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碳匯,一般是指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包括陸地碳匯和海洋碳匯。
陸地碳匯,見摘要。
海洋碳匯,主要是指海洋中的生物、海水淨吸收並儲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或者說是海洋生態系統淨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重要載體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
有關資料表明,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森林的碳匯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長的重要營養物質。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轉變為糖、氧氣和有機物,為生物界提供枝葉、莖根、果實、種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這一轉化過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貯存庫和緩衝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壞,則變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中國作為
朴世龍等科學家的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平均每年增加0.19–0.26PgC(1PgC=1015gC)。按照估算,每年能夠淨吸收1.9億噸到2.6億噸的碳。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大小相當於此間中國工業源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28%~37%,顯著地高於歐洲(7%~12%),跟美國相近(20%~40%)。
該結論不僅回答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吸收或者說抵消溫室氣體排放這一問題,也對科學評估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難怪《自然》雜誌在同一期專門發表一篇來自於著名碳循環專家Dr.Gurney的評述,報到了該文章的重要性及其意義。《自然》雜誌編輯也認為“這份中國陸地碳循環的綜合評估論文的發表填補了全球碳平衡中一個重要的空白地區”。這樣的結論也是我國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科學依據和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籌碼。並向世人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所取得的成就。
增加途徑
植樹造林成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重要途徑
中國地域廣闊,陸地生態系統多樣,多年來,中國科學家也進行過許多研究,但由於陸地生態系統在三大系統中最為複雜,受人類活動影響也最顯著,所以對其準確地做出估算也十分困難。因此,許多情況尚不清楚,一些研究甚至處於空白狀態。
研究人員在這次研究過程中,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和資源清查數據、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遙感數據以及氣象數據,藉助遙感、GIS等新技術的支持,並結合大氣反演模型和基於過程的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綜合研究中國陸地碳匯/源的時空格局及其機制,系統地分析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大小及其機制,提高了對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作用的認識。
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主要與中國人工林的增加、區域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濃度施肥促進植被生長以及植被恢復尤其是灌叢的恢復有關。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大力推廣人工造林工作,使得中國在過去20多年裡成為全球森林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已使中國人工林面積累計達到4700多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說,陸地生態系統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增加,人工造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工林占了很大比例,並且大部分人工林都是幼林,生長潛力很大,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還會繼續增強。
此外,增加秸稈還田等農業管理措施也增加了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碳儲量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