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高密爐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的。據傳說,高密爐包是從漢朝名將韓信手下的廚師手中傳下來的。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在高密指揮“濰水之戰”。在當時的戰場上至今還有韓信溝、張魯祠的所在。那廚師為韓信做過爐包,很得韓信賞識,這手藝被從當地招來幫廚的“偷”學到了手,一輩一輩傳了下來。到清朝末年,呼家莊的王家、徐家,夏莊的張家(“公順”)就開起了爐包鋪。民國時期,呼家莊就有了幾十戶人家打爐包。他們推著小推車,帶著篷布、爐、面、菜、柴草等四處趕集打爐包,一年四季不斷。呼家莊的徐家還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營紮寨打爐包。呼家莊王家、徐家的傳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幾個村莊,遠到濰坊、青島、北京等地。解放後,高密的國營、集體飯店都把爐包作為傳統名吃傳承下來,並不斷發揚光大。
現狀
如今,在高密城,幾乎所有的飯店、酒樓都把爐包作為麵食招牌,還根據人們的喜好,分素餡和肉餡兩種融為一爐,味道上佳。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睞,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爐包店。不久,高密爐包被評為“山東名吃”,樹立起了品牌。
評論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飲食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密爐包也面臨著不斷提高質量和發揚光大的問題。儘管高密市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由市文化部門、市工商聯、市衛生防疫站共同組織人員,加大民間手工藝及民間傳統小吃的繼承發展扶持力度,但是,這種表層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支持還沒有觸及到本質,還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外部環境還沒有與內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高密爐包的發展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和把握市場規律,適應民眾需求,提出發展方向;其次是要從飲食文化的時代需求上找準突破點,有針對性的予以支持;三是在高密爐包的包裝和對外宣傳上多下工夫,既要吸引顧客,又要讓外界人熟悉、了解、關心、支持、食用進而推廣高密爐包;四是要建立協會,形成合力,商討研究發展,發揚光大,既要讓高密爐包保持原味,不失特色,又要形成群體,繼承做大;五是摒棄急功近利的小商人意識,清除“李鬼”,創立名牌,做優做強。因此,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把高密爐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爭取資金,扶持發展,彰顯魅力,才會既不失傳,又壯大發展,源遠流長
做法
材料
餡:帶肥的豬肉280g,韭菜250g,鹽、雞精、薑末、料酒、醬油、花生油、香油少許。
製作
1、水加熱或晾涼到40度左右,放入乾酵母溶化後,靜置10分鐘,以激發其活性;
2、粉+糖+鹽+酵母水(不要讓酵母和鹽直接接觸,影響活性),攪拌成麵團,揉至光滑麵團後,放入盆中,蓋保鮮膜或濕布或鍋蓋,總之表皮別幹了,30度發酵60-80分鐘,發至2-2.5倍大,手指沾乾粉,戳洞不回縮,說明發好了;
3、發好的麵團排氣後取出,分割成兩份,最好蓋濕布放置醒一會;
4、每份麵團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擀圓皮填餡,做成餃子形狀的包子,比餃子大1-2倍,然後再濕布蓋上放置發酵一會;
5、平底鍋中熱比炒菜多一點的油,包子放入略煎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一碗水加一點麵粉調成面水,倒入鍋中,要到包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蓋鍋蓋小火悶至水乾起餎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