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蜃說
嘗讀《漢·天文志》,載“海旁蜃氣象樓台”⑴,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⑵,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昔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予駭而出。會穎川主人走使邀予⑶。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⑷,矗如奇峰,聯如疊巘⑸,列如崪岫⑹,隱見不常。移時,城郭台榭,驟變歘起⑺,如眾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⑻,中有浮圖老子之宮⑼,三門嵯峨⑽,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若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瓮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⑾,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筆談》紀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雲者何限,遠去代遷,盪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⒀!
作品注釋
⑴蜃氣樓台:此指“蜃氣”形成“樓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樓”。
⑵季春:春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三月。
⑶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僕人。
⑷第:只。
⑸疊巘(yǎn):重重疊疊的山嶺。
⑹崪(zú)岫(xiù):險峻的山峰。
⑺欻(xū):快速。
⑻魚鱗相比:像魚鱗一樣整齊而密集地排列著。
⑼浮圖:佛塔。
⑽嵯(cuó)峨(é):形容山勢高峻。
⑾晡:申時,黃昏時分。
⑿阿房:與以下“章華”“銅雀”“臨春”“結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宮名或樓名。
⒀何暇蜃之異哉:為“何暇異蜃”的倒裝,哪裡顧得上對海市蜃樓感到驚訝呢?意思是不值得驚訝。暇,空閒。
作品譯文
我以前曾經讀到漢書的天文志上有記載道:“海邊有蜃吐氣,形狀很像樓台。”一開始時我並不相會有這樣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濱躲避敵寇侵擾。一天吃午飯時,家中僕人跑來報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湧現幾座大山,全是以前沒見過的,父老們了覺得非常驚異。”我聽了以後十分驚詫,趕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陳家主人派遣僕人邀請我。到了海邊,我和陳姓主人一同登上聚遠樓向東望去,只見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連綿的蜃景像重疊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時隱時現。過了一會兒,城牆亭閣忽然浮現,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積廣大的城市,幾十萬幢房屋像是魚鱗般整齊而密集地緊靠著,其中有佛寺、道觀、三門,高大雄偉;鐘樓和鼓樓分別在寺觀的左右兩側,屋檐邊的飾物很分明,歷歷可辨,就是窮盡公輸般的技巧也沒有辦法超越它。又過了一會兒,蜃景又起了變化,有站著像人的,有散去像獸的,有的像飄揚的旌旗和瓮盎之類的器具,千姿萬態,變幻不定,直到黃昏時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那裡呢?大海還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夢溪筆談上所記載的登州所出現的海市蜃樓,大概就像是這樣吧!往往像這樣。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來秦朝的阿房宮、楚國的章華台、曹魏的銅雀台、陳朝的臨春閣和結綺閣,高聳入雲的宮殿樓台不計其數!時運一去,朝代更換,這些宮殿樓閣都被盪成焦土,化為塵埃,這也是一種蜃樓吧。想到這些,那裡顧得上對海市蜃樓感到驚訝呢?
作品評析
大氣層中,光線折射,將遠處的景物反映在天空、地面、海上,形成奇妙的景象,稱為蜃樓、山市、海市。《夢溪筆談》記載登州海市,《聊齋志異》記載奐山山市,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頗能寫出虛幻蜃景的奇異特色。林景熙的《蜃說》則是寫海市蜃樓的文章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一篇。
從文章結構方面觀察,《蜃說》有兩個明顯的層次,第一是作者描寫其對於海市蜃樓景的“始疑、終信”,作者閱讀《漢書·天文志》記載:“海旁蜃氣象樓台。”本來是抱持著“初未之信”的態度,後因在海邊親眼看見“海市蜃樓”的景象,深受感動,並以“筆談紀登州海市事”為印證,終於“予因是始信”。
在第一層中,作者運用“移時換景”的手法,將海市蜃樓的幻象,分成“飯午、移時、又移時、日近哺”等四個不同時段,依序寫出,使得千變萬化的幻影,如實的躍然紙。
作者先用連動式的語法,以動作多、節奏快的方式,襯托蜃景的可駭可異;先是“家僮走報怪事”,再是“余駭而出”,三是“潁川主人走使邀予”,四是“相攜登樓”;如此緊密驚慌的行為,在未寫蜃景之前出現,已將蜃景神異的情況暗示給讀者。具體描寫蜃景的變化,則寫得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聲.,並且大量運用喻詞,以“如”字寫蜃景,充分掌握蜃景虛幻的特質。例如描寫山峰在浩渺的海面上浮現,作者不是直接描繪山峰的姿態,而是連用“如”字:“矗如奇峰,聯如疊巘,列如崒岫”,其它“如大眾之區”、“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瓮盎之器”;這一系列喻詞的運用,使文中的蜃景,呈現“如幻似真,如真似幻”的靈動效果,更能顯現蜃景在目的逼真感。
全部蜃景的描寫,只有一百多字,但寫出了山巒、城郭、台榭、人家、宮觀、人獸、旌旗、器皿等諸種事物,動靜互生,變幻莫一,有巨有細,或放或收,可見作者筆墨運用的精確,充分發揮其傳神的寫景能力。
此文結構的第二個層次,是作者以海市蜃樓的景象為基礎,表達其議論與感懷,“噫嘻”一段即屬之.,此段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是全文的菁華所在。其中所援引的四個史實:秦始皇的阿房宮是“蜂房水渦”、“覆壓三百餘里”,楚靈王的章華台是“舉國興之,數年乃成”,曹操的銅雀台是“侵澈雲漢”、“其上復道樓閣相通”,陳後主的臨春閣、結綺閣是“微風暫至,香聞數里”;這些都是窮妍極麗的華貴建築,代表統治者權傾一時的威風;然而時移勢遷,朝代更迭之後,終究難逃繁華覆滅,“盪為焦土”的命運。繁華歷史的煙消雲散,與前文蜃景的幻化漫滅,前後照映,連繫緊密,隱含作者的萬千感觸。
古代不乏描寫海市蜃樓的好文章,但世人大都認為《蜃說》是最值得肯定的名篇,原因是它除了將蜃景描寫出色外,又聯想到華屋丘墟的興亡史,因此拓展了文章的深度。作者林景熙是南宋的遺民,以愛國情操聞名,此文寫作之時,他已隱跡山林十二年。此時元朝統治天下,局勢擾攘不安,百姓民不聊生。作者由蜃景的幻化漫滅,轉而感懷歷史,筆法委婉曲折上這種感慨華屋丘墟、桑田滄海的情緒,正包含著對宋王朝的追憶與嘆恨,也對元朝統治者表達嚴厲的批判。在欲吐不吐的議論中,飽含著哀國嘆時的幽咽情懷。
作者簡介
林景熙(1242~1310)宋末愛國詩人。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鹹淳七年),由上捨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不仕,隱居於平陽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林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採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林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後人編為《霽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