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台灣的特有種,分布於西部、南部之河川,自大安溪至高屏溪流域之中、下游。
深度
水深1-5米。
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側扁,腹部平面,頭背部隊起明顯。頭中大,吻短而鈍,在鼻孔前方的凹陷較不明顯。口下位,馬蹄形,口裂小,不伸達眼前緣的下方,上下頜具角質邊緣。唇發達而具許多小乳突。口角有短須1對。體被中大型的圓鱗,胸腹部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而平直,側線鱗數35-3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胸鰭稍長,向兩側平伸;腹鰭腹位,略平展,可貼在河底的石頭上。體呈灰褐色,體側中線無明顯大型的黑斑,體背具有許多細小的黑斑,體側中部具有一條深黑色縱帶,尾柄基部具一明顯黑斑,背、胸和尾鰭通常無明顯斑紋。以前文獻記載之黑鰭鰁(Sarcocheilichthysnigripinnis)實為本種之誤鑒。
生態
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棲息在礫石底質的河川中下游,性情羞怯,屬雜食性,平貼於河底,邊啃食附著藻類邊溯河而上。
經濟利用
可食用,適合油炸,另可做為觀賞魚。小鰾鮈屬
小鰾鮈屬(Microphysogobio),鯉形目,鯉科魚類。 |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