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雲南大學至公堂是雲南貢院建築群的中心,於1499年建成。
雲南大學至公堂是明清雲南鄉試活動的中心
雲南大學至公堂是明清雲南鄉試活動的中心,是今全國僅存的中國一千三百年科舉考試制度歷史的見證之一。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兩次在這裡主考。1656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木郎來昆,改至公堂為皇帝行宮,此行宮一度成為南明王朝的軍政中樞。明末吏部尚書王錫袞曾被囚禁在此。抗日戰爭時期,雲南大學至公堂作為雲南大學禮堂,是全國學術活動的中心,當時中國的大後方各種全國性的學會、年會、學術報告會、學術講座頻頻在至公堂舉行,全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曾在這裡集會、演講。新中國成立前夕,至公堂是中國“民族堡壘”的著名論壇,聞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後一次演講》即在此進行。1987年2月21日,至公堂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至公堂軼事
雲南大學校址(校本部所在地),曾是科舉時代舉行鄉試的貢院。雲南貢院最值得介紹的建築首先是至公堂。作為貢院的主體建築,至公堂的命名是中央頒定的,各省相同。至者,最也;至公者,最公也。作為考選人才的重地,公平最為重要,歷代科場舞弊,人們深惡痛絕。把全國所有貢院最重要的建築命名為至公堂,其要義在於:國家明示,通過科舉考試,公平、公正遴選優異人才。
雲南貢院至公堂,居貢院坡頂寬敞平地的中心和貢院中軸線上,高爽適中。其建築綜合了禮儀規制和組織鄉試功能的需要,是貢院建築群中體量最大的一幢,有引領全局之勢。建築面積56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前坡作卷棚式延伸,柱粗梁大,莊重典雅。南北兩面皆雕花門窗,金碧彩繪。堂前有一方形平台,既增添了建築的氣勢,又便於組織人員進退。
鄉試大典之重地
至公堂是舉行鄉試大典的重地。每三年一次的鄉試,皆在秋季舉行,故稱秋闈。
國家派往各省的主考官多是碩學鴻儒或名宦。李澄中,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正考官,獨具伯樂慧眼,且清正廉明。歸時行篋中僅一根竹杖、一片松子石和所寫的《滇行日記》及詩稿,滇人稱頌。鄂爾泰,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典試雲南,雍正三年(1725年)即被任命署雲貴總督,任考官時對雲南的了解是他以後治理雲南的先導。林則徐,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典雲南鄉試,選編了試卷中“文藝詩策尤雅者”14篇,並寫《己卯科雲南鄉試錄序》和《己卯科雲南鄉試策問》。王先謙,著名學者,著述甚多。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任雲南鄉試副考官,搜羅人才,不遺餘力,拔舉許印芳的例子被傳為佳話……他們都曾在貢院工作和生活,為雲南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舉行鄉試時,朝廷派來的主考官到雲南府後,先住在皇華館(今翠湖東路原五華區教育局所在),八月初六離開皇華館,乘亮轎赴布政司署(後為巡撫衙門),參加入簾上馬宴。由省里的要員擔任監臨,率司道送主考官入闈,同考官、提調、監試等隨行,到貢院至公堂下轎,再從堂後門進入內簾。初七日,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四署官員齊集至公堂,編排戳印坐號。初八點名入場,一連三場。十六考畢,受卷官列坐至公堂前,接受士子交卷,並發給一簽,驗簽方能出龍門,稱為放牌。閱卷結束,多在寅、辰日支發榜,因辰屬龍、寅屬虎,取龍虎榜之意。時值秋季桂花盛開,俗稱桂榜。發榜前一日,官員齊集至公堂,鄉試錄取工作進入高潮。主考官居中坐,監臨在左,學政在右,內外簾官依次列坐於東西兩側,逐個核對錄取者的朱卷、墨卷和草榜,交書吏高唱名次,寫成正榜、副榜及題名錄。入夜,堂上遍燃巨紅花燭,唱聲高亢,一派熱鬧景象。發榜日貢院大門正式開放,用黃油彩亭裝上錄取名單,鼓樂儀仗兵丁護送,從至公堂出發,過龍門出貢院,抬到布政使司署或巡撫衙門前張貼。發榜後一天,在布政使司署設鹿鳴宴,歌鹿鳴之詩,表演魁星舞,向考官贈禮。新科舉人謁見主考官、房考官及其他簾官,拜受知師。至此,主考官離開貢院仍住皇華館,忙碌的鄉試才告一段落。
短暫的皇宮
南明時期,雲南貢院登上了中國歷史的政治舞台,成為永曆皇帝朱由榔的皇宮。自清兵進入北京後,大西農民軍的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以昆明為中心,實行聯明抗清的政策,與南明政權遙相呼應。艾能奇的定北府即設於貢院。永曆皇帝為應付清兵,率部四處轉移,行蹤不定。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李定國從貴州安龍迎永曆帝抵雲南府,從此,昆明成為南明最後一個政治中心,時稱“滇都”。史載“將貢院騰出作行宮,制儀仗,選校尉,安頓迎帝來省,詔告中外”。貢院成了滇都的皇宮,至公堂就是大內的朝堂,永曆帝經常在此處理政務,接見臣僚,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於是初蒞朝堂,二王侍立,文武肅然”。農民軍與永曆政權經過漫長的聯合,終於在此邁入統一的門檻。著名農民軍領袖李定國經常出入貢院皇宮,“上每召見”。李定國、劉文秀寫信與鄭成功聯繫也在此時。
聞一多最後演講的禮堂
1923年4月20日在此舉行東陸大學的開學典禮,揭開了至公堂作為禮堂的歷史篇章。從此,很多重要集會在此舉行,很多著名學者蒞此發表學術演講。抗日戰爭時期,大量學術機構內遷,大批著名學者擁入昆明,雲南大學學者雲集,西南聯大受屋舍條件限制,全國性的學術活動和著名學者的精彩演講經常在雲大至公堂舉行,至公堂成為全國最活躍的科學大講堂。對此,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但限於篇幅從略。聯大校園、雲大至公堂、昆郊的名人故居,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昆明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的三大亮點。1944年6月25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參觀雲大,並在此發表演說。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此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當天在回家的路上即遭特務殺害。
20世紀50年代,至公堂也作過圖書館的閱覽室,裡面放了幾十張大閱覽桌,供同學們圍坐查閱資料,複習功課。為了改善採光條件,屋頂安了很多亮瓦。
1987年,雲南貢院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至公堂按原樣落架重修。
至公堂前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雲南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民主堡壘”,共有烈士68人,烈士數目之多,在全國高校中僅次於北京大學。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1993年建成雲南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名為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曾任雲南大學教授楚圖南題寫。
難得的教育景觀
雲南大學是文物富集區,匯聚了文物古蹟與山水園林之勝。其完整保留的文物的空間格局和歷史環境,使我們今天還有可能體察500年來的歷史進程,其性質屬歷史文化景觀,是一處難得的教育景觀,與其他農業景觀、工業景觀等,同樣應該受到重視。
雲大歷史建築群的保護,也有經驗值得肯定。第一,長期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眾多的歷史建築並沒有靠邊站,舊貢院老區至今仍是雲大的核心區。第二,經常維修,“修舊如舊”,儘量恢復歷史遺蹟。風節亭累毀累建,1925年、1995年兩度重建。“文革”中被拆的騰蛟坊、起鳳坊,2003年在原址恢復。獬豸長期掩埋在貢院坡的土坎下,被發現後照原件重雕一對置於原址。第三,市規劃建設部門高瞻遠矚,大力支持。民國年間和上世紀80年代,大門外兩次道路維修,截彎改直的方案皆被否定,才得以保持地塊的完整。第四,領導重視。歷屆校領導做了很多文物保護的好事實事。成立有專門機構文物辦公室。第五,有文物保護的傳統,有一批熱心保護校園環境、文物、歷史建築的教職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