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作者:黃耀等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3-1
版次:1
頁數:212
字數:314000
印刷時間:2008-3-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030201157
包裝: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書中系統介紹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的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研究重點做了簡要評述。主要內容包括:森林、草地、農田和自然濕地碳收支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數學表達、模型的驗證和靈敏度分析,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的模擬與預測等。
本書可供地球化學、地理學、土壤學、氣象學、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大氣科學、套用遙感和全球變化等領域的科研、教學人員及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基於個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FORCCHN
一、基本過程和模擬策略
二、模型FORCCHN的主要方程
第二節 基於個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FORCCHN的驗證
一、在樣地水平的NPP觀測和模擬比較
二、在樣地水平的NEP觀測和模擬比較
三、基於全國總量的模擬和對比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草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草地碳收支模型的構建
一、草地碳收支模型的基本原理與框架
二、草地碳收支模型的子模組
第二節 模型驗證
一、數據來源
二、模型的輸入與輸出
三、模型驗證結果
第三節 草地生態系統的固碳機理
一、水分脅迫與草地固碳
二、溫度與草原固碳
三、COz倍增與草原固碳
四、環境脅迫互動作用與草原固碳
第四節 水熱因子對羊草草原固碳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
一、研究區域概況
二、研究方法
三、數據分析
四、降水量年際變化及其對羊草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五、溫度年際變化特徵及其對羊草群落固碳能力的影響
第五節 草地生態系統碳管理
一、模型簡介
二、模型驗證
三、不同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情景
四、不同放牧強度對羊草草原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影響
五、羊草草原對氣候變化的回響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農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模型的構建
一、基本原理與概念性模型
二、Agro-C模型的數學表達
三、Agro-C模型的參數與變數
第二節 模型的驗證
一、Crop-C模型的驗證
二、Soil-C模型的驗證
第三節 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一、Crop-C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二、Soil-C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第四節 模型尺度轉換
一、數據源
二、空間資料庫建設
三、模型與GIS空間資料庫接口
第五節 1980~2000年中國農田碳收支
一、作物淨初級生產力
二、農田土壤有機碳
第六節 2000~2050年中國農田碳收支預測
一、2000~2050年氣候情景
二、作物淨初級生產力
三、農田土壤有機碳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框架構建
一、基本原理與概念模型
二、模型結構
第二節 模型參數體系
一、植被生產力模型參數
二、濕地沉積物碳循環模型參數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試讀部分章節
第二章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對中國森林吸收碳量的研究表明,中國森林的吸碳量約為0.04GtC/a(Fangetal.,2001;趙士洞、汪業勖,2001),這是基於單位植被面積吸收碳量轉換而來的,可能低估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吸收碳量。中國原始森林基本上所剩不多,大多屬於人類干擾後的次生林或人工林,同時,中國近年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使中國森林中幼齡林比例占到約50%以上,而幼齡林生態系統淨吸收碳量可為頂極森林生態系統的若干倍之多,並可持續100年左右,因此,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可能是北半球森林中最有潛力和長期的碳匯之一。
但是,目前還無法確切證實和解釋上述潛力的存在,也無法確定可吸收的碳量。這是由當前森林碳收支研究採用調查資料進行靜態分析或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的方法缺陷造成的,目前的方法本質上都把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看成具有不變的吸收碳的能力,即用近似頂極的森林的碳收支資料推算幼齡林的碳收支,因此可能低估森林生態系統的碳收支。為了合理估算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吸收能力和未來動態,迫切需要克服這種缺陷,這就需要建立合理解釋幼齡林的碳收支動態的機理性模型,其中,建立一個基於個體的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是解決結構組成處於變化之中的森林碳收支估算的一個重要途徑。本部分描述的是一個基於個體的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值得一看的好書(二)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