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介紹
魚龍目Ichthyosauria
魚龍目是一種類似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2.5億年前至9000萬年前的中生代,魚龍最早起源於三疊紀中期的一種陸棲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時分布尤其廣泛。到了白堊紀,它們被蛇頸龍類所取代。
形態特徵
魚龍類的體長一般在2至4米之間。它們的頭部類似於海豚,擁有一個狹長而帶齒的嘴,上下頜長著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就像一個三角形。它們的體型適於快速游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魚龍類的頭兩側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能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
發現史
關於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斯發現的化石殘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兩次被發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蹟。1811年瑪麗·安寧在侏羅紀海岸的萊姆里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龍遠征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一些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裡被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秀尼魚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長的秀尼魚龍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它長23米。
演化史
在加拿大、中國、日本和挪威斯匹茲卑爾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疊紀層均找到了早期魚龍的化石。這些早期的種包括巢湖龍(Chaohusaurus)、短尾魚龍(Grippia)和歌津魚龍(Utatsusaurus)。這些早期的魚龍屬於魚龍超目,但不屬於魚龍目,在三疊紀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為真正的魚龍。這些魚龍很快就分化為許多種,其中包括像海蛇的、10米長的杯椎魚龍(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種,如混魚龍(Mixosaurus)。三疊紀晚期的魚龍包括薩斯特魚龍科以及更像海豚的加利福尼亞魚龍(Californosaurus)等。
在侏羅紀,薩斯特魚龍科的動物達到了魚龍的頂峰。在內華達州卡尼克階地層發現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 popularis達到15米長。在太平洋的兩岸均有卡尼克階的薩斯特魚龍科動物被發現。在西藏發現有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這些10至15米長的魚龍可能與秀尼魚龍屬於同一屬。在英屬哥倫比亞被發現的魚龍達到了21米的長度,這是至今為止最大的海棲爬行動物。
侏羅紀早期的魚龍包括四個科和許多種,其長度從1至10米不等。其屬包括真鼻龍(Eurhinosaurus)、魚龍屬(ichthyosaurus)、Leptonectes、狹翼魚龍(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魚龍泰曼魚龍(Temnodontosaurus),同時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較原始的魚龍。
在侏羅紀中期依然有魚龍,但其多樣性減少了。這個時候有代表性的魚龍包括四米長的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及其鄰近的屬,它們與魚龍屬類似,擁有流線型身軀。大眼魚龍的眼睛非常大,它們可能在光線比較暗的深水中捕獵。
在白堊紀魚龍的多樣性似乎繼續下降。至今為止白堊紀的魚龍只有一個屬被發現:扁鰭魚龍(Platypterygius),雖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種類很少。在白堊紀中期的滅絕事件中這些魚龍消失。
分類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混魚龍科 Mixosauridae
Merriamosauriformes亞目
關嶺魚龍 Guanlingsaurus
Merriamosauria
薩斯特魚龍科 Shastasauridae
真魚龍下目 Euichthyosauria
Teretocnemidae科
加利福尼亞魚龍 Californosaurus
Parvipelvia
Macgovania
Hudsonelpidia
Suevoleviathan
泰曼魚龍 Temnodontosaurus
蛇嘴魚龍科 Leptonectidae
Thunnosauria下目
狹翼魚龍科 Stenopterygiidae
魚龍科 Ichthyosauridae
大眼魚龍科Ophthalmosauridae
流行文化
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中,關於有魚龍屬與蛇頸龍打鬥的描寫,但體型比實際體型更大。
在電子遊戲《半條命》(Half-Life)中有一種水下的外星動物被稱為魚龍類,但外表不類似地球的魚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