點的學術界人士各有論據,但由於史料較少,還處於考證階段,尚無一家之言能成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