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武傳

馬武身經百戰,一生戎馬。 光武帝即位,任命馬武為侍中、騎都尉,並封他為山都侯。 建武十三年,增賜馬武封邑,改封為郇侯。

東漢大臣馬武

馬武(?-61) 東漢名將。字子張,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雲台二十八將”之 一。初入綠林軍,為新市兵將領,後歸劉秀,東漢建立後,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馬武少年時為避仇家,客居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陽三老在郡界起義,馬武前去投奔,後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馬武被任為侍郎,與劉秀共擊王尋,又被拜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共擊王郎。後劉秀攻克邯鄲(參見劉秀統一河北之戰),請謝躬和馬武等人去置酒高會,想要乘機圖謀謝躬,未成。劉秀單獨與馬武登叢台,從容對馬武說:“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馬武說:“駑怯無方略。”劉秀對說:“將軍久將,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後漢書·馬武列傳》)馬武由此心歸劉秀。謝躬被殺後,馬武騎快馬到射犬投奔劉秀,劉秀甚悅,引置左右,每當慰勞諸將,馬武總是為劉秀斟酒,劉秀非常高興。劉秀讓其率其部下至鄴,武叩頭不願,劉秀更加高興,便隨劉秀征戰。參與鎮壓了河北尤來、五幡等起義軍。劉秀敗於慎水,馬武獨自殿後,攻擊追兵,使義軍不能追擊。後攻擊安次、小廣陽,馬武常為先鋒力戰無前,諸將皆率軍跟隨,大破義農民軍,馬武率軍追至平谷、浚靡而還。劉秀即位後,任馬武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28年),馬武與虎牙將軍蓋延等征討劉永(參見東漢統一關東之戰),馬武率軍攻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北),下成武、楚丘,因功拜為捕虜將軍。建武五年(29年),龐萌反叛,馬武率軍攻桃城,先與其交戰,敗其軍,光武帝到後,龐萌敗走。建武
六年(30年)夏,馬武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參見東漢平隴西之戰),漢軍進展不利,引兵而回,隗囂率軍猛追,漢軍形勢危急,馬武選精騎殿後,披甲持戟而戰,殺數千人,隗囂引兵而退,諸軍才得以回長安。建武十三年(37年),馬武增食邑,更封鄃侯。率兵北屯下曲陽,以備匈奴。因殺軍吏而獲罪,奉命將妻兒送回,交將軍印綬,削戶五百,定封為楊虛侯。光武帝與功臣諸侯親切交談時說:“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回答說:“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光武帝說:“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為不掾功曹?”其餘諸人依次回答,到馬武時,馬武說:“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光武帝笑道:“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後漢書·馬武列傳》)。馬武生性愛酒,闊達敢言。《後漢書·馬武列傳》中寫道“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武任中郎將,率軍擊武陵蠻人,回來後,上交印綬。明帝初,西羌攻擊隴右,覆軍殺將,朝廷深以為患。水平元年(58年)年,朝廷再次拜馬武為捕虜將軍,中郎將王豐為副將,與監軍使者竇固、右輔都尉陳欣,率四萬人前去平定(參見東漢與羌的戰爭)。在金城與羌人交戰,斬首六百級。又在洛都谷與羌人交戰,結果被羌人所敗,死千餘人。羌人率眾出塞,馬武率軍追擊到東、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南),大破羌人,斬首四千六百級,俘一千六百人,餘眾皆降散。馬武引兵而還,增邑七百戶,其食邑達一千八百戶。永平四年(61年),馬武去世。

戲曲傳說中的馬武

馬武(前15-61年),字子張,南陽湖陽人,位列東漢“雲台二十八將”居中。
銚期一樣,馬武也是民間傳說和戲曲中最為人民青睞的東漢大將。傳說中的馬武疾惡如仇、重情重義、勇猛剛強、質樸可愛,幾乎是個完人。
民間傳說中的馬武和初唐名將、民族英雄尉遲恭(敬德)頗有幾分相似。兩人都是黑臉,都使金鞭,都被後人敬為鬥神,馬武是和銚期一起當鬥神,而敬德是和秦瓊一起當鬥神。最為相似的傳說是二人都為了救好朋友到皇帝老兒那裡大鬧。《說唐三傳》里敬德為救薛仁貴,《馬武捶金磚》里馬武為救期(歷史原型為:衛尉安成侯 期),兩人同時用金鞭捶打宮門,結果都把鞭子打成
兩段,兩人同時想起當年師傅說過“鞭在人在鞭斷人亡”的話,同時舉鞭自盡。
看來這兩書的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忘了加上一句話:“本劇內容,完全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歷史上的馬武是黑道出身。他少年時為避仇家,客居江夏。一說以販馬為生,和吳漢是同行。王莽末年,竟陵、西陽三老(相當於現代的居委會主任)在郡界起義,馬武前去投奔,開始了占山為寇生涯,後來加入了綠林軍。
光武和馬武應當很早就相識,兩人還是親戚。馬武的弟弟馬毅是光武大姐劉黃(就是後來看中大司空宋弘,還硬讓光武摁洛陽令董宣脖子的那個湖陽長公主)的丈夫。這在正史中不見記載,但光武的大姐被封為湖陽長公主,應該跟老公的家鄉有關,如光武二姐劉元被追封新野長公主,因為光武二姐夫鄧晨是新野人。
馬毅和光武二姐及幾個外甥女都在棘陽一戰中遇難,至今棘陽仍保留馬毅的墓碑。
昆陽大戰中,馬武還是和光武等人共同浴血奮戰的十三太保之一。
雖然有親戚關係,還曾共同患難,但馬武與光武並不是同一派系。
當時綠林軍中分為以王匡、王鳳、朱鮪為首的新市軍,以陳牧、廖湛為首的平林軍,以王常、張昂、成丹、馬武為首的下江軍和以劉縯、劉秀為首的舂陵軍。劉縯雖然功勞大威望高,但他真正的兵力是最單薄的。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的是王常的下江軍,王常心屬劉演,但無奈部下不從,他們覺得劉縯為人太過嚴厲,讓他當皇帝大家沒什麼好下場,於是推舉新市軍中的寸功未立膽小怕事的漢氏宗親、光武的族兄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馬武當時是站在推舉劉玄那一邊的。
當時各為其主,馬武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決定性的。光武當然不會因為這一點而記恨於馬武。
後來劉秀在河北平王郎時,更始皇帝任命馬武為振威將軍,跟從尚書令謝躬協助劉秀共擊王郎。劉秀攻克邯鄲後想解除謝躬的兵權,於是擺下鴻門宴,請謝躬和馬武等人去置酒高會,想要乘機圖謀謝躬,但由於當時馬武就坐在謝躬身邊,劉秀手下都不敢動手。於是劉秀單獨與馬武登叢台,從容對馬武說:“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馬武謙虛地說:“駑怯無方略。”劉秀對說:“將軍久將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後漢書·馬武列傳》)劉秀拉攏人才確實有一套,一下子能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讓馬武統領,很讓馬武感激,此時馬武已心歸劉秀。
之後光武與更始決裂,但他還是邀謝躬出兵共同剿滅河北境內其他農民軍,謝躬雖不想背更始,但想到是討賊也就答應了。謝躬與起義軍打了一仗,戰敗後不小心落到了吳漢手裡,也該謝躬倒霉,被吳漢找個藉口殺了。
謝躬這個人其實是不錯的,當年光武十三太保突重圍搬兵,就是向謝躬求救,他也算有恩於光武,至少有恩於大漢。關於謝躬之死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劉秀的意思,吳漢不過是一把殺人的刀;也有人說是吳漢自作主張,先斬後奏,以吳漢的性格,他到是真的能幹出來。
謝躬被殺後,馬武得知訊息,不去投近在咫尺的吳漢,而是騎快馬到射犬去投奔劉秀。
二十八宿中,馬武是最後一個歸順到光武麾下的。
應當說劉秀很喜歡馬武這樣的勇將,經常讓他陪伴左右。馬武也學會了拍馬屁,每當光武慰勞諸將時,馬武總是為劉秀斟酒,劉秀非常高興。
馬武參與了鎮壓了河北尤來、五幡等起義軍的戰役。當劉秀敗於慎水時,馬武獨自殿後,攻擊追兵,使義軍不能追擊光武。後攻擊安次、小廣陽,馬武常為先鋒,力戰無前,諸將皆率軍跟隨,大破義農民軍,馬武率軍追至平谷、浚靡而還。
馬武打仗確實挺厲害,有書記載馬武善使用盾牌。“馬武部下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髮,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
馬武身經百戰,一生戎馬。直到漢明帝劉莊時,馬武仍未卸甲。當時西羌攻擊隴右,公元58年,朝廷命馬武率王豐、竇固等人率四萬人前去平定。在金城與羌人交戰,斬首600級。又在洛都谷與羌人交戰,結果被羌人所敗,死千餘人。羌人率眾出塞,馬武率軍追擊到東、西邯,大破羌人,斬首4600級,俘1600人,餘眾皆降散。
當時的馬武已經是年過七十的老人了。
馬武與另外一位老當益壯的馬將軍馬援有過共同出征的經歷。
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武溪蠻暴動,光武帝派馬援率領馬武、耿舒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後來馬援病死在軍中。由於對行軍路線有分歧,馬援生前同馬武、耿舒有過爭執,馬援死後,耿舒寫信給他的哥哥耿弇,告了馬援一狀,說到馬援的一些指揮失誤。耿弇收到此信,當即奏知皇帝。光武帝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命他代監馬援的部隊。梁松與馬援有舊恨,乘機誣陷馬援。光武帝大怒,追收馬援印綬。馬援開始了長期的蒙冤。
馬武雖然沒有參與對馬援的迫害,但他也沒有主動站出來為馬援說句公道話,作為當事人之一,眼睜睜看著一代忠良名譽掃地。這是馬武的一個污點,可能是年紀大了,顧慮多了,畢竟拿著金鞭敲打宮門的場面只能在戲曲中出現。
馬武晚年也確實能夠善終,他比馬援要幸運多了。
光武晚年時,仍活在他身邊的功臣已經不多了。有一次光武帝與功臣諸侯親切交談時說:“諸位如果不是跟著我,你們說說你們會幹什麼。”高密侯鄧禹先回答說:“我小時候喜歡做學問,應該能當個文學博士教書先生吧。”光武帝說:“仲華太謙虛了,憑你的本事當個功曹問題不大。”其餘諸人依次回答,輪到馬武時,馬老頭說:“我生性勇猛,可以在縣裡抓強盜,當個保全團長。”光武帝和他開玩笑說:“你自己本身就是強盜,你不當賊就不錯了,還抓賊呢。我看你能當個村長。”
另外馬武生性愛酒,闊達敢言。《後漢書·馬武列傳》中寫道“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
永平四年(61年),馬武去世。他是二十八宿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馬武生年記載不詳,有文獻說他生於公元前16年,比光武大十歲,從他的經歷看,是比較可信的,如果真是這樣,他死時已經77歲,在當時算是相當高壽了。
現在濟南市市中區九曲莊西側有一山寨,名為馬武寨,可能為當時馬武落草時地地方,現存石屋二十餘間,在市內座120路公車到終點站下車,即可遊覽了,只是沒有開發,原生態,不收門票。
史籍記載
後漢書 卷二十二
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人也。少時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陽三老起兵於郡界,武往從之,後入綠林中,遂與漢軍合。更始立,以武為侍郎,與世祖破王尋等。拜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鄲,請躬及武等置酒高會,因欲以圖躬,不克。既罷,獨與武登叢台,從容謂武曰:「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武曰:「駑怯無方略。」世祖曰:「將軍久將,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武由是歸心。
及謝躬誅死,武馳至射犬降,世祖見之甚悅,引置左右,每勞饗諸將,武輒起斟酌於前,世祖以為歡。復使將其部曲至鄴,武叩頭辭以不願,世祖愈美其意,因從擊群賊。世祖擊尤來、五幡等,敗於慎水,武獨殿,還陷陣,故賊不得迫及。進至安次、小廣陽,武常為軍鋒,力戰無前,諸將皆引而隨之,故遂破賊,窮追至平谷,浚靡而還。
世祖即位,以武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與虎牙將軍蓋延等討劉永,武別擊濟陰,下成武、楚丘,拜捕虜將軍。明年,龐萌反,攻桃城,武先與戰,破之;會車駕至,萌遂敗走。六年夏,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漢軍不利,引下隴,囂追急,武選精騎還為後拒,身披甲持戟奔擊,殺數千人,囂兵乃退,諸軍得還長安。
十三年,增邑,更封CD40侯。將兵北屯下曲陽,備匈奴。坐殺軍吏,受詔將妻子就國。武徑詣洛陽,上將軍印綬,削戶五百,定封為楊虛侯,因留奉朝請。
帝後與功臣諸侯宴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對曰:「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帝曰:「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對,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帝笑曰:「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列侯,而太官無餘。有功,輒增邑賞,不任以吏職,故皆保其福祿,終無誅譴者。
二十五年,武以中郎將將兵擊武陵蠻夷,還,上印綬,顯宗初,西羌寇隴右,覆軍殺將,朝廷患之,復拜武捕虜將軍,以中郎將王豐副,與監軍使者竇固、右輔都尉陳訁斤,將烏桓、黎陽營、三輔募士、涼州諸郡羌胡兵及弛刑,合四萬人擊之。到金城浩B238,與羌戰,斬首六百級。又戰於洛都谷,為羌所敗,死者千餘人。羌乃率眾引出塞,武復追擊到東、西邯,大破之,斬首四千六百級,獲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還京師,增邑七百戶,並前千八百戶。永平四年,卒。
子檀嗣,坐兄伯濟與楚王英黨顏忠謀反,國除。永初七年,鄧太后紹封武孫震為D54F亭侯。震卒,子側嗣。

馬武傳翻譯

馬武子張,南陽郡湖陽縣人。年輕時為避仇,客居在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陽三老在郡界起兵,馬武前往跟從起義,後進入綠林軍,就與漢軍匯合。更始帝即位,任命馬武為侍郎。(後來馬武)與光武帝一起打敗了王尋等人,被封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一起攻打王郎。
等到光武帝攻占邯鄲,擺酒舉行豐盛宴會,請謝躬及馬武等人,乘機要在宴席除掉謝躬,沒有成功。圖謀作罷,光武帝單獨與馬武登臨叢台,隨口對馬武說:“我得到了漁陽、上谷的突擊騎兵,想讓將軍你統率他們,怎么樣?”馬武說:“我愚笨怯懦,沒有謀略。”光武帝說:“將軍長久統率部隊,熟悉軍事,豈能與我這個文筆小吏相同!”馬武從此歸心光武帝。
等到謝躬被誅死,馬武馳奔到射犬投降,光武帝見到他非常高興,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邊,每當犒勞諸將,馬武就起身斟酒於前,光武帝以此為快事。又讓馬武率領舊部屯守鄴城,馬武叩頭辭謝說不願去,光武帝更加讚許他的心意,因此馬武跟隨光武帝擊討群賊。光武帝攻打尤來、五幡等反賊,在慎水戰敗,馬武獨自殿後,返身衝進敵陣,因此賊軍不得迫近趕上。進軍到安次、小廣陽,馬武常為先鋒,力戰在前,諸將都跟隨他,因此擊潰了賊軍,一直追到平谷、浚靡才返回。
光武帝即位,任命馬武為侍中、騎都尉,並封他為山都侯。建武十三年,增賜馬武封邑,改封為郇侯。馬武率軍在北屯攻下曲陽,防禦匈奴。 囚犯殺軍吏罪,受詔帶著妻兒回到他的封國。馬武徑直到洛陽,交還了將軍印綬,削減食邑五百戶,定封為楊虛侯,因此被留京師,擔任奉朝請。
光武帝日後與功臣諸侯聚在一起敘談,隨口說:“各位卿家如果不逢遇時機受封,自認為爵祿能到哪裡?”馬武說:“臣下憑武勇,可以當守尉督捕盜賊。”光武帝笑著說: “你不去當盜賊就已經是萬幸了,靠自己的本事當亭長,還是可以的。”馬武生性嗜酒,豁達敢言,經常醉後在御座前當面折損同僚,評論他人的長短,沒有什麼避諱和顧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縱他,以這作為笑樂之事。
顯宗初年,西羌侵擾攻打隴右,消滅全部漢朝軍隊殺死漢將,朝廷以之為患,又拜馬武為捕虜將軍,聚合四萬人出擊。到金城,與西羌交戰,斬敵六百人。又與西羌戰於洛都谷,被西羌打敗,死了一千多人。西羌就率部眾引兵出塞,馬武又追擊到東、西邯,大敗西羌,斬敵四千六百人,俘獲一千六百人,其餘都投降逃散。馬武整頓軍隊班師還京,增加食邑七百戶,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一千八百戶。永平四年,馬武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