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學校

寄宿制學校

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最早提倡興辦寄宿制學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強調“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為突破口,加強西部農村國中、國小建設”。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數字,2004至2007年間,中央財政已為此投入100億元,建設學校7651所,惠及學生約200萬人。此外,民辦學校也以寄宿制為主。

基本信息

起源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源布局分散、教職員工水平參差,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是不爭的現實。數字顯示,2004年之前,西部地區有一師一校點約9萬個,占全國校點的80%以上;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荒漠地區,80%左右的國中生、50%左右的國小生需要寄宿。

教育部門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設的初衷,正是為了“最佳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寄宿制工程”的實施,對擴大“兩基”攻堅縣義務教育規模,保證西部地區學齡兒童正常入學,並完成義務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無論是支持者抑或質疑者,都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對擴大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規模,保證中西部學齡兒童入學並完成義務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存在問題

現實也表明,作為一種辦學模式,寄宿制學校的有效運行並非僅僅“蓋房子”那樣簡單。由於配套政策及投入銜接不力,許多農村寄宿制學校常掣肘於人員編制不足、經費匱乏、管理薄弱等現實困難,進而帶來的低齡兒童心理健康、學生厭學輟學的問題。無論對於學校還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著經濟成本的增加,這部分成本該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攤,現實中尚需有效探索。

2001年以來,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體制逐步由“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為主”變為“以縣為主”,基層教育管理重心上移意味著管理半徑的擴大,也意味著管理成本的提高。對於基層教育部門而言,進行教學網點撤併,推廣寄宿制學校,顯然符合方便管理的考量。然而,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各地經濟及地理條件相差巨大。寄宿制學校是否是普適的萬能靈藥尚存疑問。

學生管理

寄宿制學校是民族地方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於把學生集中起來,有更多的教學時間,全面培養寄宿制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更有利於鞏固“兩基”成果。寄宿制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出現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新住校的學生文明禮貌差,和同學發生衝突時,不能主動謙讓,力爭高低動手打架。剛住校學生衛生習慣養成也比較差,與寄宿制學生半軍事化管理要求和國小生行為規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學習習慣方面,學習主動性不夠好,學習目的不明確,課堂討論發表意見不積極,課文閱讀和理解能力差,不能經常閱讀課外讀物,反映了學習習慣差,學習成績提高不明顯。

二、問題及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三個方面,部分學生品德行為、學習、衛生習慣較差,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與下列因素相關:

(一)與親職教育相關
1.有學生和別人交流中還沒形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尤其是課後和校外;有的學生還沒養成講衛生的習慣,造成這種結果,一方面由於生家庭環境多處於邊遠貧困的地區,有的剛解決溫飽、有的還在貧困線以下,部分家長對學生衛生要求、使用禮貌用語要求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家長自身不良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較差。
2.有的學生和同學發生衝突時不能謙讓,甚至動手打架,學生對有困難同學不能主動幫助。問題的原因在於受不良影視、不良親職教育影響,由於家長自身修養水平參差不齊,常有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衝突家長卻不能正確對待的現象,樹人樹德需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應緊密配合,同步發展,不斷提高學生家長素質尤為必要和迫切。
(二)與教師教育觀念有關
學生自我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究其原因,既與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有關,還與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轉變有關,農村國小教師緊缺,幾乎全是臨聘教師,教師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自身素質不夠好,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教師中或多或少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有重視優生,忽視差生的現象,這些現象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導新課改理念,轉變教師正確的學生觀是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讓師生深刻了解新課改的重要義。

(三)與學校常規教育相關
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教育往往是堵的多,疏導的少。說教批評多,引導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說話不誠實,自我約束能力差。而良好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礎,如果能有效抓好學生常規教育,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習慣,對提高教育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生管理弊端

一、管理不完善,存在管理“真空”。形成中午午休、下午放學後到晚自習前一段自由時間,缺乏有效管理,形成管理“真空”,不能及時掌握學生情況,不能發揮預防為主,避免一些事件的發生。

二、校園課外文化生活單調,不能吸引學生轉移注意力。文娛活動太少,特別是下午放學後,這一段較長的時間,學校體育場地(如球場)和設備有限,並不是大多數學生都在進行學習,而是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東竄西晃,做一些違反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事,或想方設法出校門。
三、住宿設施不規範,後勤服務跟不上學生需求。寢室布局、設計不合理,不能發揮最好的管理效力。有的寢室在教學樓,教學區和生活區混合,不利於管理。男女生寢室區混合,相互影響;宿區夜間不能封閉或分散,不利於管理,學生容易外出或受到外界的影響。後勤服務在許多方面也沒有時代氣息,與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不但體現了寄宿制學生的文明程度,而且還影響整體素質。因此,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就顯得更為重要。自從寄宿制學校新校園建成以來,學校更加重視對寄宿制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1.開展以衛生知識、文明舉止、保護環境等為主題的班隊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開展一次以良好衛生行為習慣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如“愛我學校,美化校園”、“講究衛生,從我做起”,把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同美化整個校園環境聯繫起來,並且通過班隊活動引領學生自覺地實踐。
2.開展文明寢室、文明示範班級評比活動。通過評比活動,有力地調動寢室、班級、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衛生認識上升為衛生行為表現。
3.加強衛生檢查監督力度。值周教師和值周學生負責全校衛生監督工作和班級衛生包乾區的監督工作,並且進行記錄通報,和文明班級評比掛鈎,通過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督促全校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管理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校園環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4.開展個人衛生檢查。由學校負責衛生工作的教師和各班衛生委員組成檢查組,對各班學生進行逐個檢查,並成為每學年一次的文明示範班級評比的依據。進行個人衛生檢查使衛生工作細緻深入到每一個學生,也利於監督、指導、查漏補缺,最終使學生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總之,寄宿制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需要不斷地最佳化育人環境,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格進行管理,更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只有使學生的認識和實踐齊頭並進,才能達到良好養成教育的目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探索

事實上,寄宿制學校並不是緩解原有義務教育困境的唯一途徑。對原有教學網點師資加強培訓、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校車系統措施,以及合理引入社會力量等均應納入決策選擇視野。應更加強調“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鼓勵基層教育部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義務教育發展模式。

此外,儘快加強現有寄宿制學校的政策配套工作,完善寄宿制學校的師資配備、經費投入體制,保證農村學齡兒童真正因此受益,亦是教育部門刻不容緩的要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