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邢國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冀南地區,遠古時期在這裡活動一支邢氏族,先秦時期,冀南地區大致地理區域是:西依太行山,東至大陸澤,南至漳河流域,即今天的邢台市全部、邯鄲大部地區,北部以大致以滹沱河為界。在文獻中,這個區域為冀州,是先秦時期的九州之一。有關冀州地理方位記載,見於《尚書》、《周禮》、《史記》及《漢書地理志》等文獻中,
邢國遺蹟
將軍墓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國,邢國在齊國幫助下打敗入侵之敵,遷都夷儀城(邢台市邢台縣漿水鎮)。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但是並未能避免外敵的侵略。當時天下大亂,十二個諸侯國互相紛爭,連年征戰。稱雄一方的鄭國為了擴充地盤,悍然派遣蔡仲統率大軍進攻邢國。他揮師北渡黃河,長驅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東三關,直逼邢國陪都夷儀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邢國上下,同仇敵愾,堅守關隘,抵禦強敵。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在黑龍關設定伏兵,布下天羅地網,當鄭軍進入伏擊圈,出奇制勝,一舉擊敗長途行軍、又不熟悉地形的鄭國軍隊。鄭軍統帥蔡仲身受重傷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國陪都夷儀城途中,趁混亂之際掙脫枷鎖倉惶逃命。當年他脫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脫鎖溝村。
蔡仲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暈頭轉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時。因此,此地留下一個名叫徘徊村的古村。
蔡仲恍恍惚惚猶豫不定時,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問樵夫通往鄭國的路徑。樵夫看他身著鄭軍服裝,知道他是一位鄭軍將領,就指東道西,將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為真,又倉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飢又渴,傷痛難忍。就解盔卸甲,在河邊俯身喝水。現今此地有一村莊名叫放甲鋪。
蔡仲稍事喘息後,忽見邢軍追來,又慌不擇路繼續逃命,終因傷勢過重,死在一個叫井梁店的村邊。素有禮義之邦的邢國將他就地埋葬,後來井梁店村以墓為名改名為將軍墓村。
據當地民眾傳說:路羅川還有個古老的村莊名——承繼頭村,據說因這裡埋葬著蔡仲的頭顱而得名,後來演變為城計頭村。
這位侵略邢國的鄭國將軍,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葬身異國的可悲下場。儘管古邢台人民對其以禮安葬,但其下場實可謂悲慘。與其說這是一座將軍墓,不如說是根“恥辱柱”。
時過兩千餘年,當年的戰火烽煙早已消散,但是鄭國將軍蔡仲倉惶逃跑的路徑依然留在邢國的土地上,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城計頭、將軍墓等村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標榜著古邢台人民的仁義和團結,也記錄著鄭國蔡仲的好戰與恥辱。
邢侯台
邢侯台,也稱檀台、古邢台,在今邢台縣西部,最早為邢侯祭天之台,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裴駰《集解》云:“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司馬貞《索隱》云:“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乃立龍岡為信都。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宋代時,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將龍岡縣改名為邢台縣,此系今邢台名之由來。
南小汪遺址
位於邢台市橋西區,1990年12月,邢台市工商局家屬樓基區發現大量陶片,經調查是一處西周文化遺址。1991年省市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發掘工作,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蹟和遺物,特別是在H75灰坑中出土一片刻辭卜骨殘片。11卜骨系用牛肩胛骨製成,修制光滑,在骨背面規整的圓鑽,直壁平底,底部三分之一處有一刻槽有灼。正面存有兩組刻辭。一組殘缺現存有一字,另一組是完整,卜辭共十字,自左向右刻制而成,內容是:“召曰:已四白□□陟其事”邢台所出刻辭卜骨,與周原等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辭風格一致。在H101灰坑中也發現一片卜骨,雖然無字,但卜骨修制規整,亦可反映出邢國甲骨的整制方法。H75和H101灰坑均為開口於西周層下的灰坑,出土了許多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卜骨的時代應為西周是無疑的。
在遺址中發現清理墓葬100餘座,西周墓葬多為中小型豎穴土坑墓,排列有規律可尋,應為小型的家族墓,均有棺,個別有槨,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少則一、二件,多則四、五件,組合以鬲、簋、罐、豆為主,放置在墓主的頭部或骨架的一側。葬式仰身直肢葬較多,亦有側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的發現。
通過對遺址的調查、發掘,認為這是一個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西周的文化遺址,從所出的有字卜骨及有銘銅器、陶器可證明,這個遺址在西周時期是一處與邢國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居聚地,應為邢國都城遺址,給研究西周邢國都城提供了實物依據。
鹿城崗
鹿城崗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邢台的北部,目前這個城址保存較好,有高大的古城牆,城牆現存高度有6米,城的範圍也比較清楚,面積約二平方公里,國家和省市考古專家對古城址考察後認為,城牆夯土非常純淨,這說明該城之建造較早,很可能是西周邢國的都城。根據明成化《順德府志》記載:“鹿城崗在縣西北二十里,俗傳邢侯欲築城於此,立標已定,夜有鹿銜標於今城”。這一記載與今鹿城崗古城遺址地理位置十分吻合。如果真是這樣,即此處可能就是邢侯受封后最初建城之所。
邢國文物
指西周邢國的一系列珍貴青銅器,上面多有金文記載了邢國的一些重大事件,這些珍稀的寶物堪稱邢國的瑰寶,是華夏文化的珍貴遺產,最出名的有:
臣諫簋(攸鼎)
麥尊
麥方彝
麥方鼎
麥盉
邢侯簋
邢姜簋(邢姜太宰簋)
父寶尊彝
父癸爵
叔獾父鹵
邢侯編鐘
邢侯編磬
邢侯戚
邢侯方尊
麥方尊(邢侯方尊)- 西周早期
高8.4、腹深6.5、口徑6.8寸,重6.9375斤(西清)。
口部和頸部呈圓形,腹部和圈足呈方形,大侈口,腹微鼓,圈足有扁圈,頸部有
四道扉棱,腹和圈足的四角和中線均有扉棱。頸飾仰葉紋和鳥紋帶,仰葉內填對鳥紋,腹和圈足均飾大鳳鳥。
銘文字數,內底鑄銘文169字(其中重文3)
銘文釋文為王令辟井□(邢侯)出壞□□井(坯侯於邢),□(雩)若二月□(侯)見於宗□(周),亡□(尤),□(會)王□□京,□祀,□(雩)若□(翌)日,才璧□(在辟雍),王乘於舟,為大豊(禮),王射大龏(鴻)禽,□(侯)乘□(於)赤旗舟,從,死鹹之日,王□□內□□(以侯入於寢),□易么□(侯錫玄琱)戈;□(雩)王才□(在斥),已夕,□易者(侯錫赭)□臣二百家,劑(齎)用王乘車馬、金勒、□(冋)衣巿(韍)、舄,唯□(歸),□(揚)天子休,告亡尤,用龏義(恭儀)寧□(侯),□孝於井□(邢侯),乍(作)冊麥易(錫)金於辟□(侯),麥□(揚),用乍(作)寶□(尊)彝,用□□(侯)逆□(復),朙(明)令,唯天子休於麥辟□(侯)之年□(鑄),孫孫子子□(其)永亡冬(終),冬(終)用□□(造德),妥(綏)多友,亯(享)鏇徒(走)令。
從 麥方尊銘文中可知,周王冊命邢侯出朝,到邢地去作諸侯。 邢地即今之邢台.
在麥方尊中記錄著周王對邢侯的兩次賞賜,先是賞給邢 戈, 戈應為禮器之用的玉戈;以象徵意義鼓勵邢侯征戰,後又賜與臣屬二百家並使用王之車馬服飾,這種禮遇可以說是空前的,在金文中所見冊命賞賜 也是僅有的,西周初期,禮制初備更不可越,作為周公之子的邢侯受到這樣待遇,反映了周王與邢侯之間的關係。
邢侯盉
麥盉(邢侯盉)-西周早期
通高25.8,口徑15厘米,重2.45公斤。
體呈橢方形,侈口有頸,溜肩,淺分襠四柱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另一側有獸首鋬,蓋呈球面形,有半環鈕,一側有小鈕以鏈條與鋬連線。通體光素。
銘文字數,頸內壁鑄銘文30字 。
銘文釋文為井侯(邢侯)光氒事(厥吏)麥,□(嗝、□)於麥宮,□易(侯錫)麥金,乍(作)盉,用從井□(邢侯)征事,用□徒(鏇走),□(夙)夕□(嗝、□)□(御)事。
唐蘭意譯本文云:“邢侯光寵他的官吏麥,到麥的宗廟去祭獻。侯賞給麥銅,做了盉,用來刻記跟隨邢侯出征的事,用鏇走朝晚獻給執政們。”據銘文可知,此文事實上並未具體刻記麥跟隨邢侯出征的史實經過,然卻明確表達了鑄盉刻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表彰麥的從征之功,以供執政們閱讀。說明當時邢侯和麥都對文章記彰功烈的社會功能有著清醒的認識
青銅器麥盉為西周邢侯的幕僚麥氏所鑄,其銘文提到了麥氏跟從邢侯征伐之事,根據邢侯受封的時間、地理位置及面臨的敵時勢力,可知邢侯此次征伐的對象是東夷族,通過對東夷諸族的分布、族屬及西周初對東夷進行的幾次征伐的分析考證,可推斷出麥盉銘文所記的"邢侯征事"應是成王親政時期對東夷族所進行的一次征伐戰事.
邢姜太宰巳簋
邢姜太宰巳簋(井姜大宰巳簋)
西周晚期
1974年內蒙古哲里木盟札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公社
器高14、口徑19.8厘米。
失蓋失三足。斂口鼓腹,獸首雙耳,有垂珥,圈足下原有三個獸面小足。口沿下飾竊曲紋,器腹飾瓦溝紋,圈足飾垂鱗紋。
【銘文】井(邢)姜大(太)宰蟲(巳鑄)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臣諫簋
臣諫簋-西周中期前段
出土地:元氏(古邢國屬地)
通高13.1、口徑17.3、腹深10厘米,重2.2公斤。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四隻壯實的獸首耳,下有長方形垂珥,即護著底。腹飾象紋,無底紋,圈足飾蛇紋,以雲雷紋填底。
諫,人名,為邢侯之臣。臣諫簋,為邢侯之臣諫所鑄之器。
銘文字數,內底鑄銘文約72字,現存62字。
銘文釋文為隹(唯)戎大出於軝,邢侯搏戎,□(誕)令臣諫□□亞旅處於軝,□王□□,諫曰:□(拜)手□(稽)首,臣諫□亡,母弟引□又□(庸有忘),子□余灷(朕)皇辟□(侯),余□(豨)作□(朕)皇文考寶□(尊),隹妥(唯綏)康令於皇辟□(侯),匃□□。
臣諫簋銘文的主要內容是:當戎人大舉出現時,邢侯即與戎人搏戰,同時邢侯命令諫率亞旅居於地,並命諫為國的執政大臣。諫則稟告邢侯,其子早亡,請邢侯允許其胞弟引之長子(即諫之長侄)入朝,繼承他的官職。諫的這個請求得到了邢侯的應允,故作器以記之。
邢侯方彝
麥方彝(邢侯方彝) -西周早期
通蓋高7.7、腹深3.3、口橫4.7、口縱3.7寸,重4.9375斤(西清)。
長方體,直口直壁,方圈足沿有邊圈,蓋作四坡屋頂形,下有子口,上有屋頂邢鈕,通體四角和四壁中線有扉棱。蓋上飾倒獸面紋,口下和圈足飾蛇紋,腹飾獸面紋,兩旁填以夔紋,均以雲雷紋填地。
銘文字數,蓋、器同銘,各37字(其中重文2)。
銘文釋文為才(在)八月乙亥,□井侯(辟邢侯)光氒(厥)正事(吏),□□(於)麥□(宮),易(錫)金,用乍□(作尊)彝,用□井□(邢侯)出入□令(揚命),孫孫子子□(其)永寶。
邢國墓地
墓葬介紹
邢侯墓地的發現解決了學術界爭論多年的邢國地望問題,邢侯都城就在當今
的邢台市區或附近的郊區。邢侯墓地中先商遺址的發現,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資料。中商遺址的發掘,為佐證商祖乙遷邢之地即為今天的邢台提供了一批實物資料,推動了商代歷史的研究。
邢侯墓遺址位於邢台市橋西區西南郊輪胎廠內南側,10.0公頃,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500米,是一處由商代遺址與周代墓葬共存的文化遺存。1993年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考古勘探和發掘,截至1999年已發掘墓葬200餘座,車馬坑30餘座。其中大型墓葬6座,推測4座為邢侯墓,1座為邢侯夫人與邢侯並穴墓葬,1座是春秋時期的趙襄子墓。在墓地中南部還發掘先商、中商遺址4200平方米。
發掘情況
1993年在邢台西葛家莊發現一處墓葬群,其重點保護區域為北至中興路,南至建設路南側,東至太行路,西至濱江路西側,總面積100萬平方米。2006年,它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調查深明有西周時期的墓葬500餘座,車馬坑50餘座,到1997年年底發掘西周墓葬230座、車馬坑28座,此外還揭示先商時期的文化遺址3000多平方米。經研究這個墓地是西周邢國墓地。重點保護區域範圍內密集分布著西周邢侯、貴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遺址。邢國墓地曾出土過大型青銅器、金器、漆器、玉器等。
1997年共發掘大型墓3座、中小型墓30餘座,其中西周時期20餘座,春秋時期的墓葬2餘座。 西周時期墓葬中大型墓形制有甲字形、中字形兩種,中小型幕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M202為大型甲字形墓,邢侯墓墓道,全長35米,墓室長6、寬4米,早年遭嚴重盜掘。墓道與墓室連線處隨葬6輛車,出十一批精美的車馬器。該墓周圍有馬坑四座,葬馬12匹。 這批墓葬均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一批珍貴文物,隨葬品主要有銅、玉、原始青瓷、陶、石 及蚌器等。銅器有戈、貝、車馬 器等;玉器多為各類動物形象,如魚、蟬、豬、龍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尊、豆、器蓋等;陶器有 雨、籃、罐、豆、器蓋等。春秋時期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墓坑,出土遺物有扁、豆、罐等。
邢州
邢州,因州治古邢國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的地方二級政區,一說始於北周。轄九縣:青山、內丘、柏仁、龍岡、任縣、巨鹿、南和、平鄉、沙河。
邢州大治
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詔命以邢州大治升邢州為順德府,明清沿襲元制,
順德府
民國時期:1913年取消順德府,1945年取銷順德道,設邢台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