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崗鎮

陡崗鎮

陡崗鎮,鎮政府駐陡崗埠,人口49428人,面積57平方千米。轄32個村委會:陡崗、三張、萬安、郭山、大李、郭祠、羅河、勝利、八屋、孫橋、響水、么灣、新河、工砦、袁畈、朝陽、宦潭、路邊、里仁、池廟、沙畈、代劉、陳池、石橋、夢南、夢北、新堤、白蓮、段湖、方橋、袁湖、草廟。

基本信息

概況

陡崗鎮陡崗鎮
澴水西望,夢澤東眺,一顆新星正在升起。她,就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陡崗鎮。
陡崗鎮相距孝感城區15公里,南與臥龍鄉相連,北與孝昌縣白沙鎮相接,東與肖港鎮、朋興鄉隔河相望,西與雲夢縣伍洛鎮、吳鋪鎮毗鄰,有“孝南西北門戶”、“雲孝要衝”之稱。全鎮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19公里,國土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5.1萬人,轄行政村24個。

陡崗鎮現轄勝利、陡崗、陡灣、朝陽、港北5個責任區。共有行政村32個,村民小組249個,人口5萬。陡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帶,雨量豐沛,日照充足,氣候宜人。全鎮東西長3公里,南北長20公里,國土面積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萬畝,崗地1.5萬畝,水面1.8萬畝。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50米上下。
全鎮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19公里,國土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5.1萬人,轄行政村24個。

歷史

陡崗鎮陡崗鎮
陡崗歷史上又名陡崗埠,始建於明代中葉,因是當時南北水上往來商船停泊的重要碼頭而得名。鼎盛時期,這裡商家雲集,貨船如織,市場活躍,經濟繁榮,有“小漢口”的美譽。不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更是名噪一時,飲譽內外,曾進京演出獲得好評。如今,仍依稀可見可訪的古代遺蹟和動人傳說有:小河吊樓、鳳陽橋、女兒港、線子街、戲樓、河街等。

陡崗是楚文化的故鄉之一,有著悠長的歷史。經專家對新河村出土的罐、杯、鬲等文物考證,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此繁衍生息了。陡崗集鎮歷史上又名陡崗埠,始建於明代中葉,因是當時南北水上往來商船停泊的重要碼頭而得名。鼎盛時期,這裡商家雲集,貨船如織,市場活躍,經濟繁榮,有“小漢口”的美譽。不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更是名噪一時,飲譽內外,曾進京演出獲得好評。幾千年來,生活在陡崗這塊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如今,仍依稀可見可訪的古代遺蹟和動人傳說有:小河吊鏤、鳳陽橋、女兒港、線子街、戲樓、河街等等。到了近代和當代,陡崗大地還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緊隨李先念等革命先輩南征北戰的英雄兒女,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農業建設

陡崗鎮陡崗鎮
陡崗現代農業建設力度較大。投資420萬元的七里湖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區於2006年全面建成,實現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通,橋、涵、閘、站相配套的現代標準化農田建設目標。投資490萬元的夢湖垸1.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區於2007年6月底建成。夢湖垸5000畝水稻連片大田直播模式既是省農業廳的推廣項目之一,又是孝南區2007年的金牌種子“鄂晚17”的繁育基地。由國土資源部投資2922萬元的陡崗女兒港以南土地平整項目將於2007年下半年動工,平整面積達到2.8萬畝。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恢復區級機構以來,陡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騰飛階段。農業上,搭起了“北抓林果茶,中抓菜和藥,南抓魚和蓮,東西抓糧棉,沿河抓畜禽”的整體農業生產框架;工業上,建成了以建築、建材、農副土特產品加工為主體的三大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上,勃起的交通、通訊、金融、保險、娛樂、餐飲、房地產等新興行業所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逐漸增大。

交通

陡崗鎮陡崗鎮
陡崗,一個交通便捷的門戶是武漢、孝感等城市向澴西中部地帶進行經濟、信息輻射的必經之地,因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區位優勢相當獨特。境內鄉村公路密匝分布、四通八達,特別是肖吳(肖港——吳鋪)、孝白(孝感——白沙)兩大公路縱橫交錯,穿鎮而過,把107、316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廣、漢丹、漢十、安衛鐵路緊緊紐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線東西,貫通南北,方便快捷的陸上交通網路。澴水依鎮東繞,直抵長江,長年通航里程20公里。天河國際機場相距陡崗僅僅45公里,且來往極為便利。

資源

陡崗鎮陡崗鎮
陡崗,一個資源炙手的寶地。繯水傍鎮南流,綿延40華里的河床,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品位較高的河沙資源,擁有著萬畝以上野茫茫、綠油油的成片草場,發展建材業和養牛業前景看好。陡崗土地資源豐富,北部有土質好、粘性強的黃土地,南部有地力強、面積大的油沙地,是進行制磚、種菜的理想之地,陡崗有千畝連片蔬菜種植基地。陡崗物產豐富,蒜苔成俏銷,全國各地都有“陡崗牌”大蒜。傳統作物棉花則早在70年代就名登京榜、譽滿環川了。利用棉籽殼等農副產品培育開發的各類食用菌,更是久負盛名,紅梔子藥材年產量約1000噸,暢銷大江南北。所有這些,都為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人才培養

陡崗鎮建築家
陡崗,一個人才培養的搖籃。全鎮擁有國中2所,國小10所,幼稚園、成校、黨校各1所。採取政府撥款、社會捐資、民眾投勞相結合的辦法,全鎮教學條件得以極大改善,其適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中考升學率三項指標均位居全區前列。目前,約5000名優秀畢業生進入大中專校深造,近4000名已赴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當中有的成為政界要人,有的成為知名學者、教授、專家,還有的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情懷,他們為改變家鄉面貌發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

經濟建設

陡崗鎮陡崗鎮
勞務輸出基地
陡崗人多田少,農業勞動力相對過剩,剩餘勞動力占全鎮勞動力總和的比重達60%以上。隨著陡崗建築匠人的不斷增多,一支初具規模的建設大軍以基本形成。擁有三級建築資質的全鎮龍頭企業——陡崗建築公司,及時抓住機遇,廣辟勞務商場,組織勞務輸出,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建築隊伍。公司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一大批名優工程,樣板工程叫響全國,年建安量形成億元規模,從業人員萬人以上,建築地盤由原來的東北、西北正向全國各地拓展。全國各地的勞務大軍,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陡崗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僅通過郵局匯回的“綠條子”常年就在5000萬元以上。

投資置業熱土
陡崗人民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英勇氣概投身於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面貌日新月異,一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的新陡崗從澴水之濱拔地而起。繼3.5萬伏變電站,千門程控電話大樓和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建成後,陡崗二橋的規化勘測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鎮商貿開發如火如荼,文明創建高潮迭起,鎮區內“四通”(通水、通電、通路、通訊)“四化”(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已引來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陡崗鎮黨委、政府不失時機地採取“政策從寬、服務從寬、審批從簡、稅費從輕”的招商引進策略,正以自己的優勢和坦誠,喜迎八方客商前來置業生財。

紅菜苔經濟
“我家今年種了1.5畝紅菜苔,十月份上市,一個半月靠賣紅菜苔就有了3500元的收入,預計到春節為止,還可收入4500元。”孝南區陡崗鎮沙畈村農民雷清平站在自家田頭,望著長勢喜人的紅菜苔興奮不已。
陡崗鎮面積不大,但農業人口多,有限的土地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外出務工經商成了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謀生方式。據統計,該鎮常年在外務工人數有一萬六千多人,年可創收益2億多元,陡崗因此成了有名的勞務輸出大鎮,勞務經濟在該鎮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2/3。

富民強鎮過分依賴勞務經濟不是長遠之計,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被提上該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圍繞孝南區做大做強優質稻、蔬菜、養殖、林果四大產業,大力發展規模農業、效益農業、休閒農業的發展思路,結合自身實際,陡崗鎮找到了“轉觀念、調結構、著力發展以紅菜苔為特色農業品牌”的發展方向。

陡崗鎮紅菜苔
上世紀90年代,陡崗鎮沙畈村已經開始種植紅菜苔。該地溫潤的氣候、獨特的油沙性土壤十分適宜紅菜苔生長,其產出的紅菜苔色澤艷麗、脆嫩香甜、綠色無公害,雖市場零售價比一般紅菜薹高出1—2毛錢,仍頗受周邊民眾歡迎。品質決定銷路,孝感、武漢的“菜販子”紛紛慕名前來,廣東河南、北京等地的菜商也接踵而至。

陡崗人看到了紅菜苔里的大文章,迅速推廣沿河一線抓蔬菜,主抓紅菜苔的種植模式,以紅菜苔為主線推進農業結構大調整。今年,沙畈村黃陳李嶗灣28戶村民有22戶種植了紅菜苔,種植面積35畝。據沙畈村村主任黃望明介紹,這些紅菜苔將為該灣農戶創收15萬元。

對於陡崗鎮來說,紅菜苔種植的意義遠不止此。紅菜苔每年8月育苗,9月栽植,10月上市,銷售期可持續至次年開春。作為勞務輸出大鎮的陡崗,這段時間正好是外出勞力返鄉在家的日子,種植紅菜苔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新的增收路子。

紅菜苔還是陡崗鎮打響發展品牌農業戰役的第一仗。該鎮力求通過紅菜苔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其他農產品的發展,實現糧、菜並重,種、養全面發展的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形成有品牌效益和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

陡崗鎮紅菜苔
陡崗鎮將以沙畈村為試點中心發展紅菜苔面積400畝,其他每村發展10畝以上,形成連片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發展的格局。3到5年內,把紅菜苔面積發展到3000——5000畝。政府還將為農戶免費提供優質種苗或給予種子補貼,組織專門的農技服務隊進行技術指導,並組織收購隊為農戶搞好產銷對接服務,解決種植戶銷售的後顧之憂。

“以紅菜苔為抓手,發展陡崗品牌農業,把陡崗建成‘建築之鄉名鎮、勞務經濟大鎮、生態經濟強鎮、現代農業樣板鎮’是陡崗人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我們有信心讓陡崗的農業品牌走出省門,走向全國。”陡崗鎮黨委書記、鎮長程楚橋說道。

城鎮建設

陡崗小城鎮建設標準較高。集鎮人口1.3萬人,面積1.5平方公里,三縱六橫九條街初具規模。繼35千伏變電站、3000門程控電話大樓和日供水1000噸的自來水廠建成後,陡崗二橋於2005年建成通車。全鎮商貿開發如火如荼,2006年商居建築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2007年再創新高,商居建築面積將達到3萬平方米。2006年陡崗被授予區級文明衛生集鎮,2007年正積極爭創市級文明衛生集鎮。澴寶服裝鞋帽一條街、西陵五金交化一條街、橋南蔬菜批發一條街、府前生資日化一條街以及即將建成投入使用的寶林路建築建材一條街,正在兩縣(孝昌縣雲夢縣)一區(孝南區)交界地區人民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陡崗勞務輸出優勢較強。及時抓住機遇,廣辟勞務市場,組織勞務輸出,全鎮建築技術工人達1.3萬人以上。擁有國家一級資質的孝感市澴西築勞務有限公司,不僅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建築隊伍,還網路了周邊縣市建築技術工人2萬多人。據統計,2006年,該鎮通過郵局匯回的“綠條子”達到1.5億元。
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00萬元,財政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5元。

建築名人

陡崗鎮陡崗鎮
陡崗鎮建築名人捐款賑災

2008年9月25日上午,孝南區陡崗鎮舉行賑災捐款儀式,當地24位在外拼搏的建築業名人慷慨捐資107萬元,支援家鄉恢復重建。
陡崗鎮是勞務建築之鄉,常年外出從事建築勞務的人數達16000多人,湧現出建築老闆40多人,建築勞務經濟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前段時間,陡崗鎮遭受強暴雨襲擊,部分農田被淹,房屋受損,成為孝南區7個重災區之一,損失慘重。特別是三張村,有118戶房屋成為危房,其中87戶急需重建。
面對災後重建的繁重任務,陡崗鎮不等不靠,在依靠自身力量恢復重建的同時,注重巧借外力,利用親情、鄉情、友情,動員和引導在外建築業名人獻出愛心,支持家鄉災後重建。9月13日,孝南區、陡崗鎮的領導專程到東北,走訪慰問建築業名人,與他們共度中秋佳節,暢敘鄉情,通報家鄉災情,動員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區鎮兩級領導不辭辛勞,放棄中秋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為災民奔走呼號,這種舉動讓在外建築老闆深受感動,得到了他們的熱情回響。
在當天的捐款儀式上,在牡丹江創業有成的舒自清個人捐了60萬元。張寶林、王忠飛、魯保國、劉滿堂、鍾小平、徐大平等人不在家,他們專門安排親屬代捐。舒自清等人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現場氣氛熱烈,讓人感動。陡崗鎮委、鎮政府負責人表示,將用好這筆款項,把老闆們的拳拳桑梓情懷送到災民的心坎。

“一二四六”工程

2008年,區糧食局和商務局在袁畈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上半年,糧食局和商務局共出資1萬餘元,在該村開展了“一二四六”工程,促進了該村新農村建設躍上新台階。一是開展了一次調研活動。4月底,工作隊成員和村班子成員一起,到安陸的李園村調研了一天,認真學習了該村開展“清潔鄉村工程”經驗。二是修建了二個廁所。在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和公路邊,修建了二個公共廁所,改變了以前隨地便溺的狀況。三是印刷了400餘張宣傳單。根據村民對新農村工作不理解,不願參與的情況,工作隊成員與村民一道,共同制定印刷了《袁畈村“清潔鄉村工程”宣傳提綱》400餘份,發放到每個農戶,增強了村民的保潔意識。四是修建了60個垃圾池。按至少每10戶建一個垃圾池的要求,建了60個垃圾池,一個垃圾坑,較好解決了垃圾亂倒亂堆的問題。通過開展“一二四六”工程,袁畈村出現了“三改善、一增加、一減少”的可喜變化:一是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改善了村民素質。三是改善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四是增加村民收入。五是減少疾病發生。

古鎮風情

陡崗鎮戲樓
陡崗鎮風情
陡崗埠,是一座山鎮,座落在澴水西岸,北邊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南邊是女兒港,東邊是與澴水相通的一條小河,小河上有兩座可通汽車的老石橋,橋那邊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

陡崗鎮,有北頭街、河街、政街、線子街、裡頭街、后街、南頭街、西頭街,荒貨場,豬集場。從北頭街出過街戲樓,穿過廣場,對面是北頭廟,北頭廟附近有火影塘,白鶴塔。還有南頭廟(好像後來拆了,建了衛生所),過小河還有三教堂。
陡崗沿河的河街和南街,分別有兩排大約百米長的吊樓,沿河依山,水波倒影,相映在碧綠之中,幢幢吊樓,婷婷玉立,錯落有致,蔚為壯觀。出北街,穿戲樓,是一片開闊的廣場,北頭廟泰然地座落在戲樓對面,像大度(肚)的彌勒佛,笑迎四方來客和出鎮的居民。
戲樓是座過街樓,斗拱飛檐,臨空欲飛,氣勢不凡。小河、砦(寨)子、壕溝環抱整個山鎮。

陡崗是個文明古鎮,建鎮近七百年,比漢口開埠還要早,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供開發的品牌太多了。由於城鎮的飛速發展,陡崗的特色不久將毀壞殆盡,一旦失傳,不可再生,十分可惜!蒐集、整理和搶救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備現在和將來開發,為後代造福,有關陡崗珍貴歷史的條目羅列

1、戲樓2、三教堂3、北頭廟4、土地廟5、吊樓6、石橋(鳳陽橋、永濟橋)7、白鶴塔8、碉堡9、壕溝10、砦(寨)子11、當鋪12、馬家院13、劉家屋14、鍾家深宅15、鍾家祠堂16、徐家祠堂17、文化站戲院18、學校19、作坊(槽坊、染坊、綢緞坊、磨坊、縞子坊、榨坊、豆腐鋪、鐵匠鋪、屠戶)20、火影塘21、家魚塘(兩個)22、水車23、河車24、鴨棚25、魚鷹26、百姓27、牧羊回民28、家具29、體育運動(踢毽兒、跳繩兒、抵杖、摔抱鉤兒、擺擂台、賽龍船、抹汗兒、牴羊、打扳斗、拔河……)30、文化娛樂(戲曲、電影、西洋鏡兒、雜耍、變把戲、玩大把戲、茶館、唱大鼓、唱蓮花落兒、喊碰球、跳桌子神、打牌……)31、語言特色32、生活習俗(過年、過月半、花朝、端陽、七月半、中秋、重陽、冬至……)33、服裝34、物產35、商鋪36、場集市37、街集市38、傳說(故事奶奶、霍三麻子、孫武子、孫梧孔、陳秀才……)
陡崗古風
戲樓
戲樓是座過街樓,斗拱飛檐,臨空欲飛,氣勢不凡。上面是戲台,下面是鎮北門的過街樓,以前晚上是要關閉鎮門的。我以前在台下跟著大人們看花歌(楚戲)和黃梅戲,還有大把戲,就是雜技和武術氣功表演。看台是露天,就在戲樓和北頭廟之間的廣場。廣場上有賣小吃和水果的,有做糖人兒的(包括各種好玩的動物,如十二生肖等),非常熱鬧。

陡崗鎮陡崗鎮
三教堂
三教堂在小河對岸,從陡崗鎮出南頭街,過“陡崗埠”牌坊,下山坡,過鳳陽橋,對岸是一望無涯的油沙地,叫“菜園子”,“菜園子”橋頭有個比較大的土地廟。再往前走約100米,向左拐,約三百米,有一個水塘,塘邊一片樹叢,上坡就是三教堂。三教堂白牆灰瓦,翠綠環抱,碧波倒影,十分幽美。三教堂儒、釋、道三教合一,歷史資料考證,起源於北宋,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在全國實屬罕見,三教堂就體現了這種精神。三教堂的東側殿,曾做過國小堂,三教堂的西側殿,是善堂,
土帝廟
陡崗話,“地”和“帝”都是去聲,陡崗話有兩種去聲,“地”發音是陰去,“帝”發音是陽去,把“土地廟”說成“土帝廟”。鍾家祠堂後邊的池塘邊有個土地廟。陡崗有好幾處土帝廟,在西頭橋(也叫南頭橋)陡崗鎮牌坊的外面,向前走約四十米,靠右手上坡,是一個稻場,一上去就有個土帝廟。
吊樓
陡崗鎮壕溝
陡崗沿河的河街和南街,分別有兩排大約百米長的吊樓。吊樓的房子,前一半建在地上,後一半懸在水面上,吊樓的立柱沒入水中,河街吊樓的立柱幾乎長年浸泡在水中,南街吊樓,因地勢較高,枯水季節,就可見吊樓立柱支撐在地面的石墩上。這時,吊樓下面可走行人。我記得一次跟著馬楚橋,在吊樓下撿膠鞋燒著玩,那是國民黨士兵丟下來的,還有國民黨帽微。
鄂西巴東的吊樓,也不如陡崗吊樓的風致。陡崗吊樓,視野開闊,沿河依山,水波倒影,相映在碧綠之中,幢幢吊樓,婷婷玉立,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壕溝
陡崗的壕溝,從西頭呈“┏”狀向北延伸,通到北頭,寬大約十米左右。壕溝裡面有菱角和魚,裡面有許多游草,深處不宜游水。

砦子(寨子)

陡崗鎮砦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湖北省卷P159中記載:“陡崗埠鎮….明已成集,曾築土砦,聚落沿小河兩岸分布,有二石橋相連,西岸主街與河平行…”有土砦記載的再無發現,陡崗鎮的這一遺蹟是很被人看重的。砦子大約八米寬,八米高,西頭的砦子上有許多花草,有野菊花、牽牛花、還有一種草,有裸露的果實,像米泡(爆米花)的樣子,白白的,很甜,有核

如果把澴河在大悟境內(或王店以上)稱為上游,那么,在孝昌境內就算得上中遊了。澴河一旦進入孝感境內,就即將完成她曲折而坎坷的歷程。澴河從孝昌的白沙鎮離境,繼續向南就進入了陡崗鎮。

陡崗鎮澴河
澴河經過1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到了陡崗這裡,河道變得彎曲,水深流急。令人驚奇的是,澴河還在陡崗北部結成了一個圓形的環套,平添了一處奇觀。似乎澴水到了這裡便逡巡不前,被一種深深的眷念所牽掛。是在回望遠遠拋在身後的山川和田野?或是被腳下的土地吸引而留戀不已?

歷史上的澴河,也的確曾青睞過這片土地。那時的澴河水很豐沛,是孝感與周邊地區物資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陡崗歷史上又名陡崗埠,始建於明代中葉,因是當時南北水上往來商船停泊的重要碼頭而得名。鼎盛時期,這裡商家雲集,貨船如織,市場活躍,經濟繁榮,有“小漢口”的美譽。

陡崗也是楚文化的故鄉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經專家對新河村出土的罐、杯、鬲等文物考證,祖先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此繁衍生息了。不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戲,更是名噪一時,飲譽內外,曾進京演出獲得好評。幾千年來,生活在陡崗這塊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如今,仍依稀可見可訪的古代遺蹟和動人傳說有:小河吊鏤、鳳陽橋、女兒港、線子街、戲樓、河街等等。

湖北知名鄉鎮(一)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也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下面的詞將會對湖北知名的部分鄉鎮作詳細介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