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題魯文恪詩選後》【年代】明代
【作者】鍾惺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題魯文恪詩選後⑴觀古人全詩,或不過數十首,少或至數首,每喜其精,而疑其全者或不止此,其中散沒不傳者不無。或亦有人乎,選之,不則自選存其所必可傳者而已,故精於選者,作者之功臣也。向使全者盡傳於今,安知讀者不反致崔信明之譏乎?予喜誦鄉先達魯文恪詩文,庚戌,官燕,曾從其孫睢寧令乞一部,欲選之,為湯嘉太史索去,遂不果。壬子,譚友夏選刻之金陵,至九十首,精矣,該矣。予讀之,喜焉,敬焉,有弘正名家所未能入其室者。使予讀文恪全集,固未必其喜且敬之至此也。刪選之力,能使作者與讀者之精神,心目為之潛移,而不知然,則友夏雖欲不為文恪功臣,固不可得也。或曰:“作者為文恪,而後之選者不必如友夏,若之何?”予嘗與友夏言矣,莫若少作。作其所必可傳者,選而後作,勿作而待選。吁,談何容易哉!
詩文多多益善者⑵,古今能有幾人?與其不能盡善而止存一篇數篇,一句數句之長⑶,此外皆能勿作。即作而能不使傳,使後之讀者,常有其全決不止此之疑,思之惜之,猶有有餘不盡之意焉。若夫篇與句善矣,而不能使其不善者不傳於後,以起後人厭棄⑷,而善者反不見信⑸,此豈善為必傳之計者哉?故夫選而後作者,上也;作而自選者,次也;作而待人選者,又次也,古人所謂數十首數首之可傳者,其全決不止此。若其善者止此,而此外勿作,正予所謂作其必可傳者也。此其識其力⑹,古今又能有幾人乎?引
作品注釋
⑴魯文恪(kè):魯鐸,字振之,曾任國子監祭酒,死後諡文恪。作者的同鄉前輩。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⑶與其……而:與其……不知。
⑷起:引起。
⑸見:被。
⑹識:見識。力:才力。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