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雨花台景區位於中華門外約一公里處,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和旅遊景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省級風景名勝區。也是目前國內最長、最壯觀的紀念建築物群。建築群沿南北中軸排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
其中,革命烈士就義群像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石裝配而成,重達1300噸,是我國目前同類題材最大最重的花崗石雕,生動地雕塑造了九位象徵著各族各年齡層次的烈士氣宇軒昂、視死如歸的壯烈形象;烈士紀念碑聳立在烈士陵園最高點,碑高42.3米,寓意無數革命者經過英勇奮鬥流血犧牲,才贏得南京1949年4月23日的解放。
概貌:雨花台占地面積153.7公頃,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梁朝時,佛教盛行,相傳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講經說法,感動蒼天,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時期,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為江南登高覽勝之佳地。
景觀
雨花台東崗的江南第二泉是南宋時陸游品題的。泉水從數米高的假山石中汩汩流出,匯集成池,池中泉水清澈見底,甘冽可口。
與第二泉相對而望的甘露井據載是南京最古老的井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井水清冽,久旱不雨也不枯竭,其味甘醇。
烏龜山南麓有渤泥國王墓,渤泥國即今汶萊達魯薩蘭蘇丹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攜王后、王子一行150多人,泛海來訪,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渤泥國王在南京遊覽月余,不幸染病,雖經御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南京。明成祖遵其遺囑,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君主。
傳說
相傳南朝梁天監六年(507 年),金陵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時根據這一傳說將石子崗改名為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