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木雕

非洲木雕

非洲木雕主要是指熱帶非洲(也就是西非諸民族)的雕刻。

▲非洲雕刻簡介

凡是到過非洲的人,無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從威猛高大的非洲獅,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從罕無人跡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處都體現著非洲毫無掩飾的原始魅力。在非洲這塊遼闊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傳統藝術,那是幽玄與瑰麗,粗獷與嫵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藝術則更具一格,曾在無數人的心中激盪並引起美的思索。畢卡索則毫不客氣地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

非洲木雕非洲木雕
非洲的雕刻並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臉上的兩隻眼睛無非是隨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經意拉出的一條開口,鼻子則概括成簡略的幾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勢去其形,頭飾與耳朵的誇張似乎是人神之間的一種意境。據說畢卡索的立體畫風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幾何形狀面具的啟發。這類大寫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細節的刻劃,局部看,顯得十分隨意簡單;整體看,卻透露出一種活潑鮮跳的內在生命。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載體,它的地位如石雕於歐洲,如陶瓷於中國。木雕藝術代代傳承,學徒經過三年左右的觀察和模仿逐漸掌握這一技能,當然,最後沒有結業考試。雕刻者或全職或兼職,這取決於周圍的需求,在他們的社會裡這些藝人備受尊敬(蘇丹西部除外)木雕一般由整塊的樹幹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鑿子和錘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過燒烤或者用木灰著色,色彩則來自植物和礦物質。由於多用未完全乾燥的木頭雕刻(據說是為保全它的靈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養,防止裂縫出現。非洲的雕刻多為宗教題材,包括面具在內的雕刻造型全部為靜態,而且多為單個人物。雕刻並不注重寫實,而是試圖展現一種自然的本性。他們大多認為有一個萬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運轉。人們藉助宗教祭祀儀式,讓這些神靈降臨到雕塑里,並從它們那裡獲取神靈的庇護和智慧。他們相信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而木雕正是其祖先靈魂的化身。也許是為了讓靈魂有較大的空間棲身,非洲人物形象的頭部顯得格外突出。 美國第斯曼夫人曾恰當地為非洲的藝術作結:“非洲的藝術製作,不是徒供欣賞,而是為神靈與王者服務。而其作用,非為裝飾,過去以迄現在,都是為社會生存而表達與支持他們的基本精神價值。”

▲藝術風格

熱帶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藝術傳統。當我們看到黑人民族熱情奔放的舞蹈聽到激昂動人的鼓聲的時候,不由得會想起另一種無聲的藝術——黑非洲雕塑文化。奈及利亞的雕刻藝術代表著非洲雕刻藝術的精粹,凝聚著黑人祖先的靈巧智慧。奈及利亞的雕刻包括諾克雕刻、伊費雕刻和貝寧雕刻,有石頭的、青銅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種材料。伊費和貝寧雕刻精緻優美,幾乎可與同時期的歐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帶有種族偏見的西方學者認為,這些傑作根本不能出於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臘、羅馬或葡萄牙大師創作的。實際上,這些優美別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藝術家獨立創作出來的。從雕刻風格上來看,熱帶非洲西部和東部的雕像有很顯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動而富有想像力;東部的雕像則比較單調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喬克維族、約曾巴族的雕像是寫實的,線條具體細膩,生動優美,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態。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則很程式化,幾乎所有的雕像都出於一個模子,表情比較僵化呆滯。占羅族面具的特點是長團臉、尖鼻子,眼睛裡蘊涵著一股憂鬱的神色。與之相反,馬里的多員族、布吉納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豐滿,蘊含著活力和生命的氣息。雖然我們在非洲雕刻中沒有感到古希臘雕刻的那種溫暖柔和靜穆偉大,沒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的特點,但是我們卻可以欣賞非洲雕刻的造型獨特、激動人心的形象。非洲藝術家們用他們的雙手,使真實的事物完全變形,形成了與原來形態結構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顯示出大膽的創造精神、強烈的節奏感以及新穎的構思。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熱帶非洲(也就是西非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傳統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熱的熱帶氣候很容易毀壞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無法保存下來。但是木雕創作手法源源流長,有著古老的傳統,呈現出神秘迷人的光彩。非洲原始木雕像,與歐洲雕像不同——沒有正常的人體形態,沒有複雜的動作,也沒有多人物的構圖,

非洲木雕非洲木雕
而是通過非常誇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這種怪誕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對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著一種感人之深的純樸、稚拙、粗獷,並富有紀念性和節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存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另一種轉移。他們強烈崇拜死者,認為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相信他們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們認為靈魂需要一個新的躲避場所——就像人的軀體一樣,在那裡靈魂才能繼續生存。於是他們創造了雕像來容納死者的靈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種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對於黑人來說,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無關緊要,主要是給幽靈製造一個棲身之處。他們認為宗教儀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靈魂、大自然的靈魂、神祗靈魂的化身,認為小雕像附著靈魂的本性。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們使用的主要材料。他們既使用軟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鐵木、紅木和烏木。用硬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軟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並被塗上白、黑、紅褐三種鮮艷的顏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製成,往往呈直立狀態,沒有任何轉身姿勢,沒有手勢動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藝術作品的特點:節奏感!黑人藝術家通過安排雕像的各個部分的體積、形式及空間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達著各種感情。他們賦予雕像不同的節奏,使作品產生出穩定感或靈巧感、重量感或輕盈感、宏偉感或優雅感。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類型經過許多世紀的演變,又發展為無數種變體。雕像藝術家經常在橢圓體的頭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沒有瞳孔,一條豎的細縫貫穿眼睛中間,形成一種憂鬱的眼神。還有用白色貝殼作眼睛,甚至用釘子、玻璃珠子等發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用一條寬的或窄的縫隙來表現。縫隙中,有時表現出牙齒,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質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庫巴族國王雕像等。巴庫巴的意思為“閃電部族”。相傳巴庫巴族曾有過一百二十四個國王,他們都是神靈的後代。大約於公元一至十世紀巴庫巴族遷居到剛果河流域。據說,他們由一個英俊的國王率領越過了四條大河,到達了山庫魯河。傳說中的剛果國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藝的能手,他們精通五金手藝,懂得使用銅和鐵,善於從事木雕手藝。第九十三世國王沙巴·博隆貢果在位期間,剛果城邦達到了昌盛時期。沙巴·博隆貢果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他在黑非洲歷史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國王。在他即位之前,為了精通各種手藝,他週遊各地求人學藝。他向巴彭德人學習刺繡紡織等。沙巴·博隆貢果登基後,立刻召集許多著名的木雕師在宮廷里給他雕刻塑像。木雕藝術由此迅速發展,並形成了一種雕刻國王塑像的藝術傳統,保持了很長時間。現存的十九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叉盤坐,身上佩帶刀劍,帶有很多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誌。其中一個手持鐵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國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剛果王國的一個偉大的工匠,以製作鐵鑄人像而著稱。巴庫巴王國的第一百零九世國王卡塔·姆布拉紀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國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單面御鼓,頭戴盛滿象徵尊貴的貝殼帽子。

▲類別

非洲黑人部族創造的木雕藝術包括人物雕像﹑動物雕像和人們參加各種儀式時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髮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兩臂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很少著色,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如貝殼、珠子、銅環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頂

非洲木雕非洲木雕
飾十分有名。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舉臂且多同動物雕刻在一起的樣式,特徵為硬木,灰或斑紅色,動態優美。有的人像具男女兩性之特徵。較近代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莊嚴寧靜之感。多貢人的面具洗鍊而大膽,還有多層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為沃爾特河流域部族,定居象牙海岸北邊、布吉納法索、馬里等地其作品分 5 類:①德布勒雕像。身軀、四肢細長,頭小,頸細。②德格勒面具。夜間葬禮時使用的盔形面具,對稱、工整、莊嚴。③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突出,臂長,曾設有黑奴轉運站的塞內加爾葛雷島肩後傾,背曲 。④鳥的雕刻,鳥為塞努福部族象徵,多成展翅狀。⑤噴火獸面具,眼鼻周圍飾各種動物如野豬、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河遷到幾內亞的部族 。木雕頭傾,碩大,尖尖的鷹鉤鼻,軀體由無手胳膊支撐,龐大呈桶狀,腿粗而壯。各階層均有相應面具,收穫季節或葬禮時佩戴。鮑勒人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於幾內亞灣,與古羅人、塞努福人混居。他們多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總以寫實態度創作,因此人物性格鮮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肅穆雅靜,手置前胸,腿粗壯豐滿,兩膝稍微內轉,軀體長而圓潤,並有裝飾性文身,表面塗黑,磨光發亮。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鮑勒人雕像優美動人,表情安靜古雅。班巴拉人是馬里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布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慧型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髮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髮式也很別致。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複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像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

非洲木雕非洲木雕
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鬍鬚,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莊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台座上。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鍊﹑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像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莊嚴寧靜。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髮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兀鷹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徙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系。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髮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祗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穫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它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裹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對象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么看到鮑勒人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們在塑造對象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鬍鬚;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髮,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致。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寧共和國)﹑多哥和加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對象,雕像色彩鮮艷,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唇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髮飾複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艷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薩伊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薩伊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彩,保存了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它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誌。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線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只有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謝納-馬盧拉面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艷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彩。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範圍,包括薩伊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鬱的內容,其特徵是:髮飾複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髮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對象。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裡,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