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香林寺林區位於號稱"金關銀鎖"的古浪峽內,屬祁連山東端山麓,海拔2200米至2635米之間,年降水量350--400mm ,平均氣溫4.5℃。隔河北岸與石灰石藏量達2億噸的鐵櫃山相對峙,腳下古浪河水潺潺北流,神奇的"甘州石"屹立於312國道旁,西北要道蘭新鐵路橫貫東西。這些自然景觀交相映襯,顯示出了香林寺特有的風采。以香林寺為中心的古浪南部水源涵養林帶,自古被譽為古浪人民的"生命線"。在歷史的長河中,它默默地養育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它的繁榮殘敗,始終同社會的文明進步、盛衰興亡緊密相連。據史料記載,二百多年前,古浪曾是"萬樹清秋帶夕陽"、"雲樹蒼茫迷客路"的好地方,而香林寺則是一片雲杉、白樺、山楊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區。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山泉遍布、小溪長流,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林區內還建有寺院,"香林晨鐘"被譽為古浪"十景"之一,聞名遐邇;尤其是香林寺半山中有一清泉,被稱作"香林神泉",其水清澈純淨,甘冽香甜,據說喝了"香林神泉"的水可以健身強體,提神清心,治病祛邪。因此,方圓百里遠近的民眾常到山中取水治病。
歷史遺留問題
由於歷史變遷,戰亂頻繁,香林寺一度被亂砍濫伐。特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國民黨軍閥馬步青占據河西期間,用毀滅性手段將山林推了光頭。解放前夕,香林寺的森林景觀已被毀壞殆盡。解放後,香林寺回到了人民手中,林業逐漸恢復了生機。但因政策規定不明確,林權時收時放,管理許可權不清,盜砍、濫伐林木現象一直未能徹底禁絕。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內亂時期,不僅喬木灌木被砍,而且林間野草也被作為燒柴一掃而光,致使山泉乾涸,地表裸露,加之在林緣山坡開荒造田,林區面積逐漸縮小。這種狀況使居住在香林寺周圍、與香林寺有著深厚感情的民眾感到了極大的憂慮和不安,他們紛紛要求加強管理,恢復香林寺綠樹成林、山清水秀的本來面貌。治理結果
1976年,古浪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對香林寺林區進行封育管護,香林寺開始進入恢復生機的時代。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推動林業建設的各項政策,像春風一樣吹遍了大地。正確的政策,有效的投資,把香林寺的恢復和建設推上了鼎盛時期。1983年"兩西"建設剛剛開始,古浪縣人民政府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適時作出了加快香林寺封山育林的決定。並總攬全縣林業建設之大局,提出了"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林業建設方針,將南護水源的重點放在了香林寺封山育林上。從此香林寺進入了人工管理培育以來的黃金歲月。"兩西"建設十年共給香林寺封山育林投資8.5萬多元,實行封、管、護、育綜合治理,喬、灌、草、木整體推進,領導、機構、技術、制度四落實等有效措施,促進了香林寺林業建設的飛躍。今天,當我們面對這香林寺莽莽林海,無不感慨萬端!回顧過去,十年艱辛,成績斐然,香林寺鬱鬱蔥蔥的景色又重新出現在絲綢古道上:林木面積由封育前的1580畝,擴大為今日的5086畝(其中灌木2650畝,喬木1450畝,人工林986畝)。森林鬱閉度由0.4提高到了0.8,林緣線每年以20米的速度向外延伸,樹種已由殘敗的山楊次生林向著楊樹、白樺、針葉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混交林發展,林下生長著珍珠梅、栒條 、檸條、棠梨子、高山柳、杜鵑、忍冬等多種灌木及黃芪、黨參、赤芍、秦艽、防風等多種藥材,稠密而茂盛,為香林寺鋪上了一片"綠色地毯";早已不見的旱獺、錦雞等野生動物又來到林區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了;乾涸數十年的"香靈神泉"重新流出了清澈的泉水,又開始發揮它治病強身的功效;香靈寺寺院在其原址重新修建起來,香靈晨鐘將再度敲響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聲;陰雨連綿、暴雨成災的季節,再也不見泥水俱下的水土流失現象;林區周圍因乾旱被迫棄耕的土地,又被重新耕種,並年年獲得好收成。值得欣喜的是,林區面積的擴大、樹木的增多,帶來了林區周圍氣候的重大變化。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香靈寺林區降雨量比全縣平均降雨量高了,林區周圍農田被暴雨侵襲、洪水沖沒的災害比封育前降低了,其山腳之下的河灘泉眼增多,水量增大。這些重大的變化啟示我們--黃土高坡的人民別無選擇,只有鍥而不捨地植樹造林,保護植被,改善生態,才是長期生存下去的唯 一出路!由於香靈寺封山育林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帶動了古浪整個南山區水源涵養林建設。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古浪南部東起昌靈山、西至雷公山長達85公里的南部水源涵養林"綠色長城",將代替過去那光山禿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糧田不豐的惡劣現象。到那時清人許蓀荃筆下"萬樹清秋帶夕陽,昨宵經雨更青蒼"的迷人景色定會重現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