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藤燉肉

雞血藤燉肉

雞血藤燉肉是一款美味菜譜,主要原料有雞血藤、瘦豬肉等,這道菜能活血調經。

配方

雞血藤10克,瘦豬肉150克。雞血藤燉肉

製法

以上二味加水適量,共燉至肉爛,調味。

功效

活血調經。

用法

食肉飲湯,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

雞血藤

【異名】血風藤(《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香花岩豆藤或亮葉岩豆藤等的藤莖。
【植物形態】①密花豆,又名:三葉雞血藤
攀援灌木。莖無毛。小葉3,闊橢圓形,長12~20厘米,寬7~1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疏被短硬毛,下面沿脈疏被短硬毛,脈腋間有髯毛。花多數,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花長約10毫米;萼筒狀,兩面被白色短硬毛,萼齒5,三角形,上面2齒近合生;花冠蝶形,白色;花葯2型,5個大,5個稍小;子房密被白色短硬毛。莢果刀狀,長8~10.5厘米,寬2.5~3厘米,被絨毛,有網脈,沿腹縫線增厚,僅頂部有一個種子。
生於林中或灌叢中。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白花油麻藤
藤本。葉為羽狀複葉。窄小葉3片,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8~16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兩面均無毛或疏被毛。側生小葉較小,基部斜形;葉柄無毛,小葉柄有疏長硬毛;托葉卵形,早落。總雞血藤燉肉狀花序腋生,長30~38厘米;具花20~30朵;萼鍾狀,萼齒5,上面2齒合生,有稀疏棕色長硬毛;花冠蝶形。灰白色,長7.5~8.5厘米,旗瓣卵狀廣橢圓形,長約為龍骨瓣的1/2;雄蕊為9+1的兩組,花葯2型;子房密生鏽色短柔毛,花柱絲狀。莢果木質,長矩形,長22~40厘米,寬約3厘米左右,外被棕色短柔毛,兩側有狹翅,種子間有緊縮;種子10餘枚,腎形,黑色。花、果期4~9月。
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香花岩豆藤,又名:山雞血藤貫腸血藤苦藤豬婆藤大活血過山龍野奶豆
攀援灌木。幼枝和花序被金黃色絨毛。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5~15厘米,寬2.5~5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圓楔形,下面疏生短毛或無毛;小托葉錐形。圓錐花序頂生,長達15厘米。萼鐘形,密生鏽色毛;花蝶形,紫色,長1.2~2厘米;旗瓣橢圓形,基部有短爪,外面白色,密被銹色絲狀毛;雄蕊成9+1的兩組;雌蕊的子房密被長絨毛。莢果條形,長7~12厘米,寬約2厘米,近木質,密被黃褐色絨毛。種子扁長圓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於山坡灌叢中。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岩豆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亮葉岩豆藤,又名:血節藤血藤血筋藤
攀援灌木。形態與上種相似,幼枝有平貼絲狀細毛,後變光滑。小葉披針形或卵形,長5~8厘米,兩面光亮。圓錐花序頂生,長6~10厘米;花長約2厘米;萼鍾狀,密生絹毛;花冠紫色,旗瓣外面白色,有絹毛,基部有2個胼胝體狀附屬物。莢果條狀矩圓形,長10~14厘米,有絨毛;種子4~5粒.
生溪邊、山谷疏林下。分布廣東、廣西。
【採集】全年可采,或9~10月採收,截成長約40厘米的段,曬乾。
【藥材】①密花豆的藤莖呈扁圓柱形,稍彎曲,直徑2~7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脫落處呈紅褐色,有明顯的縱溝及小形點狀皮孔。橫切面可見小形的髓,偏向一側,木質部淡紅色,導管呈孔洞狀不規則排列,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褐色或黑棕色。二者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質堅實,難折斷,折斷面呈不整齊的裂片狀。氣微,味澀。
產於廣西。
白花袖麻藤的乾燥藤莖,呈扁圓柱形,稍彎曲,長約40厘米,長徑約4.5厘米,短徑約3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剝落處現紅棕色,有明顯縱溝及橫向皮孔,節處微突起,有時具分枝痕。橫切面中央有偏心性的小髓(中心性者極罕見),木質部淡紅棕色,韌皮部呈赤褐色至棕黑色的圓環,韌皮部外方為木質部與韌皮部相間排列的同心半圓環。新鮮時亦褐色的環狀部位有鮮紅色液汁流出,形如雞血。液汁乾後凝成亮黑色膠絲狀斑點。質堅,折斷時片裂狀。氣微,味澀。以條勻、切面有赤褐色層圃、並有滲出物者為佳。
主產於廣西
香花岩豆藤的乾燥藤莖,又名:豐城雞血藤。呈圓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縱紋。橫斷麵皮部占半徑的1/4,密布紅棕色膠狀斑點,向外漸疏,木質部黃色,導管呈細孔狀。質堅實。氣微、味微苦澀。以外皮灰褐、內色淡黃、五層圈者為佳。雞血藤燉肉
江西福建雲南四川等地。
④亮葉岩豆藤的乾燥藤莖與上種相似。
廣西
雞血藤藥材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下列幾種:
①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莖,產於河南福建廣東,使用地區較廣。參見"大血藤"條。
豆科植常綠油麻藤的藤莖。其藥材呈圓柱形,直徑3~15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具有縱向的陷溝、橫環紋和疣狀凸起的皮孔,尚可見瘤狀凸起的側枝痕跡。橫切麵皮部薄,韌皮部具樹脂狀分泌物呈棕褐色,本質部灰黃色,導管呈孔洞狀,多放射性整齊排列。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數層同心性環,髓部細小,射線緻密呈放射狀。質堅體重,難折斷,折斷面呈纖維性。氣微弱,味澀而微甜。產福建。參見"牛馬藤"條。
③豆科植物昆明雞血藤的藤莖,產廣東廣西甘肅等地。參見"昆明雞血藤"條。
【化學成分】香花岩豆藤雞血藤醇
【藥理作用】①豐城雞血藤酊劑給大鼠灌胃(40%,0.5毫升/100克)對甲醛性"關節炎"有顯著療效.煎劑或酊劑靜脈注射,相當生藥0.01~0.4克/公斤時,對麻醉犬的呼吸、血壓及蟾蜍下肢血管灌流無顯著影響。大鼠腹腔注射酊劑(10毫升/公斤)有鎮靜、催眠作用。犬靜脈注射相當生藥4.25克/公斤時中毒死亡,用給小鼠注射p32後,測組織的總p32的"相對比放射性"的方法,觀察到雞血藤(品種未載明)煎劑(0.25克/毫升,每日1次,0.5毫升灌胃,共3天),可促進腎臟及子宮的總磷代謝,認為這是雞血藤增強小鼠腎臟及子宮的能量代謝及合成代謝的反映。此外還能促進小鼠對水及氯化物的排泄。
密花豆乾燥根的煎劑對離體、在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可使麻醉兔及犬的血壓下降;對離體兔耳及蟾蜍血管卻為收縮作用。
【炮製】用水潤透,切片,或蒸軟後乘熱切片,曬乾。
【性味】苦甘,溫。
《飲片新參》:"苦澀香微甘。"
《本草正義》:"溫。"
③江西《中草藥學》:"苦溫微甘。"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功用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癱瘓,月經不調。
《綱目拾遺》:"活血,暖腰膝,已風癱。"
《本草再新》:"補中燥胃。"
《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痹症。"
《現代實用中藥》:"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於貧血性之神經麻痹症,如肢體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於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閉止等,有活血鎮痛之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兩);或浸酒。
【選方】治放射線引起的白血病:雞血藤一兩。長期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臨床套用】治療閉經
雞血藤糖漿10~30毫升,日服3次,療程1~4周。治療190例,近期有效65例。一般於服藥後7~20天通經。

豬肉

【來源】為豬科動物豬的肉。
雞血藤燉肉【動物形態】(《爾雅》),又名:(《詩經》),(《莊和),(《周禮》),(《爾雅》)。
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後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
豬為主要的家畜之一,性溫馴,體強健,適應力強。食性很雜,除飼以豆腐粕、酒粕、麥麩及廚房殘羹外,亦食草及蟲類。我國大部分地區有飼養。
本動物的皮膚(豬膚)、毛(豬毛)、骨(豬骨)、血(豬血)、骨髓脊髓(豬髓)、腦(豬腦)、甲狀腺體(豬靨)、蹄(豬蹄)、蹄甲(豬蹄甲)、睪丸(豚卵)、心(豬心)、肝(豬肝)、脾(豬脾)、肺(豬肺)、腎(豬腎)、膽(豬膽)、胃(豬肚)、胰(豬胰)、腸(豬腸)、膀胱(豬脬)、脂肪(豬脂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瘦肉肥肉約分別含水分53%、6%,蛋白質16.7%、2.2%,脂肪28.8%、90.8%,碳水化物1.1%、0.8%,灰分0.9%、0.1%,鈣11毫克%、1毫克%,磷177毫克%、26毫克%,鐵2.4毫克%、0.4毫克%。
【性味】甘鹹,平。
《別錄》:"猳豬肉,味酸,冷。"
《千金·食治》:"頭肉,平,無毒。"
《本草備要》:"鹹,寒。"雞血藤燉肉
《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腎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用主治】滋陰,潤燥。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
《別錄》:"猳豬肉,療狂病。"
《千金·食治》:"宜腎,補胃氣虛竭。""頭肉,補虛乏氣力,去驚癇,寒熱,五癃。"
③孟詵:"頭,主五痔。"
《本經逢原》:"精者補肝益血。"
《隨息居飲食譜》:"獖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湯飲。外用:敷貼。
【宜忌】濕熱痰滯內蘊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服藥有巴豆,勿食豬肉。"
《滇南本草》:"反烏梅、大黃等。"
③《綱目》:"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犯之令人瀉利;及蒼耳,令人動風。合百花菜、吳茱萸食,發痔疾。"
《本經逢原》:"助濕生痰。"
雞血藤燉肉【選方】①治疫證邪火巳衰,津不能回者:鮮豬肉數斤,切大塊,急火煮渭湯,吹淨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溫熱經緯》)
②治液乾難產,津枯血奪,火灼燥渴,乾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
③治小兒火丹:豬肉切片貼之。(《綱目》)
【名家論述】《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譯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於古則無征,試之於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於後世。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厚味也。又按豬肉生痰,惟風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乾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泥於豬肉生痰之說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