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人物也幫忙一些小老百姓的事,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也抽空多為老百姓辦點事,談論一下他們的事,說說他們的酸甜苦辣。(廣義)
我坐在錄製現場外看節目,一個小男孩進來了。小臉胖乎乎的,很可愛。我連忙拉著他坐在我旁邊。
他的爸爸、媽媽和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姐姐都在現場上。今天的節目探討農民工在北京的生存現狀,小男孩的一家是被邀請的家庭。
他的爸爸媽媽說在北京打工如何被北京人看不起,他的姐姐講在學校是如何被同學們取笑。他很乖,靜靜坐著,也不哭鬧,儘管他不懂現場上的親人們在說什麼。
我輕輕摸著他的臉,心裡突然有些難過。
還未長大之前,他的心中一片潔白。
重慶:寄宿班解困農村上學難
凌晨五點,重慶巫溪縣的太平村還籠罩在一片夜色中。村民彭正雲把剛從睡夢中醒過來的女兒家玲抱進背簍,背著她點上火把匆匆地出門了。家玲就讀的百步國小離太平村有十多公里的山路,如果父親沒有外出打工都會送家她上學。而當父親不在家的日子裡,這來回三十公里的山路都要靠家玲自己走完。
“家玲八點鐘上課,但五點多就得出門。下午三點半放學,回到家已經是夜晚了。”彭正雲說。
“孩子上學一天走幾十公里路的現象在農村是普遍存在的。”重慶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說。“農村居民戶住的非常分散,如果一個村都辦一所國小的話,第一建設成本太高,第二教學資源不集中,教學的質量就跟不上去。”
大量的時間不僅在孩子們漫長的路途中花費了,而且,危險往往就潛伏其中,巫溪已經發生過一名初三學生在上學途中跌進深谷的不幸事件。
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要保障學生生命安全,寄宿制國小的建設提上了重慶市政府的教育規劃中。
2003年,百步國小因陋就簡借用老師宿舍和民房建起了寄宿制班。從那個時候開始,讀三年級的家玲一周五天住在學校,周末回家。但當時的寄宿制學校並不讓人滿意。
“學生上課、住宿的條件都很差。”百步國小校長鄭子明對央視國際記者說。他拿出了一張照片,“這是03年學校的教學樓。一到下雨的時候,教室里就會漏水,學生的書桌上全是水。”
家玲的宿舍約20多平米大小,一共要住下20多個學生。“我見到過這樣的寄宿制學校。一張床上睡著三四個學生,橫著睡,腳都是懸空的。”分管教育的黃奇帆說。
2004年,中央決定用四年時間開展西部“兩基”攻堅,解決西部問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中央的支持下,重慶市政府加快了對寄宿制學校的改造。
現在,百步國小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語音室,用上了電腦,教室與宿舍也有了很大改變。“目前重慶的寄宿制學校有300多個,正在建設當中的有700多個。”黃奇帆說。
但是,剛剛推行沒有幾年的寄宿制教育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這一點黃奇帆並沒有迴避。比如說在現在條件相對好的百步國小,一間宿舍仍要住15個孩子。而且,由於學校宿舍不夠,仍有一部分學生每天要步行一個小時的山路回家。
“在一些寄宿制學校確實有將就著現有條件過的概念。但是飯要一口一口吃。教育要一步一步來推進。”黃奇帆說。“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建2000個寄宿制學校,到時候就能把重慶極其分散的農村孩子有規模地集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