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簡介
俗名:成仔魚 成仔丁 銀成 白肉成 臭臊成
學名:Netumathalassinus
英文名:Seacatfish,Giantcatfish,Giantseacatfish,Giantcat-fish,Giantsalmoncatfish,Giantseacatfish,Marinecatfish,Khagga
中文名:大頭多齒海鯰大頭多齒海鯰
科名:Ariidae
科中文名:海鯰科
同種異名:Ariodesaeneus,Ariusandamanensis,Ariusnasutus,Ariusserratus,Ariusthalassinus,Bagrusbilineatus,Bagruscarchariorhynchos,Bagruslaevigatus,Bagrusnetuma,Bagrusthalassinus,Netum"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模式種產地:Massawa,Eritrea,RedSe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0-195米
最大體長:185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寬而圓。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齶骨則具一對略呈卵圓形的齒帶及一對長圓形齒帶;口邊有須3對。第一鰓弓具13-15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7-17;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紅褐色至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而散布許多暗色小點,腹部銀白。各鰭具暗色緣。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南至澳洲皆有發現。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棲所生態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漁業利用
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