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染性子宮炎

馬傳染性子宮炎

馬傳染性子宮炎是馬的一種主要通過交配傳播的傳染病,主要危害繁殖母馬,以發生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及陰道炎為特徵,公馬感染後無臨床症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病畜病畜
馬傳染性子宮炎(CEM)是由馬生殖器嗜血桿菌(Ilaemophslusequigenitals)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的良種馬的一種性病。主要侵害良種母馬,臨床上以過早發情和數量不等的膿性或粘液膿性子宮分泌物為特徵。公馬感染後不呈現臨床症狀,但能傳播本病。本病能降低懷胎率,嚴重阻礙良種馬的正常流通和世界範圍的商業貿易。

流行性

本病開始發生於法國,但未被認識,1976年作為一種新病首先發現於愛爾蘭。1977年英國Newmarket爆發了本病,196匹母馬和23匹種公馬感染,有18個種畜畜牧場受到影響,有的牧場母馬感染率達30%。Crowhurst於1977年第一個報導了CEM,同年愛爾蘭、澳大利亞,1978年法國、美國等正式報導了本病。由於各國採取了有效的防制措施,本病的發病數明顯下降。但是,由於國際間的良種馬貿易,本病有不斷擴散的趨勢,1980年日本也爆發了本病,有大約200匹母馬和幾匹種公馬感染。目前本病已擴散到四大洲八個國家。現將所見國外有關本病的報告作簡要綜述,供參考。

病原學

H·equigenitalis污通常又稱馬傳染性子宮炎菌(CEMO),系嗜血桿菌屬的一個新種,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有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
CEMO是一種微需氧菌,在Eugon朱古力瓊脂(ECA)和胰眎朱古力瓊脂(TCA)平板上,37℃、含有5~10%二氧化碳、5%氧、85%氮或90%氫氣中生長良好。本菌生長不依靠V因子和X因子。能產生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磷酸酶。其它細菌學試驗陰性。
本菌所生長的培養基能影響其主要形態(桿狀或球形),來自官頸的CEMO在ECA上生長48小時,多數呈桿狀,而在TCA上生長48小時,多數呈球形。
在ECA平板上培養CEMO能見到三型菌落

光滑型菌落,有凸圓而發亮的外觀,並在孵化15天時達到最大(直徑5一7毫米),該型菌落最常見。
沙型菌落,與光滑型菌落相同,但菌落表面象撒了一層沙子。該型菌一落也比較常見,並且也在孵化15天時達到最大(直徑5一7毫米)。
極小型菌落,菌落很小(直徑0.15一0.2毫米),孵化5~7天后才能看見。該型菌落類似於TCA平板上生長的CEMO菌落。這一型菌落又分三型:圓形的,扁平的和圓錐形的。前兩型不透明,後者半透明。極小型菌落在ECA上通過幾次之後,長得
更快更大一些,孵化3天后即可看見,在第7天時菌落直徑增大到0.75毫米,看上去象光滑型菌落。此外,還發現沙型菌落的後代通過ECA平板時能產生上述三型菌落,其中多數是光滑型和極小型菌落。菌落變異型的抗原性和毒力上的差異目前正在研究。
一般外用消毒藥對本菌無效。平板擴散試驗表明本菌對氨卞青黴素、紅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慶大黴素、新黴素、呋喃唑酮,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卡那黴素、多粘菌素B、褐黴素等敏感;對青黴素中度敏感;對鏈黴素不敏感,但在美國分離到了鏈黴素敏感株。
本菌存在於感染母馬的子宮、宮頸、陰道、陰蒂凹、陰蒂竇及感染公馬的尿道、尿道窩、陰莖鞘等部位,感染公馬的精液中也帶有細菌,陰垢可以長期存留細菌。

流行病學

CEM主要侵害良種母馬。良種公馬也有易感性,但感染後不呈現臨床症狀。實驗表明,、鼠、兔和豚鼠對CEMO均有易感性。
病馬和帶菌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是無症狀的帶菌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本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播。但是,也可以通過被該菌污染的物品、器械、場所以及接觸過病馬、帶菌馬和污染物的人員傳播。
本病多發生於配種季節,呈散發或爆發。感染本病後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重複感染實驗的結果表明有局部抗體的存在,當用小量的CEMO(8.4x105細胞)重複感染後第2、7、15天都未分離到CEMO,當用大量CEMO(7.2x108)重複感染時,所有母馬於重複感染後第2天都分離出了CEMO,而在第7天有50%能分離出,第15天全部陰性,證明對CEMO的抵抗力增強。

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自然感染為2~14天,多為3~10天,實驗感染為2~4天。
感染母馬多於交配後出現過早發情,見有數量不等的淡灰白色的粘液膿性或膿性子宮分泌物,分泌物量多時污染臀部、使尾毛纏結,並在會陰部皮膚上結塊,量少時多沉積在陰道底部彎窿內,不呈現外部症狀。同時並發有宮頸炎和陰道炎。少數母馬可成為隱性帶菌者,而且能懷駒分娩。
公馬感染後不呈現臨床症狀而成為無症狀帶菌者。
Timoney等人(1979)將CEM成功地傳遞到母驢。母驢感染後的臨床症狀與母馬相似。感染母驢能自然臨床康復。

病理學變化

病理解剖學變化:輕者可見子宮稍擴大,內有小量淡灰白色粘液。重者子宮顯著擴大、腫脹,子宮內充滿淡灰白色粘液膿性分泌物,子宮內膜肥厚,有玻璃狀外觀。
病理組織學變化:子宮內膜的病理組織學變化與常見的子宮細菌感染時的變化非常不同,內膜出現局部性宮腔上皮增殖,宮腔上皮下腺體和基質變性、壞死和單核細胞浸潤。宮腔上皮表面常見有一層含有多形核白細胞(PMNs)的無定形層。某些上皮細胞顯示有上皮下“液泡”,“液泡”內含有無定形碎片,有時給人以“包含體”的印象。

診斷

本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症狀和病理學變化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細菌學檢查

(1)塗片檢查:於發情期從母馬子宮內膜或宮頸採集標本,製作塗片,用Leishmann染色或快速三色染色能發現大量PMNs,用革蘭氏染色能發現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2)分離培養:從母馬子宮頸、陰蒂凹、陰蒂竇,公馬尿道、尿道窩、陰莖鞘採集標本,
接種到ECA平板上,在37℃和含有5~10%二氧化碳、5%氧、85%氮或90%氫中培養,孵化24小時後15倍放大可以看到球桿菌的菌落,孵化48小時菌落的直徑約1毫米,菌落灰白色,有光澤、隆起。標本在培養到15天之前不應廢棄。標本陰性時,應檢查3次,每次間隔不少於7天。
由於該菌存在著鏈黴素敏感株,所以培養基要用兩種,一種加鏈黴素(200或400μg/ml),一種不加。在接種的ECA上常有真菌的過度生長,在培養基中加入兩性黴素(5μg/ml)可以消除這種現象,而CEMO對兩性黴素有高度耐受性。
(3)對於無臨床症狀、病原學檢查陰性的可疑帶菌馬,可以進行動物接種試驗。方法:將無菌從公馬的尿道窩收集的陰垢,或從公馬尿道、陰莖鞘,母馬的陰蒂竇、陰蒂凹採集的標本,放入30毫升滅菌餾水中,使用類似於人工授精的技術,通過人工授精管直接接種到試驗母馬的子宮內。如果試驗母馬不在發情期,人工授精管放入子宮之前,可用食指擴大宮頸。如果標本中含有CEMO,接種後3天內很容易從幾乎所有接種母馬的宮頸和子宮內膜的純培養中分離出CEMO。
為了確保不出現假陰性,可以對接種母馬進行CEMO抗體試驗。如果接種標本中含有CEMO,接種後12~15天,接種母馬出現血清陽性。可於接種時採血一次,接種15天后採血一次進行試驗。

血清學試驗

Benson等人(1978)用凝集試驗(SAT)和抗球蛋白試驗(AGT)證明患有CEM的母馬血清中有與CEMO相應的抗體;隨後Croxto-Smith等人(1978)發現用補體結合試驗(CFT)檢測感染母馬的CEMO抗體比SAT和AGT更靈敏,尤其是在慢性感染時。然而,在檢查的標本中26%發現了抗補體(AC)活性,因此,Fernie等人認為AC活性可能嚴重妨礙使用CFT發現CEM。Dawson等人(1978)套用SAT、AGT和CFT檢查了兩匹實驗感染CEMO母馬的抗體產生情況,認為儘管CFT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在急性期它不如SAT和AGT靈敏。
Fernie等人(1979)用被動血凝試驗(PHT)檢查了299匹母馬和小馬的血清標本,其中有CEM臨床症狀的30匹母馬的標本的CEMO抗體滴度為256一4096;1977年和1978年CEM
流行期間採集的無CEM病史、臨床上正常的139匹母馬標本的CEMO抗體滴度均在256以下,多數(104匹占70.5%)滴度為8或更低,僅1例為128;作為陰性對照,1976年採集的100匹母馬的標本和1978年採集的沒有暴露給CEMO的30匹小馬標本的CEM。杭體的最高滴度為32,而且僅有1例,其餘均在32以下。上述研究結果表明,PHT檢測CEMO抗體是靈敏的,它可以發現CEM早期階段和晚期階段的抗體,短時間孵化(2小時)便能讀出結果,而且不受AC活性的影響,是一種比其它方法能更迅速、更靈敏發現CEMO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可用於CEM的常規檢查。但是,能否通過PHT發現帶菌馬,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防治

本病的防制措施主要是:對受傳染馬和牧場的嚴格檢疫;推遲配種時間;嚴格實施配種衛生措施等。
本病的治療多採用局部和全身相結合的療法:
1.感染母馬的治療:可用洗必泰、呋喃西林、氨卞青黴素或青黴素、新黴素沖洗子宮、陰道、陰蒂凹、陰蒂竇等部位,連續3~5天,同時肌肉注射氨卞青黴素,每天4克,分兩次注射,間隔12小時,連續3~5天,常能獲得滿意結果。
2.感染公馬的治療:可用洗必泰呋喃西林徹底沖洗陰莖和包皮,並用抗菌素軟膏作局部治療,連續3~5天,同時口服呋喃呾啶或肌肉注射氨卞青黴素3~5天,也可獲得滿意結果。
感染馬治療停藥後1~2周採集標本,每次間隔不少於7天,連續3次陰性標本者為治癒。未治癒者可再治療一個療程。

相關新聞

英國發生馬傳染性子宮炎

英國發生馬傳染性子宮炎2009年10月23日,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向OIE緊急報告,10月10日,(Buckinghamshire)的1家農場發生馬傳染性子宮炎。有1匹馬發病。診斷性質為實驗室檢驗。感染來源尚在調查中。英國上一次發生馬傳染性子宮炎是在2009年9月10日。此次報告適用於英國全境。
2009年10月22日,英國獸醫實驗局BuryStEdmunds實驗站(OIE參考實驗室)通過病原分離和PCR試驗確診為馬傳染性子宮炎。
英國採取的控制措施有隔離、國內移運控制、篩檢、感染房舍/設施消毒、不進行免疫、對動物進行治療。

美國發生馬傳染性子宮炎(後續報導1)

2008年12月30日,美國向OIE提交了關於馬傳染性子宮炎的後續報導No.1。

自12月10日在美國肯塔基州發現疫情以來,肯塔基州農業部和美國農業部(USDA)官員一直進行著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所有來源於感染馬的商品精液和可能受到感染的圈舍都被納入了調查範圍。2008年12月30日,美國官方給出如下調查結果:
2008年12月15日,在出口精液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來源於一匹16歲的種馬的精液帶有馬生殖泰勒氏菌(Taylorellaequigenitalis)。
2008年12月19-29日,肯塔基大學的畜牧疾病診斷中心採用病原分離試驗,又發現三個送檢樣本為馬生殖泰勒氏菌陽性,此三個樣本隨後被送往美國農業部檢疫局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NVSL)進行進一步鑑定。
2008年12月29-30日,美國農業部檢疫局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NVSL)採用病原分離試驗證實,取自易感動物的三個送檢樣本確為馬生殖泰勒氏菌陽性。
以上為初步報告,且包括了所有可能與患病動物有過接觸的馬匹及其精液。
此次報告適用於美國境內劃定區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