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

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

上海市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創建於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實踐基地。

基本信息

上海市靜安區

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
第一中心國小,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創建於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實踐基地。陳先生的全體教工的工作出發點始終以孩子的發展為本,在課程建設、師資選擇等方面均有所建樹。學校歷來有“愛國愛校”的光榮傳統,地下黨員、進步人士在教師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後走上了政府領導崗位。

簡介

上海市靜安區第一中心國小,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創建於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實踐基地。陳先生的全體教工的工作出發點始終以孩子的發展為本,在課程建設、師資選擇等方面均有所建樹。學校歷來有“愛國愛校”的光榮傳統,地下黨員、進步人士在教師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後走上了政府領導崗位。
解放後,學校秉承鶴琴先生的辦學思想並將其不斷發揚光大。1954年,即成為上海市首批重點國小,在教育改革的各個階段發揮了領頭羊的作用。50年代,一中心的拼音教學獨樹一幟,不少教學模式和方法沿用至今;80年代初,“低幼銜接——國小新生教育”讓一年級順利完成角色轉化,被全市普遍採用;80年代中,開闢第二課堂讓更多的同學有了自主發展的空間,《文匯報》連續數周組織討論和報導。90年代以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成為一中心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通過新一輪課程 與教學改革,使“潛在”變為“現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十數年如一日打造一直堪當此任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目前各個學科均有在市區乃至全國聞名的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教育明星。同時,以科研為先導,使課程新理念轉化為學校的辦學實踐和教師的教育行為,1990年至今,學校先後承擔了全國、上海市重大課題,從而帶動學校理性、高速發展。學校與時俱進,始終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以及管理中的套用,目前學校擁有三個機房、一個機器人工作室,各教室和辦公室均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從而師生髮展提供了新平台。

校訓

輕負擔,高質量,打造辦學品牌。
會合作,會實踐,成為創新能手。

校長寄語

無限的

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
"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
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源泉。
"過去"、"未來"的中間全仗有"現在"以成其連續,
以成其永遠……
——李大釗

悠久歷史

靜安區第一中心國小創辦於1930年。我國現代著名的愛國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是我校的創辦人,我們引以為自豪。經歷了75年國小教育培養與發展的洗禮,我校的校舍設施至今保持當年陳先生設計的風貌。我校的檔案室至今保存著陳先生辦學思想與教改實踐珍貴的史料。這是校史室得以建成的學校文化積澱。我校是陳先生早年實施“活教育”的實驗基地,從“活教育”到“素質教育”,我校的教育思想與辦學實踐一脈相承:從陳先生倡導的“一切為兒童”,到如今“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從陳先生強調的“學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到如今“現代小公民,創新小能手”的校本化培養目標;從陳先生提出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到如今強化課程功能建構的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課程體系;從陳先生總結的“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到如今通過“輕負擔、高質量”教育實踐研究,形成的“學與教的統一”、“學與用的統一”教學策略體系等等。總之,開發“活教育”的內涵,聯繫新一輪課程改革,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繫,有利於揭示課程改革對於促進學生髮展的客觀規律,從而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活教育”中走來,我校七十五年的辦學歷程,能折射共和國基礎教育發展的軌跡。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對上海率先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充滿信心!同時對續寫現代學校教育的新校史,寄予厚望!

陳鶴琴介紹

據《陳鶴琴生平年表

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靜安區中心第一國小
》記載“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權的聲浪中,應聘赴上海主持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為中國兒童辦學。10月,華人教育處正式成立,任處長”。“1930年9月1日,創辦工部局西區國小,調張祖培為校長。(1932年西區國小建校舍改稱新閘路國小)”。陳先生針對當時教育界“教死書”、“讀死書”的狀況,提出活教育主張,並以我校作為教育實踐基地,在課程與教材改革中取得諸多成果。陳先生還親自主持設計了工部局西區國小(現靜安區一中心國小)。學校除了設定普通教室外,還設定特殊教室,如美工室、木工場音樂室球場遊戲場和自然室等,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且為預防學生近視,專門設計了一種成45度斜角看書板提供給學生使用。

學校名稱變更

1930.9 ~ 1934.9 上海市工部局西區國小
1934.9 ~ 1945.9 上海市工部局新閘路國小
1945.10 ~ 1946.3 上海市市立新閘路國小
1946.3 ~ 1946.12 上海市立第十區中心國民學校
1946.12 ~ 1950.12 上海市立第十區第一中心國民學校
1951.1 ~ 1956 上海市靜安區第一中心國小
1956 ~ 1959 上海市新成區第一中心國小
1959 ~ 至今 上海市靜安區第一中心國小
1930年~1949年

光榮的革命傳統

五卅運動後,在反帝浪潮中,上海工部局內的華人董事請陳鶴琴主持華人教育工作。愛國、民主、進步的教育家陳先生經過長期鬥爭,不但爭取到在租界中辦中國人自己的學校,而且還爭得在工部局學校升中國國旗的權利。 同時他吸收了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學術優秀的教師,在他的支持和保護下,當時工部局西區國小的革命活動非常活躍,而且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地下黨員。另外在陳先生擔任會長的工部局國小教師進修會中,中國共產黨黨員教師成為了該進修會的骨幹力量。
先進的教育理念
陳鶴琴先生倡導組織各種教學實驗,培訓師資,編寫中國化的、適合兒童特點的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給青少年以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教育。 根據“一切為兒童”的教育理念,陳鶴琴以“求真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符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並在我校的辦學實踐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949年~1966年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解放後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繼承和發揚“活教育”傳統,堅持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出思想,出經驗,出人才。
1954年,學校被上海市教育局確定為上海市重點國小。
1976年~2005年
文革後,學校在撥亂反正中加強基礎建設,先後提出了“真誠、求索、堅毅、超越”的校訓;“文明、勤奮、健美”的校風;“嚴謹、科學、繼承、創新”的教風和“愛、實、廣、活”的學風 。
特別是隨著上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市區政府相繼提出“一流城區、一流教育”,和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學校把握機遇,開闢了從“活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校本發展道路,從而使學校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舍更美了,設施更全了,教師專業化發展更快了,整體發展水平更高了,體現“活教育”思想的“輕負擔、高質量”辦學特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日趨鮮明 。

學校新貌

經過90年代接連不斷的校舍改造,目前我校占地面積為756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581平方米,功能相對集中的五幢大樓:綜合樓、教學樓、活動樓、體藝樓和生活樓形成環繞操場的建築群,輔之以與INTERNET相連的1000MB校園網,與四周大面積的綠化及點綴其間的景點,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