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變說

驟變說

生物學上的驟變(saltation)是指生物相鄰的兩個世代之間,具有顯著差異。驟變說(saltationism)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非偶然”且“非漸進”的,甚至只需要一個步驟便能形成新物種。這種觀念與後來的新達爾文主義相違背,是屬於非主流的演化思想。

(圖)驟變學驟變學

生物學上的驟變(saltation)是指生物相鄰的兩個世代之間,具有顯著差異。驟變說(saltationism)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非偶然”且“非漸進”的,甚至只需要一個步驟便能形成新物種。這種觀念與後來的新達爾文主義相違背,是屬於非主流的演化思想

簡介

(圖)多倍體分裂多倍體分裂

史蒂芬·古爾德艾崔奇提出的疾變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經常受人誤解為一種驟變理論。雖然這個理論認為,物種形成的速度可能比原來所構想的更不平均,可能在某些時期相對更快,但是這是以地質時間而言,也就是仍然需要數十萬年(而不是動輒百萬年以上)。因此並不屬於驟變說。

驟變說(Saltationism,mutationism)。新種或更加少見(稀有)的模式的突然起源(莫培兌,Kolliker,高爾敦,貝特森,德弗里,Willis,Goldsehmidt,Schindewolf,學說在拉馬克以後的一百多年間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驟變說已不被看作是物種形成的正常方式或任何其它新模式起源的正規途徑。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多倍體染色體重排)卻得到證實。

氣候驟變說

(圖)恐龍恐龍

氣候驟變說這一假說認為,在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引起體內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使得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也有的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他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北冰洋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由於地殼變動或其他原因,北冰洋與其他大洋的海水相連通,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他大洋。由於北冰洋的海水溫度很低,這些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乾旱。陸地上的這些氣候變化使得不適應環境的恐龍滅絕了。

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了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中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他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相悖理論

新達爾文主義也稱為新綜合、現代綜合。起源是達爾文解釋演化的天擇理論,與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結合。同時也將基本的孟德爾遺傳學,改造為數學化的群體遺傳學。現代綜合理論將兩個重要發現結合——演化單位(基因)與演化機制(天擇)。也統合了許多生物學的分支,例如遺傳學、細胞學、系統分類學、植物學與古生物學等等。由於現代綜合理論相對原來的進化論較為溫和與合理,有不少反對進化論的基督教團體都表示願意接納這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