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據《馬武志》記載,馬武古名麝香溪,清初稱“馬尾壩”,以地形而得名。於2001年7月28日撤區並鄉建鎮為馬武鎮,現轄7村39組。全鎮幅員面積90.81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29648畝,耕地面積13202.68畝(其中:田3905.05畝、土9297.63為畝),天然林面積78900畝,林地77138畝,森林61611畝,草地3497.4畝,人工植被面積23185.7畝,植被覆蓋率72%。
2005年末總人口:以土家、漢、蒙古、苗、侗、朝鮮等7個民族雜居和睦相處,其中土家族占79.5%,漢族占17.4%餘人。有姓氏138個,500人以上大姓有7個,位列前四個分別為:李、譚、陳、黃。
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南高北低,東西對峙。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410米。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無霜期250天,年均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數1358小時。
馬武場鎮位置:東徑:108°20′,北緯:29°47′,海拔580米,距縣城54公里,後有來佛山(距1200米,海拔900米),前有馬武河(西北流向東南),東有清明山,西有七躍山,南有馬鬃嶺。
基礎設施
馬武鎮基礎設施完善,發展前景廣闊。涪南路、馬堡路、馬太路等鄉級以上道路全部實現了拓寬改造硬化,實現了100%的村、90%的社通公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廣播電視建立了覆蓋全鎮及周邊鄉鎮的網路,並在不斷的加以延伸和完善;供水供電充足暢通,特別是重慶大電網為馬武電力公司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教育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加強,現有單設中學一所,在校生1200人,中心國小、完小各一所,在校學生1800人,學校全部消除了危房,實現了電化教學,學生中考上線率、學生畢業率等名列全區農村學校前茅;有中心衛生院一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7人,鄉村醫療點12個,鄉村衛生人員16個,能夠較好地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鄉鎮產業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產豐富,主要糧經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洋芋、辣椒、磨芋、油菜、大豆、白果、油桐,已培植壯大“糧、椒、煙、畜、藥、桑、企”七大支柱產業,是我縣重要的優質烤菸、蠶桑、生豬、辣椒生產基地,主要特產有:天然山野綠色食品白果、蕨菜、竹筍。地方名小吃有:清香濃郁,甘甜爽口的“馬武小灶白酒”;鮮嫩鮮香、百吃不厭、遠近聞名的“馬武豆腐魚”;健脾開胃、酸辣可口的“鮓海椒洋芋湯”。礦產資源:有煤(蘊藏量500萬噸)、石灰石、矽鐵礦、磷礦、銅礦、氧化鋅礦等。水利資源充沛,主要河流有馬武河、石流河,可利用水資源達1.2萬千瓦,已建成老鴰石和飛水岩一、二、三級大中型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1.01萬千瓦,年發電量4000萬度。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有雄偉壯麗、佛教色彩濃郁——來佛山;有市級扶貧觀光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下欄壩;有水域面積4平方公里(長7公里、寬200至800米),兩岸風光迷人,或懸崖峭壁、清山疊翠,或良田沃土、鬱鬱蔥蔥,山清水秀,碧波蕩漾,水深魚肥,恰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田園風光畫,是水上泛舟、垂釣、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老鴰石水庫;還有傳說神奇,景致別異、深不究底,極具旅遊觀光、科學考察、徒步探險價值的地下地質溶洞——三眼洞。森林資源保護完好,生態優勢明顯:稀有林木有紅豆杉、燈台、銀杏、水杉、猴栗等;稀有花草有金花玉葉;珍稀動物有紅腹錦雞、麝香等;名貴中藥材有黃柏、杜仲、黃連、山茱萸等。
鄉鎮發展
郵政、通訊、教育、文化、衛生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實現電信、移動、聯通、廣電光纜傳輸和通信,行動電話實現無縫覆蓋,程控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建有移動機站4個、聯通機站3個、小靈通機站7個,開通電信數據寬頻網路,用戶100餘戶,程控電話裝機1950餘門,移動手機用戶3600餘部,小靈通用戶600餘戶。轄區有中學1所,中心國小2所,村小4所在校學生2400餘人,中、國小在職教職工156人;有中心醫院1所,醫療點4個,計生服務站1個,公安、司法、法庭、信用社、工商、稅務、保險、畜牧、林業、計生、財政、供電、供水、糧站、加油站等職能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一應俱全。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商貿活躍。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60餘戶,大小企業180餘家。主要企業有萬岩煤廠、香嶺煤礦、紅磚廠、預製板廠等。
馬武人民喜好體育健身運動,有全國億萬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先進鄉鎮之殊譽,籃球是男女老少酷愛的傳統運動項目,素有“籃球之鄉”的美譽。
2005年全鎮主要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地方生產總值36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2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257元;糧食總產6217.3噸;地方固定資產投資1166萬元;財政收入:77萬元;銀行存款餘額:3767萬元;烤菸生產種植2839畝,收購菸葉5704.77擔,產值258.42萬元,創特產稅43.2萬元。
2006年全鎮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及縣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和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全縣建設三峽庫區綠色生態經濟強縣和全鎮“十一五”期間“一改一建一快”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全鎮“十一五”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改善環境,突出重點,創新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馬武邊貿中心集鎮建設,為努力開創“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開好頭、起好步。
2006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增加500萬,達到3800萬元;財政收入增長16.8%,增加13萬元,達到90萬元;人均純收入增長14.6%,增加300元,達到2350元;糧食總產量6250噸;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006年全鎮工作重點:改善環境、培植產業、關注民生、強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