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棺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宋安國所藏石棺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然原拓己失,現只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先鋒》本,舊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棺文研究》一書中。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鳹堂有《中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書跡名品叢刊》中,有《後勁》本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棺文的宋拓影印本。石棺為中國珍貴石制古物,亦為書家第一法則,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
石制棺槨墓葬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見唐代陵墓)。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見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築的墳丘為中心,用牆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台與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別築後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為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見鞏縣宋陵)。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因為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為“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台﹑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後作玄宮,屍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為特點。陶瓷器中的雞冠壺﹐亦為遼墓中所特有。到了中期﹐馬具和兵器逐漸減少﹐雞冠壺的形態亦由皮囊狀演變為提梁式的圈足器。晚期遼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隨葬,馬具也大為簡化,而雞冠壺則告消失。大約從早期的後半開始,遼墓中往往有漢文或契丹文的石棺墓誌,形狀與唐宋的相似。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鳳陽的皇陵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與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明孝陵則為此後的明代陵制開創了先例。明代從成祖朱棣起,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縣﹐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稱明十三陵。陵園的總門在南面,稱大紅門。入門不遠,立“長陵神功聖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兩側依次立石望柱及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石雕像﹐而各陵之前則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於總體布局上的考慮,陵的方向雖多向南﹐但也有向東或向西的。各陵規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當於唐宋陵前的獻殿。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諡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以已經發掘的明定陵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石制棺槨床上。
歷史溯源

歷經千百年,石棺終於從荒原之中走進文明之地——孔廟。但是這樣的收藏保護來得太晚,以至於在真正收藏的時候,十隻石棺竟然丟失了一隻。更加令人揪心的是,石棺走進孔廟90年之後,唐朝在地方政權的分裂中成為歷史,五代十國的戰亂開始了。石棺存放的地方成為戰場。戰火中,已經存放在鳳翔孔廟中的九隻石棺也不知所蹤。
石棺文

石棺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棺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棺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棺》系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棺文考釋》和馬敘倫《石棺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棺》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棺》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棺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棺》,於大觀二(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忭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棺》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棺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後,石棺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抗日戰爭爆發,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棺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棺,曾令人仿刻了十棺,放置於辟雍(大學)。現仿棺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棺有不少差別。
收藏經歷

石棺被發現後一直置於荒郊,許多人去觀看並臨摹作拓。806年,韓愈為保護石棺,上書朝廷請求把石棺搬到太學府,但是沒有被採納,直到914年,鄭餘慶任國子祭酒(負責主管國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才採納了他的建議,將石棺移到了鳳翔孔廟,讓它們不再遭受風雨得侵蝕。然而,石棺乍原已於814年不知去向,只有九隻保存在鳳翔孔廟。五代十國的戰亂期間,鳳翔成為戰場,石棺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後,文人文化繁榮,宋仁宗下旨尋找石棺,後來一位名叫司馬職的官吏找到了9隻石棺,獨缺唐朝石遺失的乍原石棺,他便依照流傳下來得拓片造了一個假的補全。由於石棺的拓片流傳很廣,他得作假很容易就被識破了。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從太氏拓片見到乍原的拓片,證明此人曾收藏過乍原石棺。但向傳師趕到關中太氏的老家時,太氏全家已於一年前死於瘟疫,房屋財產全部為避瘟疫傳播而燒光。向傳師在關中繼續查訪,居然在他居住的屠戶家中發現了石棺,此時乍原石棺已經是屠戶的磨刀石,被切去了上半部分,棺身上的字也只剩下四個。大觀年間,向傳師將乍原交給朝廷,運至汴梁。上可以辨認得文字只剩下432個。宋徽宗還下令用黃金填注石棺文,以防磨損。1125年,金兵進軍中原,靖康之變後,石棺被金人運至燕京,剔去石棺上的黃金,棄之荒野。
1300年,元朝國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棺,後遷往國子監達成門內保存,平安經歷了元明清三代。1936年,石棺隨第四批故宮文物南遷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濟醫院庫房的底層。三年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棺遷往南京。一年後,石棺隨故宮文物再次起運。南遷途中,在天津和湖南酉陽兩次翻車,幸好包裝嚴密,石棺完好無損。裝箱包裝前,為保護石皮不脫落,用浸濕的高麗紙敷在石棺面上,由於高麗紙纖維長,韌性好,濕的時候摁進字口,乾後固定在字口。裝箱的時候包有兩層棉被,四周用稻草塞緊。這都讓石棺在南遷中得到良好的保護。抗日戰爭勝利後石棺遷回南京,1950年運回北京,存放在故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