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背景
先秦的戰國時代以降,經過組織與發展的陰陽五行理論,逐步成了華夏思想的重要內容,包括形上形下之精神與物質生活的各個層面,幾乎都在陰陽五行的詮釋與指導當中。民間實踐的年節風俗,很多都是在原始部落的久遠年代以前就出現的,後來經過陰陽五行說的重新整理,而逐步形成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情況。以北半球時序入秋的七月半為鬼節,當然脫離不了陰陽思想的背景的。
按陰陽學說,每個月的欮望(即初一與十五)均為陰陽交感的日子,而月圓的望日則是陰氣最盛的一天。相對於日頭被稱為太陽,月亮又稱太陰,許為陰神之主。陽主生,具體化為生命之神,陰主死,具體化則為刑殺之神;望日裡,陰神地只統馭了一切。因此,按陰陽學說來安排,舉凡祭祀女神月神亡魂之類的日子,也就多落在望日了。
七月半由來
每個月都要碰上一回月圓的,為何要在七月半祭祀亡魂呢?就北方黃河流域的生活體驗,也按漢代以來即奉行不改的夏曆來說,七月正巧入秋,尤其七月半之後,秋意就逐漸顯明了,此即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所說的“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了。夏去秋來,從氣學理論來看四季,春主滋長,秋氣蕭殺,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按古代禮俗,天子要在西郊迎秋,民間風俗也有不同規模的迎秋活動。所謂的迎秋,迎來的也就是刑殺之神;秋後算賬或秋決的,那還是順應天時地氣的人事活動呢。這天人合一之思想與實踐背後,還是陰陽五行的大框架。因此,七月半的祭亡魂加上清明時節的掃墓祭祖,也就成為華夏的兩大冥節,七月半尤其還演化成鬼節了。
道佛與過月半
不說中元,也不說盂蘭盆,只說過月半。說過月半,要是抽去了佛教的盂蘭盆救倒懸之說,也把道教的中元鬼節給往後推挪,它也還是跟祭拜亡靈有關的。按古代典籍的記載,“祖禰則日祭,曾高則月祀,三祧則時享”,這裡頭的時享,也就是所謂的“古者歲四祭”了。歲四祭即四時祭拜遠祖的活動,尤以春秋二祭最受重視,其中秋祭為嘗;夏商周三代的時享制略有變化,秋嘗卻是三代相承而未改的。秋祭曰嘗,因秋季是新谷行將收割的季節,讓祖先嘗嘗行將結熟的黍稷,也就等於向祖先預報收成的訊息。
文化交流
在古代,秋嘗首先是一種禮制,後來再把孝道的精神提煉而出,並且貫徹其間,成為後來佛道二教在七月半超薦祖先與亡靈的依據。只是,有些民俗學者提出,說包括中元在內的節日,其中包含了先秦楚文化與印度吠陀和佛教文化交流的結果。這,恐怕還得進一步透過文獻與考古來追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