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正定縣東北部有一個叫新城鋪的村子,它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公元前770年,鮮虞國在此定都,後來,新城鋪成為京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郵政的主要驛站。因新城鋪鎮駐新城鋪,故取名新城鋪鎮。新城鋪是一個古老的城鎮。春秋時代名新市,為鮮虞國的國都。西漢置縣,後曾改名為新市鎮、府城驛、新城鋪,歷來是南北大道的重鎮和驛站。這個人傑地靈的老村里出過許多名人,汗末大將顏良、我黨早期革命工作者郭芳就是傑出代表。...千年古村
一個村子的歷史能有多久?一百年?一千年?在正定縣東北部有一個叫新城鋪的村子,
它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公元前770年,鮮虞國在此定都,後來,新城鋪成為京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郵政的主要驛站。這個人傑地靈的老村里出過許多名人,汗末大將顏良、我黨早期革命工作者郭芳就是傑出代表。如今的新城鋪村是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文明生態村,它正敞開懷抱迎接著八方來者。
商代遺址
新城鋪商代遺址位於新城鋪村北750米處。解放前,此處有三個大土丘
,民眾稱“城崗”,曾多次出土銅器。現僅存中間一個土丘,南北長32米,東西寬23米,高6米。當地農民數次發現商代銅器、石器和陶器。縣文物保管所藏有此遺址出土的青銅器15件,且多有銘文。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新城鋪商代遺址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崗歷史近三千年
雖然見過許多文明生態村,但是新城鋪村環境的整潔還是讓記者眼前一亮:一條條水泥街道打掃得乾乾淨淨,街兩旁一座座磚瓦新房排列整齊,房前或是種著洋槐或是栽著月季。街上每隔幾十米遠就有一處文明宣傳標語,給人的感覺非常舒服。
新城鋪村是正定東北部最大的村子,距縣城17.5公里,地處正定、藁城、新樂三縣市交界處。新城鋪的名字由來已久。春秋時期為鮮虞國都,名新市。西漢置新市縣,唐代廢縣置新市鎮,設伏城驛,後為四十里舖。明代從上述三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定名新城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裁驛,清末廢鋪,村名仍沿用。
沿新城鋪村一路向北,記者來到了鮮虞國都遺址。春秋時期,姬姓白狄族人聚居在新市(今新城鋪)及其周邊繁衍生息,後逐漸強盛起來,於公元前770年,以新市為中心建起鮮虞國,定都新市(今新城鋪村)。
據民國時《河北省沿革圖表》記載:鮮虞國以今新城鋪為中心,占有正定、井陘、靈壽、行唐等15縣之地,可見當時其國力之強盛,聲名之顯赫。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只能在遺址前遙想其當年的繁盛。
村民們把鮮虞國都遺址俗稱為“城崗”。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解放前,城崗包括三個大土丘,每個土丘都有十幾米高,現在僅存一個,高不足10米,周長約50米。城崗里出土了不少寶貝,大多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現在很多出土文物都存放在正定大佛寺內,對於研究殷商時期的手工業發展很有價值。
馬號是古驛站所在
在新城鋪村北部,有一片地方叫“馬號”。這是一片開闊地,占地數十畝,是古代信使換馬休息的地方。古代從上往下傳達一些機密檔案或重要指示時,通常靠信使騎馬飛奔傳達。出於保密的考慮,信使換馬不換人,時間長了信使所騎的馬勞頓不堪,需要在沿途的馬號換馬,信使也藉機休息一下。
據《正定縣誌》載:唐代,縣城設醴泉驛,新市鎮設伏城驛,新城鋪成為經定州、
保定進京的重要驛站。《正定縣誌》還對清代伏城驛的情況作了詳細記載:伏城驛,在城東北45里,屬真定府。有驛丞1員,驛馬68匹,馬夫34名,獸醫1名……附近村民告訴記者,原來的馬號是一個大坑,現已被填平種上莊稼。據說馬號旁有一座沙堆非常神奇,可隨水漲落,不管下多大的雨也不會被淹沒。但是現在沙堆已無處可尋,這話的真假也無從考證。
從春秋戰國時代至今,近三千年的時光荏苒而過。在歷史的長河中,新城鋪一直是個繁盛的地方。現在村裡有8000多人,除了農業種植之外,手工業也很發達,村里規模在二三百人左右的服裝廠就有15家,石家莊飛機場的建成更為這個千年古村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像它的名字一樣,新城鋪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顏姓村民不拜關公
顏姓是新城鋪村的大姓,三國時期的大將顏良祖籍新城鋪,這裡的顏姓村民把顏良奉為祖先。因為顏良死於關公刀下,所以村裡的顏姓人不拜關公。
公元200年,曹操、袁紹陳兵於官渡,顏良與當時身在曹營的關羽交手,不幸被關公斬落馬下,砍頭時,顏良帽子上的飄帶也被砍了下來。時年,顏良子孫為銘記此仇,孝帽上便開始不留長飄帶。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村中顏姓人家若有老人去世,孝子頭上的孝帽均無飄帶。曾有一段時間大江南北關廟林立,但是新城鋪人卻從未給關公修廟。關於顏姓人不敬關公還有一些傳言:新城鋪是一個集鎮,過年前後藝人賣字畫,凡有“關老爺”像者不許在此處銷售;新城鋪顏姓人不許和劉關張三姓人通婚……但是這些傳言的真實性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