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種異名
Amblygaster posterus, Clupea nymphaea, Harengula nymphaea, Sardinella allecia, Sardinella aurita, Sardinella longiceps, Sardinella samarensis,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稜鱗,17-18+ 14-15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126-152。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有最後1條之中央部位不中斷;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1片;尾鰭基部有2顯著長的鱗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6-18;腹鰭軟條9;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沿體側下方有1條金黃色的縱帶;鰓蓋末緣具黑斑,鰓蓋末端上方具一澹黃斑。背、尾鰭澹黃,邊緣黑色,尾鰭上下葉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澹黃;餘鰭澹色。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亦常可於河口區發現(極可能於河口區產卵)。有集群洄游之習性,並有強烈之趨光性。產卵季在春夏之間,分批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以硅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嵴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至爪哇、澳洲西部、菲律賓、台灣至日本南部皆可發現,台灣地區四週海域均有漁獲,而以西南及東部海域較多。
利用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100,000-500,000噸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焚寄網與拖網,主要漁期在夏秋之間。在台灣多醃漬後出售,體型較小者,則多利用來製造魚粉供飼料用。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