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意義
由農民自發、自主、自治組織的大足縣生態農業種植合作協會於200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它標誌著大足縣廣大農民參與國家生態建設,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已經開始。
理念任務
這個生態農業種植合作協會是以促進培育和發展有效生態農業為理念,以優勢生態,林木農業種植“基地”產品開發為重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業,適應市場需求為主的生態經濟林木,種植特色產品,加強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生態農業產品的基地,促進生態農業綜合結構調整,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協會同時倡導全體會員少說多做,身體力行,用行動去影響、動員、組織、團結廣大農民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建設生態有機農業。
協會起源
事實上,這個新生協會的活動源起要追溯到數年前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青島和南京的一些鍶鹽化工廠試圖轉移到重慶主城區邊緣落戶,受到重慶市民的壓力,結果最終落戶到重慶周邊的大足、銅梁和永川三縣8鎮。兩三年後,化工廠形成的污染帶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污染。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以下簡稱綠聯會)會長吳登明介紹,據“綠聯會”2002年調查,僅在銅梁縣浦侶鎮接龍村二社90多人中,自化工廠遷來後,就有10人患上癌症,多年徵兵無人合格。為此,“綠聯會”在當地進行了法律諮詢和環保宣傳活動,當年就有30多位農民申請加入成為會員,次年,農民會員人數擴展為60多人。為“有序規範地開展活動”,“綠聯會”幫助他們成立了相對獨立的組織“渝西服務隊”,主要針對當地進行污染調查、監控和環境維權,在“遊說”老闆要求賠償、施加壓力要求減排、推動政府嚴格執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後,服務隊的活動目標擴展到當地水泥、造紙廠、小焦爐和屠宰廠等其他污染源,以及砍伐森林的不法行為。其中,大足雍溪紅蝶鍶鹽化工廠污染被列為環保總局2005年督辦案件。
對“綠聯會”和“渝西服務隊”在當地的活動,縣級地方政府或開明或牴觸,態度並不相同。此次服務隊得以合法“升格”為協會,自然得益於大足政府的合作態度(新成立的協會和服務隊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而在“綠聯會”的幫助下,針對川北歷史上過度砍伐森林的狀況,新協會將工作範圍確定為推動當地恢復生態(鼓勵溝、屋、路、地“四旁”植樹,頗有民眾運動的意味),以及生態種養殖結合可再生能源(沼氣利用)。據副會長王永善介紹,協會成立前推動20多戶農戶建成的沼氣池,已帶動了其他農戶的積極性。地方政府也對每個沼氣池以工、料和現金方式配套投入1000多元,占成本的一半以上。協會規劃要在5年內使大足縣50%農戶用上沼氣。從衝突走向建設性合作,是當地政府、企業和民間三方意願的結果。
沼氣項目
協會的沼氣項目借鑑了“綠聯會”的經驗。後者曾在渝北天保寨、張關兩鎮開展環境教育項目。吳登明介紹,項目通過中學環境教育,以學生遊說推動家長、示範和技術支持的方式,推動政府、農戶配套資金,建成了300個沼氣池。結果天保寨鎮解決了奶牛排糞入河污染水源問題,而以燃煤為主要能源的風景旅遊區張關鎮,提高了環境質量。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一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