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宮苑

隋朝雖短,但在我國建築史上卻留下了許多令後人眩目為之自豪的建築作品。如大運河,今天仍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興建大興城(即後代的唐長安),以空前的規模與布局獨步世界城市;河北趙縣安濟橋,無論是從工程結構還是藝術造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傑作;敦煌龍門等石窟,表現出佛教藝術民族化的新趨向。

隋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於海,西至目末(今新疆目末縣),北至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隋書》卷29《地理志》)。

隋朝也大造宮苑,隋煬帝所修的顯仁宮,“周圍數百里。課天下諸州,各貢草木花果,奇禽異獸於其中”(《隋書》卷24《食貨志》),“五年,西巡河右。……帝乃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夜服車馬不鮮者,州縣督課,以誇示之”(同上),“登極之處,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築長城東西千餘里,皆征百萬餘人……”。

隋煬帝大業元年(606年)在洛陽興建的西苑,是繼漢武帝上林苑後最豪華壯麗的一座皇家園林。據《隋書》記載:“西宛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塔山上。海北有渠,縈紆注海,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大業雜記》載:“苑內造山為海,周十餘里,水深數十丈,上有通真觀、習靈台、總仙宮,分在諸山。風亭月觀,皆以機成,或起或滅,若有神變,海北有龍鱗渠,屈曲周繞十六院入海”。

關於西苑十六院,《大業雜記》中記有延光院、明彩院、合香院、承華院、凝輝院、麗景院、飛英院、流芳院、耀儀院、結騎院、百福院、資善院、長春院、永樂院、清暑院、明德院,每院開東、西、南三門,門開臨龍鱗渠,渠寬二十步,上跨飛橋,過橋百步即楊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異草,隱映軒陛(台階)。另有逍遙亭,結構之麗,冠於古今。十六院相互仿效,每院置一屯,每院置四品夫人一人,有宮人管理,養豬、牛、羊等,穿池養魚,為園種蔬菜瓜果等無所不有。另外築游觀數十、或泛輕舟畫舸,習采菱之歌,或升飛橋閣道,奏遊春之曲。

從西苑總的布局內容不難看出,是以人工疊造山水,並以山水為園的主要脈絡,特別是龍鱗渠為全園的一條主要水系,貫通十六個苑中之園,使每個庭院三面臨水,因水而活,並跨飛橋,建逍遙亭,豐富了園景。綠化布置不僅注意品種,而且隱映園林建築,隱露結合,是非常注意造園的意境,形成了環境優美的園林建築。每個庭院雖是供妃嬪居住,但與皇帝禁宮有著明顯的不同,對以後的唐代園林帶來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