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縣

天峻縣

天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南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東北部,青海湖西北側,西北部與甘肅省交界,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轄,是海西州主要的牧業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5%,全縣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縣城新源鎮海拔3406米。全年無絕對無霜期,農作物不宜成熟,畜牧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總面積2萬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1.8萬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0%,還有漢、蒙古、回等民族。縣人民政府駐新源鎮,距州府駐地223千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漢代以前,天峻為羌地。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誘卑禾羌獻地,置西海郡,天峻歸西海郡轄地,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廢,復為羌地。

東晉十六國時,為鮮卑己弗部(又稱己弗勿敵國),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間,天峻地區成為吐谷渾屬地。

隋煬帝大縣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渾國,在其故地設定郡縣、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渾故都伏俟城,領宣德、威定二縣,天峻地區為宣德縣地。隋亡,吐谷渾復其故地。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敗吐谷渾,天峻地區改屬吐蕃國。

北宋初,這裡曾為吐蕃角廝羅地方政權轄區。

蒙古憲宗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置吐蕃待處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區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屬宣政院。

明前期為西寧塞外四衛之一的罕東衛屬地。後罕東衛西遷,這一帶屬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年,東蒙古吐默特部進入青海破四衛,天峻遂為東蒙古諸部牧區。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又成為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轄區。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東部為和碩特北前旗駐牧地,西部為和碩特北右末旗駐牧地,錄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於事務大臣(統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清鹹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遷至天峻縣境駐牧。

民國六年(1917年)天峻地區錄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為都蘭縣管轄,稱都蘭縣第二行政區。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0月16日,青海省軍政委員會任命王本巴為都蘭縣長,王德海、丹科為副縣長,10月30日王本巴一行30多人到達汪什代誨部落乾1戶丹科家,向歡迎的民眾宣講了政策,汪什代海(天峻)遂為解放,

1950年,天峻被劃為都蘭縣第二區。

1953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蘭州會議精神,都蘭縣升格為專區級民族聯合自治政府,天峻升縣級自治區,10月3日海西地委決定經省委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天峻工作委員會,11月19日至24日召開"天峻藏族自治區籌備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正式成立,錄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7月1日,根據國務院批覆海西自治區改為自治洲,天峻自治區改為天峻縣,自治區人民玫府改為縣人民委員會,主席、副主席改稱縣長、副縣長。

1955年6月成立下環倉、上環倉、扎查3個區,委派3區委書記和區長。

1958年6月,天峻縣建立10個鄉級政權,3個區隨即撤銷。9月,天峻縣實現人民公社化,10個鄉改為10個人民公社,9月15日,10個人民公社合併為天棚、江河、快爾瑪、木里、蘇里5個公社,後將木里公社化為兩個公社即木里,織合瑪公社。

1962年9月,6個公社調整為15個公社,成立江河、快爾瑪、蘇里3個區,其中11個公社由3個區領導,4個公社縣直接領導。

1963年3月,經州上批准,天峻行政建置設1個區(蘇里區),11個鄉,其中9個鄉為縣直屬鄉。

1967年12月,天峻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設4個辦事組。

1968年7月,各鄉先後恢復公社建置,原公社改為大隊。

1984年,結合人民代表大會換屆選舉,進行鄉、社分設工作,天峻縣劃分為12個鄉,63個牧業合作社。

2001年2月21日,撤銷天棚、關角2鄉,合併設立並命名為新源鎮(鎮政府設在天峻縣縣城);將生格鄉政府駐地遷至野馬灘(青新公路451千米處)。2001年底,天峻縣轄1個鎮、10個鄉,62個村(牧)委會。

2005年,天峻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尕河鄉,併入蘇里鄉。撤銷木里鎮,設立木里鎮,鎮政府駐地和鎮區行政區劃範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撤銷江河鄉,設立江河鎮,鎮政府駐地和鎮區行政區劃範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2005年,天峻縣從原有的鄉鎮十鄉一鎮,成為三鎮七鄉,為新源鎮、江河鎮、木里鎮、快爾瑪鄉、織合瑪鄉、蘇里鄉、陽康鄉、龍門鄉、生格鄉、舟群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天峻縣轄3個鎮: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7個鄉:蘇里鄉、龍門鄉、舟群鄉、織合瑪鄉、快爾瑪鄉、生格鄉、陽康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天峻縣總人口4.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98%,天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地區,有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5個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峻縣位於青海湖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東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96°49′42〃—99°41′48〃之間,北緯36°53′—48°39′12〃之間。東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剛察縣,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縣境東北-西南寬約44-170公里,西北-東南長約312公里。天峻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2010年)。

地形

天峻的地形可概括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中部高,兩頭低,東南寬西北窄,形似楔;海撥高,天峻縣最高海撥5826.8米,最低海撥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

氣候

天峻縣海撥高,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低,降水時間不均勻。氣候寒冷,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大風天數97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天峻縣礦產資源有煤、硫磺、石灰石、石棉、雲母、石膏、冰洲石、芒硝、岩鹽、高嶺土、鉛鋅、銅、黃鐵、金等。除煤、鉛鋅規模開採外,其他尚未開採利用;天峻縣探明煤儲量為33億噸,占全省煤炭儲量的66.9%,石灰石岩礦D級儲量為12.9億噸,在木里地區永久凍土層首次發現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一種純度高、類型新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天峻縣野生動物有百餘種,具有各種經濟價值及藥用價值的22科、37種。主要珍稀動物有氂牛、鹿、麝、雪雞、猞猁、雪豹、野驢、岩羊、黃羊、羚羊、熊、盤羊等;境內可入藥的野生植物有193種,常用的有80餘種。

交通

青藏鐵路橫貫天峻縣縣境南部,截至2010年,鐵路在境內全長95公里,設有江河、天棚、天峻、南山、二郎洞五個火車站。天峻站東到西寧316公里,西達州府德令哈220公里。315國道線和青藏鐵路穿縣而過,

經濟

綜述

2008年,天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2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112.2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56億元,比2007年增長6%;第二產業完成13.9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1.39%;第三產業完成1.71億元,比2007年增長28.18%。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17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21.6%。縣級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2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42.17%,增收3620萬元。完成縣級一般預算支出28573萬元。天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17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34%。在三大產業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07年的17.6:64.1:18.3調整為9.1:80.9:10。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3%、92.4%、4.3%。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3.7、103.7、4.84%。

第一產業

2008年,天峻縣共完成畜牧業總產值1.97億元,較2007年增長7.13%;天峻縣各類牲畜存欄69.25萬頭(只);適齡母畜比例61.2%;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40.85%、35.99%。整合各類資金1.29億元,建成了一批育肥基地、防災基地等牧業基礎設施工程。縣財政安排新牧區建設資金530萬元,同時以財政貼息的形式,協調貸款1300萬元,用於新牧區試點村建設,改善牧業生產和牧民生活條件。已成立1個天峻縣性牧業合作社,12個以鄉村為單位的牧民協會,共擁有會員571戶,占天峻縣總牧戶的19.37%。開展“百企聯百村”活動,引導駐縣13家企業與35個牧業社以及2個社區結對,落實幫扶資金533萬元。完善牧區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機制,縮小城鄉生活差距。實施總投資100萬元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695名貧困牧民直接受益。加大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力度,鼓勵牧民進城務工創業,轉移勞動力3212人(次),勞務收入達998萬元。

第二產業

2008年,天峻縣全年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3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3.2億元,較2007年同期增長204%,天峻縣工業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91.4%,拉動經濟成長102.6%;天峻縣實現銷售產值3.6624萬元;原煤產量完成648萬噸,較2007年同期增長77%,完成年計畫的130%。

第三產業

2008年,天峻縣第三產業完成1.71億元,比2007年增長28.18%。

社會事業

2008年,天峻縣繼續推行教育免費補助政策,共補助生活費234.2萬元,免除各類教育費用281.82萬元,天峻縣所有城鄉學生均享受了免費上學,分別在西寧、德令哈市開辦了高中班。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繼續落實牧區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政策,計畫生育率達到100%。招聘85名專業技術人員充實縣、鄉、村醫療衛生專業技術隊伍。組建天峻縣神湖之源歌舞隊,開展多場次巡迴演出。投資280萬元改造縣影劇院,投資112萬元建設7個鄉鎮文化站。積極參與柴達木之夏、州民運會、激情穿越柴達木等一系列大型文體節慶活動。

鄉鎮簡介

關角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所在地12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面積639平方千米。轄日許爾、拉薩爾、達爾角合、賽爾雄4個牧委會。1

天峻縣 天峻縣

958年前屬下環倉轄鄉,1959年屬天棚公社,1963年由天棚公社析置關角鄉,1969年改設關角公社,1984年改為關角鄉。

生格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4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織合納合、奧隴、阿吾嘎爾、秀隴4個牧委會。1954年屬上環倉區,1958年建生格鄉,同年9月改為生格公社,12月併入快爾瑪公社,1963年分設生格公社,1984年改為生格鄉。

快爾瑪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曲尕追、納爾宗、賽爾曲、恰通、莫日通、德隴、陽隴、多爾則、環倉貢瑪9個牧委會。1958年設快爾瑪鄉,同年與生格等鄉合併成立快爾瑪公社,1963年又設快爾瑪鄉,1969年改為快爾瑪公社,1984年改為快爾瑪鄉。

天棚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梅龍、茶木康、日許爾、天棚、曲隴、扎德勒、拉隴、夏爾宗8個牧委會。1956年設天棚鄉,1959年改為天棚公社,1984年改為天棚鄉。

江河鄉位於縣境東部邊緣,距縣府駐地3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0%。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柔丹、莫合拉、茶果、舟東、結盛、織合乾木、賽爾創、索德8個牧委會。1956屬下環倉區,1959年改設江河公社,1963改為結盛鄉,1969年改為江合公社,1984年改為江河鄉。

舟群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7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0%。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迪爾恩、桑毛、崗東、吉隴、茫扎、浪欽6個牧委會。1956年屬下環倉區,1959年併入江合公社,1963年改設舟群公社,1984年改為舟群鄉。

織合瑪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776平方千米。轄加吉、吉剛、加隴、多玉、曲隴、達爾那6個牧委會。1958年建織合瑪鄉,1959年改為織合瑪公社,1963年改為織合瑪鄉,1969年改為織合瑪公社,1984改為織合瑪鄉。

陽康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68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賽爾娘、曲隴、恰浩爾、果當4個牧委會。1956年屬上環倉區,1959年屬快爾瑪公社,1963年分設陽康鄉,1969年改為陽康公社,1984年改為陽康鄉。

木里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166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4萬平方千米。轄賽納合讓、角合根、佐隴、唐莫日4個牧委會。1956年屬上環倉區,1959年為木里公社,1963年改為木里鄉,1969年改為木里公社,1984年改為木里鄉。

龍門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0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龍門爾、扎瑪爾、措芒、納爾扎4個牧委會。歷屬木里鄉(公社)轄地,1984年由木里鄉析置龍門鄉。

蘇里鄉位於縣境北部,東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6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面積0.6萬平方千米。轄措爾崗、豆庫爾、登隴、曲尕追4個牧委會。1956年屬上環倉區,1959年為蘇里公社,1963年改為雪合里鄉,1969年與尕合鄉合併為蘇里公社,1984年改為蘇里鄉。2005年,撤銷尕河鄉,併入蘇里鄉。

尕河鄉位於縣境西北部,東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80千米。人口138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8%。面積0.4萬平方千米。轄尕瑪爾巴當1個牧委會。1959年屬蘇里公社,1963年分設尕河鄉,1969年併入雪合里公社,1984年由蘇里鄉析置尕河鄉。2005年,撤銷尕河鄉,併入蘇里鄉。

旅遊景點

峻縣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部、青海湖的西側。地勢起伏,山峰相連,山上古柏挺立,山下綠草鋪地,美麗的風光令人目不暇接。為了充分利用本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天峻縣把旅遊業納入全省環湖旅遊的區域,緊緊抓住環湖生態旅遊與保護的機遇,迅速發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高原特色的旅遊業,重點打造駿馬故鄉、天峻神山、藏族風情等旅遊品牌。同時,抓住天峻東部部分地區被納入環湖旅遊線路的有利時機,繼續加大與省、州旅遊部門的聯繫,打造出一條由西王母石室-魯茫溝-舟群神山-天峻溝-木里肖合力雪山,以草原文化、宗教文化為內涵的精品旅遊線路。

天峻縣在積極制訂和落實旅遊規劃的同時,正採取多種投資方式,加快旅遊景區的道路建設和通訊設施建設,力爭各景點之間道路暢通、通訊無阻。同時,根據旅遊業需要,將有計畫地發展天峻的特色民族飲食業和商貿業,並通過各種傳媒,向外界展示和介紹天峻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及景點、景區,拉長旅遊產業鏈,帶動服務業發展,增加牧民收入。

天峻山

天峻縣位於祁連山南麓,東距青海湖僅40餘公里,是傳說中的西王母古國所在地,天峻山是環湖13座名山之一,也是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門戶。這裡流傳著很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自然景觀更是獨特誘人。雄踞天峻縣境北部的祁連山脈兩大著名冰峰——團結峰和雪合力冰峰,孕育出綿延數公里的現代冰川,終年傲然挺立在群山之巔,晶瑩而潔白,令人產生童話般的遐想。

天峻自古就以遼闊而美麗的天然牧場著稱。牧草連天涯,濃綠勝似酒。原野上牛羊成群,炊煙裊裊,牧歌悠悠。青海湖的母親河布哈河從北部山區發源,一路浩浩蕩蕩,蜿蜒東去,沿河兩岸,綿延幾十公里的灌木林,為天峻草原鑲上了一道碧綠的翡翠珠鏈。

縣城西南的天峻山,異峰幽洞,奇秀天成。山上松柏挺立,綠草鋪地,山峰兩側的天峻溝和瞎熊溝里奇峰林立,亦幻亦真,既有雲南石林般的秀麗清雅,又多了許多雄渾偉岸的突峰兀仞。更令人稱奇的是,峰巒溝壑間,清泉潺潺,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儼然一個巨大的沒有圍牆的天然動物園。離縣城55公里處的秀龍溝,被天峻人自豪地稱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溝”。這條峽谷總長26公里,四面環山。溝內瀑布飛泄,山泉奔流,灌木茂密,各色奇石千姿百態,野生動物成群,環境清幽雅致,景色迷人。

天峻山植被良好,山北是灌木叢,山南是松林。這裡出沒的走獸有:雪豹馬鹿獐子、岩羊、黃羊狐狸、兔子、野馬、馬熊等,飛禽有老鷹、雪雞、馬雞等。

天峻境內眾多的名勝,古老的岩畫群、壯觀的石經院,向人們無言地展示著天峻悠久的歷史。著名的西王母石室傳說是西王母古國的女酋長居住的地方,又由於民間傳說猴王孫悟空與天將二郎神大斗,二郎神曾藏身於此,故又稱二郎洞。奇妙的扎西郡乃山,藏語意為吉祥之源,這座山形如巨大的金字塔,十分奇特,山腳下數十眼小泉組成的神泉,能治很多種疾病。居住在這一帶的人因飲泉水而長壽,百歲老人並不鮮見,且個個身體硬朗,80多歲仍能揚鞭策馬,在草灘上飛馳。

哈拉湖

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稱黑海,湖泊面積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屬鹹水湖。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內陸流域一個大型鹹水湖。該湖由發源於高峰達5,600米的周圍山區的許多小河流供水,各河多發源於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這是祁連山腹地水草豐美的一塊地方,主要植被為芨芨草、豬毛蒿、阿爾太針茅、冰草、木本豬毛菜、裏海鹽爪爪和牛漆姑草的高原草甸植被,是濕地鳥類雁鴨類、鷸類和鷗類的重要繁殖地,湖中有大種群的湟魚生存。

西王母石室

關角山下有一座玲瓏的小山,高僅20多米,西側有一神奇的山洞。洞內有一個可供四人並坐的天然石炕,天生一個仙人洞。距此不遠處有一座山,山頂如斬削的平台,而石室所在的這座山峰傳說是美猴王與二郎神大戰被斬削下來的山尖。許多美妙的傳說令人浮想聯翩,感嘆不盡大自然的奇巧與神秘。

魯芒溝岩畫

魯芒溝岩畫位於天峻縣天棚鄉之西南,溝為東南-西北向,溝口處有西寧-天峻公路橫穿,溝東西兩側均為高山,山間和溝谷間牧草叢生,為良好的天然牧場。在溝內約4公里處東側為石山,石山根部為山體潰塌而落下的大石塊,這些石塊表面有一層油黑髮亮的氧化面,岩畫就製作在這些大石塊上,共有3處,分別刻在3塊相距不遠石面較平的大石塊上。

北側一處約9平方米的石塊上刻有50多個動物畫像,有牛,馬,山羊,野豬,狐狸,部分動物身上還刻有“萬”、“母”等不同形狀的紋飾,畫面形態大小不一,最長的約0.30米,高約0.20米,最小的動物長0.05米。畫面形象生動,動物具有動感;在中間的一處位於第一處之南側,面積約7平方米,刻有7個動物畫像,為牛羊,驢,老虎,狐狸,一般長約0.06米-0.25米,高約0.05米-0.15米;一處在最南側,面積僅3平方米,21個動物畫像,以駱駝為,頭向一致,展示駱駝在沙漠裡運行的場面,此外尚有馬、牛、山羊、大頭羊、蛇等。

3處的岩畫主要刻劃手法有兩種,一是用平頭鑿或尖鑿只雕刻出動物肢體的輪廓線,勾畫出動物形象;一種是琢鑿出輪廓後通體用尖鑿加以細密的雕琢,成為微淺的陰刻畫面。魯茫溝岩畫全是動物形象,千姿百態,場面宏大,屬唐代遺蹟,198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盧莽溝岩畫中的生殖圖,採用象徵手法,寓意深刻,是青海岩畫中的珍品。畫面上有一男一女,女為正面圖,雙腿微曲,向兩邊分開,臀部下面的兩腿之間打鑿了一個圓點,象徵女性生殖器。男的在女的左邊,側面繪偉,生殖器很突出。男女圖的下面,用圓點和曲線的集合表示交媾。製作者用“有形”的交媾表達了“無形”的生殖概念,寓意隱約,意味深長,表現了刺激牲畜生產的巫術思維,也反映了吐蕃民族的文化觀念,思維習慣和直觀樸素的表現方法。

石經寺

青海天峻石經寺位於天峻縣城東北方,離縣城約18公里處。1957年建成,在石板上鐫刻藏文關角(即甘珠爾)大經108部,莊嚴經200部、佛像324尊。石經牆為高2米、寬1米,周長320米的正方形經院。整個鐫刻線條清晰、工整大方、清秀流暢;人物構圖準確,線條自然、精細,動靜表情各異,具有藏傳佛教藝術造型的特點和很高的文物價值。

石經牆最大的一堵是在大經堂的右面,長165米,所刻經文為世界著名佛教經典《甘珠爾》大藏經。該經牆東頭有長9米、寬9米、高10米的經墩,所刻經文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經典《丹珠爾》大藏經。經墩東面又有一堵石經牆,所刻經文為《塔多》刻了108遍。最大石經牆西面又有一長15米、寬1.30米-1.58米:高1.2米的石經牆,所刻經文有17種。

整個石經院由“甘珠爾石經院”、“時輪佛塔”、“石經佛龕”、“巨鍋長明燈”四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石經院坐北朝南,由四面石經牆和院門組成,沒面牆除了石經以外,還有許多佛龕及雕刻在石板上的佛像。石經院中心空地上用石經板壘築著一座高大的時輪佛塔,這座佛塔外觀奇特,風格古雅。塔頂由石輪、月亮、太陽的圖案組成,塔身為長方形,佛塔的基座下建有小地宮。在時輪佛塔身前,置有一巨鍋,點燃的酥油燈常年不熄。

石經刻字清晰工整,字型清秀大方,筆劃流暢,蒼勁有力。石刻圖畫及各種人物構圖準確,比例適當,雕刻線條自然,精美舒展。石刻內容主要是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石刻在造型藝術上具有明顯的佛教特點,技法上簡拙古樸,人物神態各異,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才華,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對研究藏族書法藝術和藏傳佛教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氂牛絨

氂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生長於中國青藏高原及高寒草原的特有牛種,氂牛絨很細,直徑小於20微米,長度為3.4~4.5厘米,有不規則彎曲,鱗片呈環狀緊密抱合。氂牛絨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軟,用於服裝生產領域。

草原黃蘑菇

草原黃蘑菇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食、藥用蕈菌。生於草原 ,尤其喜生於高山草甸草地上,形成蘑菇圈與牧草形成菌根。營養豐富,尤以天峻縣產的黃蘑菇,肉質肥厚,細嫩脆鮮,形體碩大,味香似肉,質量最為優良。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飢禦寒。

優酪乳

主料:熟氂牛奶製法:當地牧民使用小碗通過發酵自行加工製作。特點:奶皮金黃,奶質細膩潔白,加入適量白糖可以使味道酸甜可口。

風俗民情

林卡節

林卡節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民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謝水節

謝水節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

俄喜節

俄喜節為藏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臘月初七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準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