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耶識(阿羅耶識)
解釋:
1.亦作"阿黎耶識"。
2.梵語आलआयविज्ञान ālāyavijnāna的譯音。意譯為"藏識"。
出處: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臧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此從 真諦 譯, 真諦 又譯阿梨耶。 玄奘 則譯阿賴耶。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謂其能臧所臧執臧。持諸種,故為能臧矣。受諸熏,故為所臧矣。任諸根,故為執臧矣。”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莊周 亦云:‘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雖多,一屬於縿,謂之天游。指縿以擬阿羅耶;指流以擬六識。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拏。斯執臧之說已。”
相關詞條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阿摩羅識
阿摩羅識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或稱真如心、自性清淨心、淨菩提心(菩提即覺悟之意)、實相心、佛性等。梵語amala-vijn~a^na。即第九識。...
學識上 九識 -
阿黎耶識
阿黎耶識(阿賴耶為梵語alaya之音譯),又作阿賴耶識,阿羅耶識、阿剌耶識等。舊譯作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
定義 出處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阿賴耶[佛教術語]
阿賴耶(ālayavijñ;āna),梵語alaya之音譯;大乘佛教術語,意譯為“藏識”,為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一。 梵語的譯音。...
唯心家 本來清淨 教派說法 異熟識 延伸意識 -
識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 -
九識
【九識】 [出宗鏡錄] 識以了別為義。謂能照了分別一切諸法故也。一眼識謂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是能見者。名為眼識。二耳識謂耳與...
簡介 典故 現實意義 延伸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