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尼魚龍

秀尼魚龍

秀尼魚龍(學名:Shonisaurus)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魚龍類。秀尼魚龍的化石是在1920年首次發現,發現於內華達州的大型沉積物里。30年後,它們的化石被挖掘出來,並且發現該沉積物有37個非常大型魚龍類化石,它們後來被命名為秀尼魚龍(Shonisaurus),意思為“來自休尼山脈的蜥蜴”,以該化石發現的地層組命名。

基本信息

特點

秀尼魚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諾利階。它們擁有鯨魚外形的身體,與長而狹窄的口鼻部。秀尼魚龍的牙齒,只有在長而尖狀口鼻部的末端出現。

歷史

西卡尼秀尼魚龍(深藍) 西卡尼秀尼魚龍(深藍)

第一個發現的種是 通俗秀尼魚龍( S. popularis),在1984年成為內華達州的州化石。通俗秀尼魚龍的挖掘是在1954年,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Charles Camp博士與Samuel Welles博士的帶領下開挖,並由Camps持續挖掘到60年代。Charles Camp在1976年命名它們為通俗秀尼魚龍。

通俗秀尼魚龍身長15米長。博林魚龍州立公園。

在1990年代,加拿大卑詩省發現了秀尼魚龍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 S. sikanniensis),已證實身長達21米長,使得通俗秀尼魚龍成為較小的種。

在喜馬拉雅山脈發現的大型魚龍類喜馬拉雅魚龍( Himalayasaurus),可能跟秀尼魚龍是同一種動物。

通俗秀尼魚龍 通俗秀尼魚龍

西卡尼秀尼魚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卑詩省東北部的Pardonet組,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模式標本大於通俗秀尼魚龍,大約21米長。不同於通俗秀尼魚龍,西卡尼秀尼魚龍具有扇狀肩胛骨、相當長的椎體。科學家研究這兩個種,發現秀尼魚龍的體型並沒有過去認知的高。少數小型物種的牙齒位於齒槽內,這意味幼年個體可能具有牙齒,而成年個體缺乏牙齒。西卡尼秀尼魚龍的發現,使秀尼魚龍的地理分布與生存年代擴張到諾利階中期的卑詩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