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EAIVA)由中德聯合建立,是目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影視教學、科研、影視製作機構,長期致力於培養具有人類學視野的專業影視製作人才。本所自1997年成立至今,已與世界各著名大學、研究所、媒體中心、電影節組織,以及從事影視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個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已培養了兩屆專業人才。本所採取書院式教學法,小班教學,名師授課,針對每一個學員的具體情況,設定教學內容。本研修班注重動手能力,培養實戰型人才,力圖讓每一個學員能夠在一年之內達到影視專業人員的中上等水平。研修班結業後,成績合格者保送本所合作機構——中國人文地理影視公司(香港)。
成立情況
雲南大學的民族學、人類學的教學與研究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為恢復和發揚這個具有特色的學術傳統,發展人類學的研究與人才培養。時任雲南大學歷史系主任的林超民博士經過3年多的艱苦準備和認真籌劃1987年報請國教教育委員會批准,在雲南大學歷史系正式建立人類學本科專業,這是繼廈門大學之後全國第二個人類學專業。(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是民族學專業)1988年招收首屆本科生。1991年,林超民博士與香港美亞影視公司、廣州東亞影視公司合作,在雲南大學成立“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林超民博士擔任所長,范志平導演、郝躍駿攝影師研究教學部主任。雲南大學率先在國內大學開設影視人類學課程。
合作項目
在林超民教授的組織規劃下,醞釀了近五年的國際影視人類學合作項目終於在1999年3月獲得德國大眾基金會的資助,有大眾基金提供2百萬馬克為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提供最先進的影視設備,聘請世界一流影視人類學家培訓學生。至今合作項目已經順利進行了兩期,第一期合作(1999年3月—2000年2月)由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和德國哥廷根科教電影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二期合作(2001年8月—2003年9月)由德國基爾大學和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一期合作共培養了10名具有獨立從事田野調查、實地拍攝和後期編輯能力的學生,他們拍攝製作的五部人類學紀錄影片中,有四部入選2000年4月在德國哥廷根舉辦的國際民族志電影節,還有五位學生應邀到哥廷根參加電影的觀摩和影視人類學學術研討會。
第二期合作由雲南大學和德國基爾大學聯合舉辦,由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負責合作項目的具體工作。第二期影視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培訓班共培養了11名具有獨立製作民族志電影的專業人才,他們拍攝的11部民族志電影有3部入選了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國際民族志電影節。其中榮莉同學的《文化修》榮膺學生單元的第一名。
主要目標
合作以培養專業的影視人類學人才為目的,聘請世界一流的影視人類學家和影視製作專家前來授課,全英語教學。培養青年的影視人類學專業人才是這兩期合作的主要目標。同時開展影視人類學的研究、編纂《中英德影視人類學詞典》、製作人類學影視片。
師資介紹
本所教學環境優越,擁有德方資助的一流影視製作設備、教學資料及經典民族志電影資料。
★林超民教授
本所所長,中國著名民族史學家、博士生導師。
★譚樂水教授
本所常務副所長。八十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影視系。多年來,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與教學。是中國最早的進行影視人類學教學嘗試者之一,其作品多次參加國際人類學電影節,在紀錄片教學方面創立了“錯誤教學法”。在國內紀錄片製作以及教學方面走在前沿。
★譚樂山教授
八十年代初畢業於雲南大學,後在世界著名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曾擔任過多所大學的人類學教授,是當今人類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現任國際奧比斯中國首席代表。
★祁雲副教授
曾供職於中央電視台《動物世界》欄目16年,被稱為中國野生動物拍攝第一人,有豐富的野外實地拍攝和生存技能,是學生們所歡迎的野外實習老師。
★徐菡講師
畢業於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獲中德影視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學位。一直從事影視人類學教學工作,發表學術論文《影視拍攝方法及實例分析》、《中國影視人類學述評》等,所拍攝的紀錄片《美麗的黑齒》在德國電視台播出。
★李昕講師
畢業於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獲中德影視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英國影視人類學在讀博士。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與教學,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教師之一。
★歐陽霓霞教授
八十年代初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長期從事美術創作與教學工作。在賞識教育方面有獨到之處。
★孫增田客座教授
中國著名紀錄片製作人,《最後的山神》、《神鹿啊,神鹿》等多部紀錄片在國內外獲獎。本人將為研修班舉辦講座。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一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