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辭彙
1、石雕的馬。古時多列於帝王及貴官墓前。
2、山嶺上形似馬的大石。
3、地名。如:興寧市石馬鎮、福建仙遊縣蓋尾鄉石馬村、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石馬山村等。
陵墓雕刻
古人視馬為“甲兵之本,國之大用”。遠在商周時代,就以真車馬為死者隨葬,後來再以車馬俑代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和鹹陽楊家灣漢墓的兵馬俑,其數量、規模令人嘆為觀止!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立馬、臥馬和躍馬是目前所知陵墓前所知最早的石馬。東漢時,隨著陵墓置石刻之風的流行,墓前置石馬者也多起來。帝陵置石馬,有可能始於東漢光武帝原陵。魏晉南北朝以來,無論帝陵或人臣墓,一般未見置石馬者。唐代帝陵除唐高祖獻陵外,均置石馬,此即象徵朝廷儀仗隊伍中的仗馬,仗馬旁邊的石人應為控馬官。唐陵神道設定仗馬之制,為宋、明、清諸帝陵所沿襲,但歷代帝陵石刻中的仗馬數量、馬飾和控馬官則有所不同。興寧石馬
概況
石馬位於興寧城東北部,東鄰徑南及梅州市梅縣區南口,西連龍田、合水,南毗永和、寧中,北接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面積107.78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石馬圩鎮,距興城26公里。轄石岌、上莊、下莊、三社、虎石、馬上、馬下、馬石、新石、鄭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大覺、三聯、向前、洋門、礤下、米渡、李塘、宮前、蕉聯、公陂26個行政村,365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有9079戶,36378人。屬漢族。講客家方言。
舊時石馬鎮由上莊、下莊、小水、刁田、礤下、馬下、洋門、蕉坑8個堡組成,舊時曾稱石馬鄉。建國後,1949年至1951年屬龍石區(區址在龍田),1951年10月從龍石區劃出設石馬區(第十二區);1956年12月改為石馬鄉,1958年9月改為石馬公社,1978年3月,分為石馬、洋門兩個公社,1983年11月撤消洋門公社並為石馬公社,又改為石馬區。1987年3月石馬區改為石馬鎮.
(一)、人文蔚起-光裕廬
光裕廬位於石馬鎮馬下村,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由興寧古建築大師佛康師傅所築,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內設23個單間、6個套間(廂房)、9個天井、5個澡堂……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特色古民居"文物。
光裕廬落成後,上堂一直懸掛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為何子淵題作的春聯(孫中山擬聯):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中堂懸掛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前堂屏風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
大門"光裕廬"三個字為上世紀客家地區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梅州梁伯聰先生的真跡。
大門兩側對聯"光照前列 裕啟後人" 及中堂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為子淵先生自擬。
大門前面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
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
為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子淵三兒子尚文的力作。
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光裕廬主人不凡的身世和耕讀傳家的遺風。
光裕廬的創建人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生於同治3年12月28日,自幼好讀詩書,潛心新舊文學。為人光明磊落,跟孫中山先生交情深厚。其適時,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推翻滿清腐敗政權。1905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興寧縣議長。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與邱逢甲、蕭惠長、姚竹英等革命黨人在石馬箭竹頂茶寮草堂策劃、同謀革命。1903年參於創辦興民學堂,首任學監。1904年,創辦石馬兩等國小堂,任董事會主席。毅然將自己的同胞兄弟何貫中托咐給孫中山,任北伐軍營長。在平叛桂系軍閥時壯烈犧牲,年僅32歲,後孫中山非常大總統追授他為上校團長,遷葬廣州粵軍第一師將士陵園。光裕廬80多年來,何子淵子孫達200多人,出了50多位大學生、留學生,如:
子淵長子尚炬,早年遠涉重洋,只身前往海外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為抵禦外來侵略,何子淵又將三兒子尚文、四兒子尚周和女婿梁世驥等子女送上抗日戰場,尚文官至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尚周官至李潔之兵團後勤部中校軍需主任,梁世驥,陸軍中將,任63軍154師師長、61軍副軍長等職,曾參加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和張發奎將軍領導的粵北大會戰、廣州保衛戰等戰役,出生入死,為民族生存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身邊只留下二兒子尚榮協助自己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尚榮曾在石馬中學、石馬中心國小擔任校董多年。
子淵的孫子何蔚雲,山東省公安廳,副廳級幹部。中共黨員,主任法醫師(正教授),二級警監(正師職,李鵬簽授)。歷任山東省公安廳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法醫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刑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1995年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其事跡被載入《中國名醫列傳》、《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光裕廬80多年的興衰史跟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歷經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敵入侵的國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揚眉;不管時局如何變化、命運如何多舛,子淵先生的後裔均能順應潮流,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做出貢獻!這也正是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人文蔚起,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
三眼橋
三眼橋又名李溪渡,是石馬洋門鄉跨石馬河的一座三孔的石拱橋,故名為三眼橋,用大麻石砌成,工程嚴整美觀。傳說當時現屬寧塘區的石子岑有個富翁李某,在洋門一帶購置田產,每年來到洋門收租,谷石頗多,石馬河水勢不少,無橋保通,需用木船渡運,遇大雨水漲,流勢急湍,則渡船不通,隔河興嘆。李某死後,每年由他的妻子前來收租,感到渡船過渡,極大不便,乃出資建成三眼橋。因為寡婦的丈夫姓李,稱三眼橋為李溪渡。經數百年,該橋仍完整無缺。以前龍石公路經過該橋,現在西側改建鋼筋水泥大橋,汽車己不再在三眼橋上經過。
文昌祠
在石馬圩中央(現玻璃廠)。清代康熙卅七年(1698),合鄉人建造,內有三層高的魁星閣。石馬國小開辦後用為校址。建國後,先後曾為區公所、公社社址。1963年改為石馬衛院,現為玻璃廠。幾經修整,己非原貌了。
關帝廟
在石馬圩文昌祠南側,清乾隆二年(1737)合鄉人建造,民國期間用為區政府,建國後為石小教室,現己拆除改建教學樓。
先農祠
在石馬圩,清代嘉慶年間建造,道光年間建岳王廟,光緒年間建藥王廟,二者與先農祠相連,民國期間為石馬國小教室,後改為華僑教室。
中洲寺
原址在石馬衛生院東北約一華里處,現公路西側山窩裡,明代時建造,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清末至民國期間、於此設中洲國小,建國後被拆除無遺,現為種植地畦。
臨江寺
原址在石馬圩以西一里許,明代嘉靖年間建造,民國後期改建為寧石國小,建國後改名為新群國小。
仙人庵
在仙人庵水庫的邊沿處,明代時建造,以後有所修整。
中洲寺、臨江寺、仙人庵合稱為石馬三大寺。舊社會前往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甚多,煙火甚盛、現僅存仙人庵,附近設有苗圃場。
鎮康圍
(興寧縣舊志有記)位於現今刁田新田兩鄉之間的小山上,修建於幾百年前,為鄉民避亂守望的古圍寨。山上舊有牆垣,周匝一里余,辟東、西、南、北四門,現僅存北門牆垣幾堵。觀其規制,一若縣城北門的所謂"曲尺門"。至於東、南、西三門在幾十年前尚有少許遺址殘跡,現己不可復辨。圍寨中央(即山頂)原有五顯宮一座,清道光七年(1827年)又建魁星閣一座。民國期間曾為田心國小校舍,以後國小遷址新建,鄉民開荒種植,遺址己蕩然無存。
沂源石馬傳說
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有個石馬山村,流傳著關於石馬的故事。
從前,山中一個村子裡,人們過著清貧的生活。有一家祖孫二人,爺爺整日給人打石頭,孫女還小,日子雖不富裕,但祖孫倆卻過得舒心快樂。每逢爺爺刻石的時候,孫女便給爺爺拿工具,端茶……老爺爺手藝很高,雕刻的每一件東西都活靈活現。
村裡有個地主,有百畝土地,百匹騾馬,卻是為富不仁。一提起它的名字,村里人都恨得牙根兒疼。地主要老爺爺打一個他騎著高頭大馬的雕像,期限三個月。若到期完不成,便把爺爺送到遙遠、荒涼的地方去開石頭。
老爺爺到山上找了一塊又大又光滑的石頭,便開始雕鑿。雕完了駿馬,又雕地主的像,終於完成了。但老爺爺越看地主的雕像越生氣,一氣之下把他砸爛了。
期限到了,老爺爺被地主抓去。小梅大哭不止,村里人都來安慰她,也無濟於事。晚上,小梅的眼淚滴在了石馬的眼眶裡,石馬忽然開口說話:“小梅呀,你到山上找七株七色花,把每天早晨最先開放的花摘下來給我吃,等我吃光了七株花,我便帶你去找爺爺。”
小梅跋山涉水,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七株七色花。為了摘早上最先開放的花,小梅七天七夜沒有眨眼,眼睛腫得通紅,眼球布滿血絲。當他把最後一朵餵給石馬時,石馬長出了翅膀。小梅熬得疲憊不堪,爬上馬背就睡著了。石馬馱小梅到了金銀泉,讓小梅洗臉。小梅一洗,頭腦清醒了,眼也好了。石馬喝飽泉水,便馱著小梅到了爺爺打石的地方。見爺爺骨瘦如柴,衣衫襤褸,小梅哇哇地哭了;爺爺也老淚縱橫。
石馬馱上爺爺和小梅,先飛到金銀泉,石馬喝飽了泉水,給了爺爺許多金子、銀子,然後把他倆送回家。
地主聽說了這件事,心裡又盤算起來。一天,他帶著狗腿子到了爺爺家,非讓老爺爺帶他去金銀泉撿金子、銀子不可,爺爺當然不願意。石馬說:“我帶你們去吧!”地主喜了個大半飽兒。
石馬馱著地主向東奔去。途中,忽然石馬吐出一團鮮紅的火焰,與地主同歸於盡了。自此,東方天空常常出現一大片火紅色,就是朝霞。
不知什麼時候,石馬又回到村子附近的山上。從此,這個村子叫石馬山村。至今石馬尚在。
石馬傳說
興寧,地處粵東要衝,群山蓊鬱,綠水迴環,民風純樸、人傑地靈;正是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哲人、巨賈;名門、貴胄……石馬位於興寧的東北部,離興寧市區約26公里,離繁忙的205國道入口約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公路網點星羅棋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的誕生之地。實為宜商宜居、參禪訪道的風水寶地……
仙人下凡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興梅地界(石馬)在中華版圖上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不點,荒山野嶺,十澇九旱。忽然有一天,玉皇大帝突發奇想,親自降旨,點化座駒化作仙人,從廣寒宮中轉,飄然而下,察訪民間疾苦。
蛟潭藏龍
仙人下凡,首先在“仙人庵”結庵落腳,騎著一匹烏黑髮亮的高頭大馬開始了訪貧問苦的行程。首先,拜訪了居住在“蛟子潭”——老龍王的兒子,因為老龍王兒子跟仙人是故交,到了凡間不跟他打個照面,敘敘舊,面子上掛不住。說到老龍王的兒子,還有一段來歷:話說漢高祖劉邦,還在做泗水亭長的時候,有一次以亭長身份押送役徒去驪山,因山路崎嶇,大雨傾盆,役徒逃了大半,走到半道“醉酒斬白蛇”之時,小龍兒當時嚇壞了,一口氣逃到蛟子潭躲了起來,“蛟潭藏龍”之說由此而來。
德水飛瀑
老故交仙人的到來讓小龍兒驚喜萬分,沒想到老朋友——仙人還沒有忘記自己,甫一見面,便喜極而泣,萬籟俱寂的蛟子潭頓時熱鬧起來,一不小心其中一滴眼淚濺到了“德水寨”山頂,淚水沿著山脊順流而下,後來便形成了震天動地的“德水飛瀑”。由於這一滴淚是喜淚,故有幸聽到瀑布聲響的有緣人都會心花怒放、心曠神怡。
草鞋化石
仙人告別了小龍兒,第二站到了“箭竹頂”。因箭竹頂山腰的古茶場鬱鬱蔥蔥,生機盎然。茶香撲鼻,沁人心脾,便停下腳步,向土地公公討了一口茶喝,喝完便匆忙跨上馬背趕路。因走得倉促,穿在左腳的一隻草鞋不小心掉了下來,竟絲毫沒有察覺。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人在箭竹頂山腰還看見過已化作頑石的草鞋。
石公訴苦
離開箭竹頂茶場,一轉眼的工夫,仙人就趕到了“石公灣”,拜訪當時興寧、梅州地界的“土地”——石公。仙人問石公道:“老相好,現在四海昇平,中華一統,為何你管轄的這一地塊還是窮山惡水、民不聊生?”石公回答說:“仙長有所不知,在我茶亭旁邊有一個雕乸坑,住著一位得道成精的雕乸。雕乸一次能產七七四十九顆蛋,經過孵化以後差不多一半都能成活,這些小雕(鳥)長成後,把農民稻田裡的穀子都快吃光了,所以老百姓長年吃不飽肚子。每年‘三荒四月’很多人家有時整天都不冒炊煙啊!”
雕乸逞強
仙人聽後,沉吟半晌,隨即邀請石公帶路,下雕乸坑懲治雕乸。石公羅列了一大堆雕乸為害百姓的罪狀,當面責問雕乸,雕乸竟毫無悔意。辯解道:“眾生平等,道法自然!生兒育女是天經地義之事,何罪之有?”石公反駁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你生那么多子女害得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怎么說都有責任!……”仙人因初來乍到,對凡間的事了解不深,不敢肯定,亦不便反對,只好打了個圓場:“既然這樣,那就每次只產一顆蛋吧!”雕乸一時語塞,心裡盤算了一下:每次只能下一個蛋,辛苦是辛苦點,多生幾胎,不是一樣可以傳宗接代嘛!遲疑了一會,隨即便點頭應允。仙人手指一點:“著!”雕乸立即化為一尊石雕……從此以後,凡是雕的後代,每次都只能產一顆蛋,代代單傳,鳥丁稀少。農民稻田裡的穀子再也沒有那么多雀鳥偷吃了,老百姓生活一年勝過一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雕乸坑在毛澤東發動的所謂“農業學大寨”時,被改建為一座水庫。每當枯水時節,風平浪靜,夜幕低垂之時,還隱約可以看到一尊長眠於庫底的雕乸。兩眼垂淚……仿佛在默默訴說著一段不老的哀愁……
放任自流
仙人因為跟石公交情甚厚,每當夜幕來臨之時,都會騎馬到“石公灣”找石公侃大山,聊天。返回時順路沿著河岸牧馬,每次都會在“洗馬潭”讓馬自己洗澡,放任自流。有幾次還差點讓大水把馬給沖走了,要不是仙人發現得及時,馬早就不在興梅地界了……
腳底留窿
據說仙人在洗馬潭給馬洗澡的時候,都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由於黑馬野性太大,亂踢亂蹬,仗著玉帝的幾分薄面,根本不把老龍王放在眼裡,有一次,不小心竟把地底深處的一條地下河給踩穿了,留下了一個深不見底的窟窿……
野鴨入窿
“洗馬潭”仙跡猶在,據說洗馬潭的深處連線著二百公里開處——河源龍川的一條地下河,一直通到萬綠湖。曾經有個老漢在洗馬潭放養已馴服的野鴨,有隻得道的母鴨不慎掉進“仙人窟”里,半個鐘頭以後,有人在河源龍川地下河出口看到一隻母鴨帶著一群小鴨“撲通”“撲通”“撲通”,飛了出來,為了證實這一件奇事,據說有好事者還專門到河源做過一番考察,並在龍川“野鴨出水處”做了標記。
龍王受驚
話說仙人在洗馬潭給馬洗澡,並沒有預先跟老龍王打招呼,因為神馬洗澡時動作太大,嚇得老龍王直打哆嗦,坐立不安。不久,便產生了遷宮的念頭,連忙招呼龍子龍孫到跟前召開家庭會議,囑咐他們說:“興梅地界這一風水寶地是凡間難得一見的龍穴,是爾等休養生息之地,大家不得擅自離開,更不得越雷公橋一步。否則雷公、電母會下來懲罰你們。至於這匹不懂事的野馬,機緣一到,自會有得道高人將它馴服,五百年之後,我自會回來跟大家團聚……”宣布完畢,便沉入龍穴,順著地下河連夜跑到河源龍川。
因仙馬洗澡時,馬的後腿不小心踩中了老龍王的尾巴,老龍王到了龍川之後仍驚魂未定,一直沿著水路南下,遁入珠江。到了廣州地界,看到廣州物產豐盛,商賈雲集,便動了凡心,趨著夜色偷偷上了岸。神不知鬼不覺地躲進了“觀音山”……
國師得道
不料,好景不長,一晃眼過了十幾個朝代。直到大清王朝開國之時,一位得道的國師到了廣州,看到越秀、白雲山上雲蒸霧罩,龍氣沖天,馬上察覺到了老龍王的蛛絲馬跡。於是便立即奏明聖上,請求派兵剿滅龍王“如無作為,他日必出天子!”。此後,便有了“炮打瘦狗嶺”之典故。
滿清改朝
但,由於當時朝廷“炮打瘦狗嶺”的專項經費有限,加上主管官員層層盤剝,真正用在點子上的費用便所剩無幾。每年的“炮打”都是流於形式:鳴鑼開道開始,幾聲冷槍收場。幾十年下來,只傷了老龍王幾片鱗甲。但,為了治癒受傷的幾片龍鱗,老龍王卻花了整整兩百多年的光景。待身體恢復後,便選中了跟興梅龍穴頗具淵源的客家才俊——孫中山先生,並冥冥中指派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何貫中等諸公,以及中華大地無數志士仁人協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裡應外合,將滿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報了“炮打瘦狗嶺”之不共戴天之仇。
註: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何貫中等人都是孫中山先生的“砂煲”兄弟,1905年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最早入盟的盟員。
仙人施援
有一次,仙人在洗馬潭旁邊的大草坪上牧馬,碰見一位二八妙齡村姑,正躺在草地上痛苦呻吟。便上前關切地問道:“小姑娘,你為啥這么晚還不回家?躺在地上打滾?”小姑娘回答說:“老伯,你有所不知,我正在蛻殼,疼死我了,真是生不如死啊!”仙人聽了小姑娘的話啞然失笑,頓時起了惻隱之心,回答道:“妹子,你要忍耐一下,蛻了殼就不會死了。”可能是“蛻殼”實在太痛苦,小姑娘被鑽心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便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還不如死了算了,疼死我了”!仙人揮了一下馬鞭,朗聲答道:“好吧!蛻了這一次就不會再蛻了”!話音剛落,殼應聲從小姑娘身上掉了下來。小姑娘起身連連道謝,唱著歌兒歡天喜地地回家了。說來也巧,從那以後,人就再也不會蛻殼了。但,也正是從那時起,人類便有了生老病死。
仙人點化
仙人給馬洗完澡,看著小姑娘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便牽著馬兒沿著河岸一邊牧馬,一邊欣賞溪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突然,看見一位身材瘦弱的白髮樵夫,行動遲緩,步履蹣跚。兩手提著兩捆柴草從“雷公寨”——雷公、電母的故居下來,便迎了上去:“老人家,你這么大年紀,這么晚了還要打柴啊?”老樵夫回答道:“老仙翁,沒辦法啊!柴草太重了,一次只能提兩小捆,跑幾趟天就黑了……”仙人聽到老樵夫叫他“老仙翁”,可能覺得他跟自己有點仙緣,便產生了要幫他的想法。隨即便叫他放下柴草,站在“雷公橋”旁邊,上前用馬鞭在他脖子上各拍了一下,說來也怪,老人脖子上馬上隆起了兩個肩膀。樵夫欣喜萬分,立即找來一根兩頭尖尖的扁擔(竹桿),將柴草挑回了家……從此,人類便開始了用肩膀挑擔的歷史,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仙馬歸槽
仙人只顧著跟老樵夫聊天,一時忘了自己的座駒還在河邊吃草,待他醒悟過來,黑馬已經走遠了。他只好順著河岸沿路尋找,走了大約一百多米,來到了馬下村一個叫“大悲頭”的地方。遇見了一位身懷六甲的浣紗村婦,便迎了上去,急忙問道:“大嫂子,請問您剛才有沒有看到我的大黑馬啊?”村婦怔了一下,沒回過神來,脫口而出:“馬,我沒有看到,我只看見一個烏(黑)石頭從我面前經過,現在可能到了榕樹堂了”,仙人聽後愣住了,隨即淚流滿面,悲痛萬分,沒有再說什麼,駕著馬鞭飄然而去……馬,再也不走了,永遠定格在榕樹堂南面那座山前,呈歸槽之勢。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石馬”之名由此而來!
水牛上樹
話說仙馬在榕樹堂南山前停下腳步後,因野性未泯,晚上經常跑出來偷吃莊稼,老百姓既愛又恨,但也無可奈何,連水牛見了都驚懼萬分。於是,水牛跟榕樹堂的榕樹商量,榕樹最後同意,每天傍晚時分,石馬附近的水牛都可以爬到榕樹堂的大榕樹上躲藏。直至第二天早上,“旭日初升,仙馬歸槽 ”後,水牛才敢下來到田裡耕作。據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離榕樹堂大約兩千米,有個叫“鐵索鎖船”的船頭位置,即現在何子淵故居大門口,有仙緣的小朋友在傍晚時分“夕陽西照、百鳥歸巢”之時,還可以看到榕樹堂“水牛上樹”。
神馬通靈
卻說仙人牧馬,被浣紗村婦道破天機,神馬在榕樹堂南山前停下腳步,呈歸槽之勢,因野性難馴,仗著玉帝老兒這個後台,為非作歹,每天晚上都掉轉馬頭,跑到水田偷吃莊稼,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多次到興梅地界的“土地”——石公面前訴苦。但,由於石公跟仙人是故交,不便撕破臉皮,每次都是能拖即拖,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光陰似箭,斗轉星移,不知過了多少個猴年馬月……
直到明朝萬曆43年,有一天,石馬出道入僧的舉人何南鳳突然心血來潮,邀請石馬八堡的文人雅士到榕樹堂雅聚,大家圍著篝火吟詩作對,對月抒懷,好不熱鬧……南鳳因十五歲考取秀才時曾經勘破紅塵,到和平出家,當時已經得道,後來被家父尋回,繼續攻讀儒家經典,求取功名。故慧根深厚,不勝酒力,幾杯水酒下肚便臉紅耳熱,東倒西歪。時值三更半夜,烏燈瞎火,萬籟無聲。在大家極力慫恿下,不能自已,隨即用火鉗夾起通紅的木炭,壯著膽子便爬上了石馬的頭頂,題起詩來:“石馬原來在八丘,仙人遺下幾千秋;狂風拂拂無毛動,細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滿山難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往來君子牽不去,天地為欄夜不休!”好大的氣魄!大家對著南風“題詩”津津樂道,評頭品足。大多數人都認為題詩氣勢不凡,材堪大任。突然,天色驟變,狂風大作!轉瞬之間,大雨傾盆而下,將一幫閒著無事,附庸風雅的文人淋了個落湯雞,作鳥獸散……第二天一早,有人帶著兩條狼狗壯膽,再次爬上了馬頭,低頭一看,南風“題詩”蹤跡全無,頭頂正中留下了一片斑斑駁駁的疤痕……據說石馬頭上的疤痕是被南鳳通紅的火炭給烙傷時留下的。打那以後,石馬便開始變得老實了,再也不敢下田偷吃莊稼,興梅地界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有民謠為證:石馬八堡好馬下,柳塘萬戶七八家;善公做有九棟屋,三個舉人共廳下!
暗設機關
話說南鳳舉人及第,不久便上京赴考。隨著考試人流魚貫而入,主教官突然發現人流中有一後生儀表堂堂:天庭飽滿,地闊方圓,好一副貴人之相。不禁大喜,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前看宰相……”待考試結束,主教官又禁不住在人流中尋找入場考生中發現的貴人,最後在人流後面發現了他,仔細端詳背影,不禁又搖頭嘆息:“後看和尚……”
因南鳳文才出眾,加上“經世致用”的思想深深地打動了皇上,結果被欽點為進士第一,後終因偷聽到教育部門最高長官嘆息的主考官從中作梗,堅決反對!加上南鳳天生瘸腿(典故略)而落榜。據說,這裡還藏有一段“仙儒鬥法”的因緣:話說南鳳因年少無知,在老家“三口塘”居住時,文人雅聚,醉酒題詩烙傷了馬頭,仙馬一直懷恨在心,心服口不服。為了報“炮烙”之仇,不惜串通主考加害南鳳,結果埋沒了好一代宰相之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也正是因為有這一次上京赴考的因緣巧合,南鳳結識了當朝宰相朱寥水,兩人惺惺相惜,結成莫逆之交……後來,因受到孔老夫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思想的影響,不久便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開始了遊歷祖國名山大川的行程。一路求僧訪道,拜佛參禪;最後遁入空門,成就一代高僧。
石馬開言
南鳳大師在江西圓寂前曾回過一次故鄉——楊桃樹下“三口塘”。一天晚上,大師穿著一套以前出家前穿過的俗家衣裳,沒帶任何法器,獨自一人爬上馬頭,盤腿而坐,念念有詞……參禪入定,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直到第七天深夜,石馬終於被南鳳的定力所折服,開口對大師道:“僧儒相通,道釋同源;仙凡皆道,獨服何公!”南鳳驚醒,若有所悟;遂下馬回家,了結了一段“燕京會試,小人作梗”的公案……遂作《半僧先生傳》傳世,將平生所學公諸於眾。
魂兮歸來
神山鬱郁,蛟水無言;哲人其萎,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