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的病原體為蒼白密螺旋體地方亞種亦稱地方性梅毒螺旋體。人與人間,主要通過黏膜接觸,被病原體污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製品等而被傳染,亞型地方性螺旋體在體內繁殖,原發皮損罕見,很可能發生在口咽黏膜而不易察覺,最常見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經治療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三期損害為皮膚,鼻咽和骨的膠性潰瘍。
臨床表現
非性病性梅毒臨床表現頗似性傳播梅毒。一期口腔病灶不易被察覺;二期損害表現為口咽部黏膜斑,口角開裂性丘疹,濕疣,骨膜炎和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手掌及足底部常有角化過度。三期臨床症狀更為突出,包括皮膚、鼻咽部、骨等處出現樹膠腫性損害,這種破壞性損害即稱為毀形性鼻咽炎常多於雅司。餵養感染性要兒的母親還可見乳房樹膠腫。由非性病性梅毒病原體引起的心血管或神經梅毒病例曾有報導,但極罕見。實際上所有患者的初期感染都發生在兒童期,不存在妊娠期婦女的血流感染,因此極少有先天性病例。
檢查
1.顯微鏡檢查
依據皮膚或黏膜標本直接暗視野顯微鏡下找螺旋體陽性
2.血清學檢測
有相應抗體的存在。
診斷
對生活在流行區的有慢性皮膚及骨損害的患者應疑為地方性梅毒可能。診斷依據皮膚或黏膜標本直接暗視野顯微鏡下找螺旋體陽性,和血清學檢測有無相應抗體的存在。由於蒼白密螺旋體三種亞種在形態、抗原結構,甚至DNA同源性方面基本相同,無法將它們各個區別。因此,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資料加以診斷。
鑑別診斷
晚期患者需與梅毒、雅司、品他病相鑑別。
併發症
常並發毀形性鼻咽炎(晚期)。
治療
單劑量苄星青黴素,肌內注射,治療本病及其接觸者是有效的。頭孢曲松,肌內注射或靜脈給藥,連續10日。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多西環素、鹽酸四環素、紅黴素等。
預防
預防非性病性梅毒必須在流行區開展大規模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同時要改善公共衛生條件、提高社會經濟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非性病性梅毒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