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

貢院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場所。北京貢院在明清兩代,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進行順天府鄉試,醜、辰、未、戍年的三月進行全國舉子會試。可以說貢院既是順天府(包括北直隸)鄉試考場,也是全國的考試中心。

古時候也有這種全國性的考試,那就是被我們現在稱為“古代高考”的科舉考試。這種考試,現在看來雖然有很多弊端,但在當時畢竟是天下讀書人進身的階梯,所以成為學子們畢生追求的目標。而這種全國性考試的考場———貢院,也就成為那段漫長歷史中的一個坐標點。

簡介

兩代貢院位於今北京建國門內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現今還有貢院東街貢院西街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等地名。 北京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5楹。往裡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

北京貢院(歷史圖片1900年攝)北京貢院(歷史圖片1900年攝)

貢院是原來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各地舉人來此應試,好象向皇帝貢奉名產,故名貢院。貢院之設始於唐朝。明、清兩代貢院位於今北京建國門內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故稱“北京貢院”,也被今人簡稱作“貢院”。現今還有貢院東街、貢院西街、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等路名和地名。
貢院鎖試模擬 北京貢院建築布局嚴謹,牆垣高聳,環境陰森,公堂、衙署高大森嚴,考棚則十分簡陋。外層圍牆三重,有外棘牆、內棘牆、磚牆。考棚計有9000多間,按《千字文》排布。貢院的四角還有瞭望樓,主要起到監視作用。東、西磚牆各開一磚門,門內有牌坊東為“明經取士”,西為“為國求賢”,南牆外有磚影壁,牆之左右各闢一門,門內正中有“天開文運”牌坊,正中軸線有大門、二門、龍門,亦稱三龍門,門內有明遠樓,樓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樓下四隅各開券門,至公堂七間,尖山式懸山屋頂,前出抱廈五間,兩側有東、西大庫,東、西更道各設木柵,為東、西文場,各有號房五十七連(排),東文場內有官生號房六十一間,西北隅有小號房四十連(排),其它建築尚有總裁、副總裁、考試官、御史等官員的公堂、居室、點名廳、守備廳、監試廳及刷印刻字、謄錄、受卷、彌封等處所。

考生進貢院時要經唱名、搜檢、領卷等極嚴的手續,並有軍隊彈壓、形如囚犯。
北京貢院既是全國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北京)鄉試的地方。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試”又叫“秋闈”,為九天,農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全國的會試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試”,又叫“春闈”,也為九天,農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

歷史

如今復建的貢院大門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北京貢院建成,原系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5楹。往裡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明遠樓前有株明朝載的槐樹,稱文昌槐。

貢院鎖試模擬貢院鎖試模擬

明天順七年(1463年),北京貢院內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火,監察御史鎖門不許出入,曾造成燒死舉子九十餘人的慘禍,燒死前來會試的考生達90多人,傷者無數。
明萬曆二年(1574),張居正為相時,吸取天順年間失火的教訓,擴建貢院,並把北京貢院的木質考柵改為磚牆瓦頂的房屋。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增南圍牆二磚門,擴充大門、二門等建築。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戊戌變法,宣布將廢除科舉考試,建立新式學堂。
清宣統的元年(1909年),北京貢院最後一次會試並宣告這種會試科舉制度將在這次會試後終止。

民國時期,北京貢院改為官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為民用。民國十六年張作霖將其拆除拍賣物料,貢院遂從此蕩然無跡。
如今,當年的古代考場貢院已矗立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等多座大樓,明清時代的北京貢院已經看不到原貌。

瑣事

北京貢院的試場

一、鎖院貢試
明清時期,北京貢院裡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考試的答案或提綱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外圍四周是用荊棘圍圈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考生每人一間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蠟燭。待試題發下來,明遠樓上響起鼓聲,應試的舉子們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來。因當時還沒有鐘錶,就以點香為計時。
二、火的教訓
北京貢院的“鎖院貢試”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統三年(1438年)的秋試,首試的頭一天,就著了大火。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春試的第一天夜晚,考場著火,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明英宗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為舉人冢。貢院屢屢失火,不得不改建,明萬曆年間,張居正為相時,主要把北京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使防火性能加強。在清乾隆時期,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作詩,詩句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
三、文昌古槐貢院和文昌槐(1900年)
在貢院的明遠樓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傳這裡是文光射鬥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東,主幹彎曲向西,所以樹冠呈在路西邊。此槐長勢如臥龍,相傳此槐與考生的文運有關。因此考生們都要膜拜,以登龍門,故此槐為京城的名槐。

貢院和文昌槐(1900年)貢院和文昌槐(1900年)

四、鯉魚跳貢院
明清時有一位河南考生,因家裡貧窮,憑著兩條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趕考。因他來晚了,住處全部人滿為患,一位住在北京貢院附近的老人收留了他。
科舉前三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一聲炸雷驚起,緊接著從雲端躥出一條金光閃閃的白色鯉魚,落在河南考生暫住的街面上;一會兒驚雷又起,鯉魚騰空而起,直朝著貢院會試考場內飛去……於是有老人說,這是“鯉魚跳龍門”。
三天后開考,河南考生果然高中。這位考生很有良心,發榜後第一件事就去拜望了幫助他的老人,並為老人立了一個大牌坊。
從此,這鯉魚胡同聲名遠揚,每次的會試期間,全國各地會集的舉子,都集聚在鯉魚胡同,為的是討個好彩頭。
五、八國聯軍劫掠
北京貢院(歷史圖片1900)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對貢院亦大肆劫掠,據兼順天府事徐會灃等於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三日給逃往西安的慈禧、光緒所上奏摺稱:“京城貢院房間號舍並剩存號板等物,自上年(1900 )八月以後,屢被德國洋兵拆毀,用車直抵貢院內運取物料,日無休息。據大(興)、宛(平)兩縣轉,據看守貢院委員察報前來。當經臣等咨請慶親王奕匡飭翻譯官往向德國兵官商阻。無如德兵難以理諭,仍日用大車前往拆卸房間,運取木料磚塊,無法勸止。現已將號舍十毀八九,內簾公所及龍門以外一帶門座官廳盡行拆毀,所存者僅至公堂、監臨堂數處,亦皆破壞不全。當以聯軍林立,地面未經交回,臣等保護無術,徒深隱疚。目前各國尚無撤兵準信,其存而未毀者,能否保全,實無把握。除由臣等仍飭委員隨時加意看守,嚴防土匪偷竊外,理合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貢院被劫掠後,已無法使用,以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會試不能在京師舉行,只得假闈河南。

文化意義

北京貢院(歷史圖片1901年) 北京貢院的興衰見證了科舉制度的興衰。我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起,興盛於唐,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歷經一千餘年。因“戊戌變法”取消了科舉制度,興辦學堂,北京貢獻也逐漸退出了中國讀書人的視線,那個無數士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從宣統年間開始閒置。而民國之後,北京貢院的民用進一步使貢院和科舉制度一樣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北京貢院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的興盛,代表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文化的尊重。貢院一度的門庭若市,也是古代統治者主觀意願上公開公正選拔官吏的明證,有利於統治與社會安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襲和蒙蔭的暗箱操作,開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
北京貢院試場全景(歷史圖片1900年)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科舉制度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於是,北京貢院和科舉制度一同湮沒在歷史前進的腳步之中。而北京貢院的閒置和荒廢,正是符合了時代的發展,有利於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官員選拔制度的出現。
如今北京貢院附近鯉魚胡同,已成了街邊的綠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也不會出現擁擠的車水馬龍,天下考生齊聚貢院,以圖“鯉魚跳龍門”的那種好彩頭的繁華景象,當然,如今到了每年的6月7日—6月9日,古有的那種熱鬧非凡,已經轉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場。自古至今,選才方式變化巨大,但不變的是,北京貢院和高考考場所代表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態度,以及“公開、公正、公平”的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