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概況
霍泉又名廣勝寺泉,出露於洪洞縣東北15km處的霍山山前廣勝寺腳下,泉水出露點集中,1956-1993年多年平均流量為3.91立方米/秒,動態穩定。1958年擴泉後,建有長155m、寬5m、深6~7m的截流槽,槽中大小泉眼108個,均從東側山邊奧陶系灰岩中溢出,屬岩溶上升泉。泉水出露標高581.6m。泉水水質良好,為HCO3·SO4-Ca·Mg型水,礦化度536mg/l,總硬度354.6mg/l,水溫14℃。
泉域位於臨汾盆地東側基岩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峰海拔2530m,最低標高600m左右,山脊呈馬鞍狀起伏,東坡傾向盆地,西坡切割強烈。年降水量400~600mm。山區河流均為間歇性河流,西側匯入汾河支流洪安澗河,東側匯入沁河。
重點保護範圍
南起姑姑河、道覺、東安一線,北到耙子裡,東起飛虹塔後溝,西至東安柴村一帶的小溝,面積11平方公里。根據《山西省霍泉岩溶水系統研究報告》分析,霍泉不屬於全排型泉水,除泉水出流3.91立方米/秒外,還有0.4立方米/秒通過西部圪同至耙子裡的半阻水邊界,潛流補給盆地,故泉域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總補給量為4.31立方米/秒。可開採量為3.18立方米/秒,合10036立方米/a萬。霍泉用於 農業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1987年評價結果:多年平均流量3.91立方米/秒,可利用量為3.2立方米/秒,2001年實際出水流量為3.13立方米/秒。泉源周圍的山西焦化集團、洪洞縣化肥廠年取水量為0.61立方米/秒,洪洞縣城市供水引水量0.1立方米/秒,其餘水量全部被霍泉灌區農業灌溉和向南垣曲享水庫調水占用;泉水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1.01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為0.988億立方米,利用率達到98.8%,沒有餘水可用。
歷史沿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丈之深。清道光七年《趙城縣誌》中云:“霍泉源出沁源縣諸山,流經岳陽南滲水灘,伏流八十里,至縣東南霍山下復出。”為印證清人之說,山西大學的學者,曾將酚、酞兩種化學物質投放滲水灘後,再於霍泉口取樣,確證了那“伏流八十里”的記載,並非妄說。霍太山又名太岳山,是唐虞時的中嶽。
典故
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每小時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湧出,向西流去。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反而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在當地土豪劣紳的挑唆下,兩縣因爭泉水,不斷打架鬥毆,持續了數百年時間。兩地百姓為了爭奪用水權經常大打出手,輕的腰打斷腿打折、肋巴扇子乾骨折,重的閉眼登腿、見閻王看小鬼。兩地人越打越狠,後來雙方斷絕了一切關係,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貞元年間,兩縣百姓為霍泉水的肉搏鏖斗,達到白熱化。官府多次調解和派兵彈壓均難平息。這年春天,騷亂又起,平陽(今臨汾)知府速召洪、趙兩縣縣令共同擬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亂之策。這“策略”在經得兩縣士紳認同後,便廣貼告示,付諸實施。一天,知府著人在霍泉的水神廟前,架起大油鍋一口,擲銅錢十枚於鍋底,先將鍋中之油燒個滾沸,再命兩縣各選的壯丁,用手探油鍋而撈之,撈得幾枚錢,便得幾份水。在兩大營壘民眾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聲響鑼敲畢,全場鴉默雀靜。但見趙城擢拔出的硬汗,弩箭離弦似地沖至鍋邊,搶先猛地將手插進滾騰的油鍋,一下抓出銅錢七枚。壯漢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為趙城贏得霍泉七份水的漢子,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並為之在水神廟一側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
分水亭
據碑誌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油鍋撈錢分三七”後,洪、趙兩縣為霍泉仍屢爭屢訟,械鬥不斷。分水的限水石也屢豎屢砸,兩縣的水戰仍死糾活纏,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陽
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儘管官府派衙役嚴守分水亭口,但兩縣又把戰地移至對方渠頭。以後,又建了碑亭。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後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合理使用。分水亭已成為歷史遺蹟。唐“十歷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環境幽靜的美好世界。李瑞詩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水神廟
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水神廟,在下寺西側,有一牆之隔,主殿宇叫明應王殿,是祭祀霍泉神的場所。明應王殿為元代建築,建於公元1319年,重檐歇式,四周設圍廊。殿內有明應王像端坐神龕正中,兩側有侍女四尊,人物穿著細膩,形象楚楚動人,龕下有四大臣泥像分站兩列,其氣色神態各異,面部表情傳神。
在水神殿的四壁上,繪滿了元代壁畫,將近二百平方米,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作品,據題記載,都是當時洪洞、趙城一帶的民間畫師繪製的,壁畫內容豐富多彩,東西兩壁有求雨圖和降雨圖,神話故事,想像離奇。除此還有幾幅很富有風土民情的賣魚圖、司食圖、司寶圖、打球圖、下棋圖等,畫面上還有園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種人物、民俗,猶如元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尤其是在南壁東側,有一幅反映元人戲曲的畫十分珍貴和有名,它是中國發現唯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在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人們譽為廣勝寺的三絕之一。畫面是一個戲班集體亮相的場面,正中是班主“忠都秀”,這是畫幅上部橫標“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告訴的。十一個人物中,生旦淨末醜,都構畫了臉譜,有的還掛了鬍鬚,有的手持笏板、刀、宮扇等道具,有三種樂器演奏,擊鼓、吹笛、拍板同登前台。這幅畫反映了元代雜劇盛行時期的真實情景,是研究戲劇史的寶貴資料。尤其是這幅壁畫保存在平陽府(今臨汾)管轄的洪趙地面,研究價值就更重要,因為平陽素有戲劇搖籃之稱。
水神廟除主殿外,還有儀門、山門等建築。尤其山門,實際上是一座古代戲台。戲台背面就是廟門的前臉,山門甬道是從戲台下通過入內的,又稱“過路戲台”。每年農曆三月十八,這裡都要請戲班唱大戲,這與水神殿位置及壁畫形式十分吻合。
旅遊指南
可以在臨汾或洪洞坐到廣勝寺鎮的中巴車。在洪洞的財政大樓處坐車,
3元,車程30分鐘,17公里。到達廣勝寺鎮,下車後往前走10分鐘到達下寺和霍泉。下寺在山腳,上寺在山頂。上下山可以走山路(20分鐘,無樹蔭,有盤山公路和石梯兩條線路),也可以坐三輪(5元/人,10元/車)。
山西旅遊景點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省地理座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