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林

雷炳林

雷炳林,紡織工程專家,紡織科研的開拓者。長期從事紡織高等教育、紡織企業技術管理和紡紗牽伸機構的研究和改進。執教以學用並舉為重。在工廠推行技術管理,創立名牌。在紡紗牽伸工藝中提出新穎的理論觀點,發明了雙孔喇叭餵入裝置和彈簧銷皮圈式大牽伸機構。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個人簡歷

1882年1月20日出生於廣東省台山縣(今台山市)。

1899年赴美佐父經營洗衣業。

1902—1910年在美完成中等教育及畢業於賓州費城紡織學校。

1911—1913年任廣東東莞工藝局局長兼織染教員。

1913—1916年任廣東工藝局織染技師。

19161923年任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教授。

1923—1924年任上海永安一廠布廠主任。

1924—1952年任上海永安一廠、三廠總工程師。

1952年退休。

1955—1968年退休後受命參與有關牽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968年5月16日病逝於廣州。

生平經歷

雷炳林,1882年1月20日生於廣東省台山縣公益區塘面鄉潮安村(今台山市大江鎮龍安村)。世代務農。其父早年赴美謀生,從事洗衣業。雷炳林在鄉從塾師讀。1899年遵母命去美佐父。時值美政府限制外國移民入境,抵美後遭美移民局的留難並傳審至再,案懸兩年而不決。其間幸遇一美籍牧師見他聰穎誠篤而援之以手,收容至家佐理雜務,並傳授英語及其他學科,這對他以後的立志向學頗有影響。

1902年雷母在原籍病故,雷父返國料理,乃將其紐約業務交雷炳林經營,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轉折。他感到業務範圍過小,難望有特殊發展,不如立志向學,俟有所成,再回國經營,乃為長策。其時國內發生抵制日貨運動,華僑聞風興起發展新興工業之潮,香港華洋織造公司即為其一。該公司初由華人在美國波士頓發起組織,嗣後擴充至紐約,雷炳林亦被推舉為發起人之一。唯雷炳林覺得該公司只織汗衫襪子,不若布匹需要之殷,遂決志學習紡織,從而奠定他一生的事業。雷炳林其實無錢求學,幸而諸叔鑒其心志,以無息貸款供其入賓州費城紡織學校學習,是為中國早年留美學習紡織之第一人。

1910年,雷炳林學成回國,先到上海,旋即南歸故里廣州。待國民革命成功,始入廣州實業公司管轄的水泥廠任事有年。後被委充為東莞工藝局局長兼織染教員,再被改委為廣東工藝局織染技師,任職三年後辭職北上。

1916年,雷炳林受張謇聘任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南通學院紡織科前身)教授,執教七年。1922年夏,雷炳林經知友駱乾伯介紹與新設立的永安紡織公司的總監督郭樂及總經理郭順相識,由駱的鼎力推薦和郭氏的堅邀,雷炳林於1923年春轉入永安公司任永安一廠布廠主任,並與駱乾伯共同管理該廠工程技術事宜。1924年冬,永安公司收購吳淞大中華紡織廠並改稱為永安二廠,調駱乾伯前往主持,一廠廠務則由雷炳林接任。1937年抗日戰爭後,雷炳林調任為永安三廠製造部主任(相當於總工程師)。

雷炳林進廠後,先協同全廠為新創立的永安公司打出金城名牌棉紗、棉布。此後除致力工務改革外,更長時期地以改良機器、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為己任,終於1936年夏研究出精紡機彈簧銷大牽伸機構和粗紡機雙喇叭導紗裝置兩項發明,除呈請國內外專利外,他還為此作報告、寫文章廣為介紹,希望同業共同研究和改良之。

抗日戰爭勝利後,雷炳林鑒於實業界只求經濟上的獲利而忽略技術上的改進,為民族工業的前途擔憂而發出“技術家的責任”的呼聲,籲請政府實施保護政策,號召技術人員努力改進技術,以期能與外國抗衡。

雷炳林於1952年從永安三廠退休。1955年後他還受命參與有關牽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卓有成績,並獲得獎勵。1968年5月16日,雷炳林在回廣州探親時,病歿於廣州中山醫院附屬醫院,終年86歲。

職業成就

雷炳林是一位典型的愛國知識分子。他於29歲學成回國,從此一心為祖國紡織事業的發展和興旺而努力不懈。他一生治家、治學和治事嚴謹認真,事必躬親。解放前他從不干預過問子女等人在家進行的革命活動。對屬下犯事者必嚴加批評和教育而從不苛究。

雷炳林自1947年起歷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第12—16屆常務監事、執行委員、常務理事及副理事長等職。他還是中國紡織建設公司1947年12月創刊的《紡織建設》月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時有文章和報告發表。

應聘南通

雷炳林生當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發軔時期,廣東又是最早開埠的省份之一。他去國十載,選學紡織,亟望學成回國後能為貧窮落後之祖國服務。回國時正是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的初步發展階段,可當時的華商紡織工廠大都由官僚、買辦或退職官吏所辦,既不重管理、技術和人才,又備受外貨、外資和政府盤剝的重重阻力,所以在經營上什九遭受改組、出租或變賣等失敗易主的命運。回國之初雷炳林一時無用武之地,當時政治腐敗,大吏根本不識實業為何物,技術人員更非所重。雷炳林在自述中有云:“歸後為生計所迫,南北賓士,萍蹤無定,……”可見困頓之甚。直至南通應聘,才得展其所長,將其遊學美國所得的新知識傳授給莘莘學子,為早期的近代紡織業培育了不少技術人才,學生中多有成為後來中國紡織工程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領導人物和學術中堅者。其教學注重實際,執教之初,即指導學生自行安裝新到的紡紗實習機器。為使社會了解紡織科學的真諦及其重要性,在應聘新創的永安紡織公司後,作為教育的繼續,他帶同學友一起創業,參酌新舊,變更組織,對機械的安裝保全更是親自動手。如此規劃、操作,成績斐然,工廠擴機增錠,實業界交口稱譽,頓悟紡織之確有學問,而紡織學者亦漸為各方重視和延用。雷炳林的學生及後學素仰老師的道德、風範和業績,在1939年冬由南通學院紡織科學友會發起和舉辦祝壽慶典,發行鐫有雷氏大牽伸和雙孔喇叭圖徽的紀念章和紀念特刊,為雷炳林留下現存的個人大半生及其時代背景的史料。慶祝會場上展覽了雷炳林的兩個發明,供大家參觀和諮詢。

創立名牌

雷炳林於1923年春進入永安紡織公司任職。當時市場上銷售的棉紗布以日廠出品的為大宗,國產品幾無立足之地。雷炳林與同事們在公司當局的勉勵下,本著苦幹實幹的精神,同心協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永安金城牌棉紗已行銷市場,不獨用戶信任,且能與外貨相抗衡。時有香港大興織造廠廠主持售價合銀220兩的雙藍魚牌英制12支棉紗紗樣到上海調查。雷炳林接受廠方交付的檢驗和仿製任務,結果以成本180兩紡成,經大興廠主的試驗,對紗的強力和條幹均感滿意,即時定貨運港套用,雙藍魚牌紗主聞訊後即將紗價從原來的220兩減為200兩以至180兩。永安公司當時並未由此獲得厚利,但外貨從此不敢再行居奇也是事實。又是時花貴紗賤,華商經營的紡織廠已有多家停業,永安公司則尚趕建布廠,在雷炳林主持下於1924年春開工織造,不多時永安金城牌各種棉布也風行國內。

永安公司是集僑資創辦的民族紡織企業,資金充裕,創辦人又有經營管理企業的豐富經驗,加上新廠新設備,這些都是發展生產的有利條件,但也需要像雷炳林這樣有學識和技術的人為之擘劃和運用,才能充分發揮設備的生產效能。他廣泛引用歐美生產工藝管理的先進經驗,其中尤為強調和推行紡織工場空氣調節技術和管理制度,使產品質量得以提高,勞動條件有所改善,廣泛引起紡織界對車間溫濕度控制的重視。

開紡織科研先河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各業蕭條,華商紗廠受害尤烈,減工停工的比比皆是,因不堪賠累而轉移所有權者也不少見。雷炳林凜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義,同時看到各國因改良機器而使出品愈良、成本愈低,深感國人若不急起直追,勢難與人爭勝,急待從業人員發揚自力更生、刻苦鑽研的精神,對現有設備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和發展。他身體力行,觀察到紡紗過程中的纖維運動是成紗品質的關鍵,從而提出加強併合和合理安排牽伸區鉗口控制力的觀點,並經反覆試驗,鍥而不捨,終於在1936年夏創造性地推出粗紡機雙喇叭餵入裝置及精紡機彈簧銷皮圈式大牽伸機構兩項發明,後者在1937年4月獲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批准專利五年,同年11月發給第97號專利證書。他又對皮圈伸張器等牽伸部件不斷加以改進,在1939年10月31日又得當時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準予追加專利。此項發明雷炳林亦向國外申請專利,其中英國於1938年2月17日發給第505457號特許證書,準予專利16年(專利人用英文名BanLemLouie),並推薦他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其他如印度、美、法、德、意和瑞士等國也批准了他的專利。

雷炳林搞創造發明實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為紡織科研起了開拓作用。當時中外報刊多有報導和評論,對兩項發明在理論上及實踐上都加以肯定。上海《申報》記者評道,雷氏的發明,一雪外人譏笑中國人只能使用機器而不能發明機器之辱。惜以當時中國局勢的動盪,加以人為的漠視,除少數廠曾經採用或改裝試驗外,未能及時深化、提高和推廣套用。而國外直至60年代初期才逐步由西歐一些著名廠商開發出彈性銷活絡鉗口牽伸機構,全面取代傳統的固定鉗口牽伸機構,使全球的紡紗工藝設備起了劃時代的變革,比雷氏的發明晚了20餘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紡織工業部於1955年在上海組織了“綜合式大牽伸裝置”的專題研究和開發小組,雷炳林雖已退休,但以其彈性活絡鉗口之獨特創造,仍受命參與其事。該項研究於1956年中試取得成功,以後曾推廣了70萬錠,紡織工業部且據此作出停止製造二道粗紗機的決定(縮短工藝流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亦於1966年3月2日頒發了第000257號發明證書。

1964年政府作出在各行各業繼承和發展老專家經驗的決定。經國家科委和紡織工業部研究確定以雷炳林為紡織工業領域的對象,抽調青年牽伸工藝技研人員充當助手,著手總結雷炳林的生產管理經驗和繼承、發展其創造發明;重點深入研究活絡鉗口牽伸機構的浮游纖維控制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完善其大牽伸機構及探索在超大牽伸上套用的可能性。本項目亦經國家科委列入《十年科技發展綱要》。經過1964—1968年四年的工作,在院、校和工廠三結合下完成了“雷氏大牽伸研究”,對活絡鉗口纖維控制理論作出較為全面的探索、分析和闡述,對中國以後新型精紡機的設計提出見解;完成精紡機單皮圈牽伸裝置套用擺動彈簧銷的研究,對定點廠進行全面的改造,效果顯著,同時為中國第一代的搖臂式彈性擺動銷大牽伸裝置(SFA65—1)的工藝參數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確切而有效的數據。1967年又將活絡鉗口理論引用到棉條直餵超大牽伸的研究工作上,設計並制出一台4羅拉、全磁性加壓和彈性銷超大牽伸精紡機樣機,在以198倍牽伸紡制42英支棉紗及滌棉混紡紗上取得初步成效,惜逢“文化大革命”而終告天折,雷炳林本人亦於1968年病歿。

主要論著

1雷炳林.技術家的責任.紡織周刊,1947,8(1).

2雷炳林.論原棉之增產.紡織建設,1947,1(1).

3雷炳林.關於並條粗紗和大牽伸的討論.紡織建設,1948,1(8).

4雷炳林.採用彈簧銷子的四羅拉超大牽伸.紡織通報,195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