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匯

海洋碳匯

海洋碳匯英文名:Ocean Carbon Sink,是將海洋作為一個特定載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並將其固化的過程和機制. 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和綠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細菌、海草、鹽沼植物和紅樹林)捕獲的, 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概念提出

海洋碳匯海洋碳匯

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節,2011年的主題是“科技創造美好生活”。在全社會關注節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當下,藉助科學技術手段,讓生活更加低碳,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樣,提倡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低碳生活理念,也是科學傳播普及工作的重點。

2011年《科學》雜誌對廈門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了報導: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證明浮游植物的強螢光會禁止掉目標微生物的螢光,並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的概念,這改變了之前科學家們對於海洋儲碳的認識。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焦念志。在“低碳之道”環保沙龍上,專家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碳匯”概念。

碳匯功能

海洋減碳潛力大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為目標的低碳理念,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從技術角度來看,除了通過節能降耗等措施減少碳排放之外,碳捕獲技術也相當重要,其中包括工業手段和生物手段兩種,森林碳匯就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生物固碳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近年來專門研究海洋的碳捕獲潛力。他發現把海洋作為森林之外第二個生物碳匯資源,有科學上的可能性。“研究證明,人類活動每年排放55億噸碳,其中海洋吸收了20%-35%,大約為20億噸。”唐啟升說。根據聯合國《藍碳》報告,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包括浮游生物、海藻、鹽沼植物和紅樹林,貝類也可以通過鈣化、生物沉積等過程封存海洋中的碳,且封存時間長達千年。

“因此,海洋有條件成為一個巨大的固碳容器,發展‘碳匯漁業’獨具戰略價值。”唐啟升解釋,碳匯漁業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如果養殖方法得當,這個過程會提高水體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

貝類捕碳能力強

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局長李富榮透露,他們目前正在東海區的東極島周邊海域建設一個新型海洋牧場示範區暨碳匯漁業實驗區,一方面,通過普及生態養殖方法、控制養殖密度,改變過度捕撈的老辦法,讓漁民變為“牧民”,為市民提供個頭更大、食用更安全的帶魚;另一方面,則重點研究大型藻類和貝殼類的固碳能力,這也是主要任務之一。

數據表明,大規模的貝藻養殖有利於淺海區域的碳捕獲,尤其是貝殼類,其吸收的碳有相當一部分被固化在貝殼裡,相當長時間內不會重新回到大氣層中。收穫一批貝類後,還可以繼續養殖新一批貝類,繼續“吸碳”,從而減少大氣中的碳總量。唐啟升介紹,1999年到2008年間,通過收穫養殖貝類,我國每年從近海移出的碳量為70萬到99萬噸,其中67萬噸碳以貝殼的形式長期封存。

“低碳海鮮”有待細化

以貝殼為代表的海產品具有碳匯功能,那么是否應該倡導消費者多食用貝殼類海鮮,在源頭上激發漁民養殖貝殼的熱情,從而進一步增強海洋的固碳能力?在場的環保專家笑言,暫時沒有必要干預和改變普通市民的消費習慣。

事實上,涉及海洋碳匯還有許多科學問題有待解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評價與保護領域首席科學家沈新強說,目前對於每一種具體的貝殼,其碳捕獲能力究竟幾何,有多少碳是以碳酸鈣(即貝殼)形式固定並長期封存,這些細節都需要長期的科學實驗才能得出結果。另外,就算貝類的固碳能力再高,也必須考慮養殖密度等問題,不可能無限制高密度養殖。因此,東極島面積為200畝的實驗區,將重點養殖1000噸貝類和藻類,從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等這些科學問題全部解決,也許會有一天,消費者可以有選擇地購買‘低碳海產品’,並知曉這一隻貝殼從海洋中到底吸收了多少碳。”環保專家充滿期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