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恪詩選

[4]起:引起。 [5]見:被。 [6]識:見識。

基本信息

名稱:《魯文恪詩選》年代:明朝作者:鍾惺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詩文多多益善者[2],古今能有幾人?與其不能盡善而止存一篇數篇、一句數句之長[3],此外皆能勿作,即作而能不使似,使後之讀者,常有“其全決不止此”之疑,思之惜之,猶有有餘不盡之意焉。若夫篇與句善矣,而不能使其不善者不傳於後,以起後人厭棄[4],而善者反不見信[5],此豈善為必傳之計者哉!故夫選而後作者,上也;作而自選者,次也;作而待人選者,又次也。古人所謂數十首、數首之可傳者,其全決不止此。若其善者止此,而此外勿作,正予所謂作其必可傳者也。此其識其力[6],古今又能有幾人乎?

作品注釋

[1]魯文恪(kè)魯鐸,字振之,曾任國子監祭酒,死後諡文恪。作者的同鄉前輩。[2]多多益善:越多越好。[3]與其……而:與其……不知。[4]起:引起。[5]見:被。[6]識:見識。力:才力。

作品簡析

此文選自《隱秀軒文集》。原文有二則,此選其一。文中評說了選詩的三種情況:一種是“選而後作”,即由作者自己把握“不能盡善”者不作;一種是“作而自選”,即由作者自己選擇善者,使不善者不傳於後;一種是“作而待人選”。作者提倡“作其必可傳者”,並說明這是很難做到的。

作者簡介

鍾惺(1574—1624),字伯敬,號敬谷,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歷任南京禮部郎中、福建提學僉事。與譚元春共同編選《古詩歸》和《唐詩歸》,提倡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被稱為“竟陵派”。著作有《隱秀軒集》,天啟二年沈春澤刊本。今有《鍾伯敬合集》,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第三十二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