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所謂開放教學,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這裡不僅包括了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開放,也包括了課堂教學以外教學的開放,如怎么進行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相關綜合實踐活動等。通過民主化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開放教學,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能力獲得發展。
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操作方式或手段。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具體地講,是指教師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復現、再現教材內容,學生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感知、記憶、理解教材內容,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是如何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師生之間是怎樣相互作用的。
教學方法受教育觀念、教育目的、教學內容等的制約。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就有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開放性教學的“聯繫性”、“主體性”和“創新性”的三大特徵,決定了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必須要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及教學手段之間的關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和參與熱情,創設動態的學習情景,展示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獲取知識以及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成智慧,開發潛能,發展個性,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下面介紹幾種在開放性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
“六動式”教學
“六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心智和情意的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眼、動口、動耳、動手、動腦、動情”。其中,“動眼”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口、動耳、動手”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算、操作等基本能力;“動腦”可以培養學生記憶、思維、想像等能力;“動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六動式”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讀書的時間,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有質疑問難的時間,有多向交流的時間,有練習實踐的時間。
在“六動式”教學中,“動眼、動口、動耳、動手”是一種外顯活動,教師要通過學生的感知活動、言語交流活動和操作活動,結合團體、小組、個別活動,增加學生各種感官的活動機會,形成一種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的局面,促使外顯活動向內隱活動的轉化。而“動腦、動情”是一種內隱活動,是由外顯活動轉化而來的觀念活動和情意活動。通過各種外顯的活動,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豐富的智力活動,形成一種內在主動探求知識的內驅力。“六動式”教學實質就是外顯活動即外部操作活動與內隱活動即內部思維、情意活動的對立統一,有機結合,雙向作用,以外顯活動促內在主動發展,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六動式”教學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操作方法,沒有固定的程式,但它汲取了傳統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促使教師將各種教學方法融匯貫通,靈活運用。所以“六動式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著教學方法的最佳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啟發式為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發展,重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協調教學方法之間的關係,重視多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有機結合。
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創立的一種教學流派。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豐富兒童的感知,並協調大腦兩半球的相互作用,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蘊”四大特徵。“形真”具體指神韻相似,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情切”具體指情意真切,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主動性;“意遠”具體指意境廣泛,形成想像契機,有效地發展想像力;“理蘊”具體指蘊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隨著形象,有效地提高認識力。
情境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根據教學的目標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良好的情境,並把學生帶入到情境當中。創設情境有六種途徑:①以生活展現情感;②以實物演示情境;③以圖畫再現情境;④以音樂渲染情境;⑤以表演體會情境;⑥以語言描繪情境。
在開放性教學中,情境教學理應得到運用、推廣並結合開放性教學的特點作適當的創新。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教學氛圍更加民主寬鬆,其中運用得比較多的是“多媒體情境”、“表演情境”、“比賽情境”等。
多媒體情境
多媒體技術的套用使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多種信息形式的編輯、控制和傳遞於一身,為學習營造了資源豐富,形象生動逼真,知識表征多元化的模擬與仿真情境,極大地最佳化了學習環境。多媒體情境還能直觀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是師生角色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表演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內化、鞏固和遷移,有利於學生髮展思維和語言,培養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表演具有外顯性,學生的感觀活動、情智活動是教師看得見並且可以適當控制的操作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內隱性,是主體的意識與情感同表演的動作直接聯繫,通過表演促進智力活動。在表演中,教師的積極參與能更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自主活動。
比賽情境
比賽幾乎遍布於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例如學習比賽、體育比賽、勞動比賽、文藝比賽……人們通過比賽來評定能力、水平、質量等的高下優劣,通過比賽來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最大潛能,集體的比賽還可以培養人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比賽正好迎合了蘊藏在人的心靈深處的自尊、自強、好爭、好勝的心理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創設比賽情境,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迅速把學生的思維調動到最活躍的狀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主體激活狀態,學生知識與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也會明顯加快。
計算機網路教學
當今時代信息系統集成已成為最熱門的技術,而多媒體和網際網路則是當今世界最典型的和人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集成系統。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套用為引發學習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計算機網路技術是當今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信息集成系統。它創造了博大精深、無與倫比的網路文明。它是人類能力精華的體現,它將進一步激發人的靈感和需要,推動著人類文明向著更高、更輝煌的層次前進。
計算機網路教學將創建一個與真實世界等身的網上學習世界,這兩個世界的有機結合將大大拓寬學習者的視野,提供選擇最佳教學資源的可能,培養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敢於創新、勇於探索、大膽建構的良好意識、積極心態與善於創新的能力。
在計算機網路教學中,教師的傳統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於學習者,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教師的作用更趨向於“合作者”、“教練”、“輔導者”。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套用,教師將在教學軟體等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背景,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再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文獻整理等方法收集資料,驗證或推翻假設,最後寫成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開放性教學中,研究性教學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日後繼續獨立學習、獨立處理問題的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證,而且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價值追求。
特徵
自主性
研究性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行選擇和確定課題,自主進行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實施。教師在主題設定、相關知識、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諮詢,指導與幫助,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而不過多地介入。
探究性
學生選擇和確定了專題後,不可能再按照接受式學習中常規的程式或套路去解決問題,而常常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經過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
綜合性
研究性教學的基本內容是“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複雜的、綜合的,故其目標是各門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研究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等)的培養。
開放性
一是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場所,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向社會開放。二是基本內容打破了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三是基本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的基礎的專題研究,學習途徑、研究方法不一,研究結果各異,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在當前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研究性教學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關注,並已在中國小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推廣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策略
著眼學生
在“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這一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指導下,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實現從過去的偏重知識技能的落實這單一的目標,轉向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的課堂教學功能,做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整合,使數學課堂教學不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還要放眼未來,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充分發展,以便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正如我們爬山一樣,不是爬到山頂或爬更多的山是我們唯一的目標,爬山過程中所獲得的爬山技巧、身體素質的提高、吃苦耐勞的精神、戰勝困難、超越自我的喜悅等等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學生為發現者
創新的教育價值觀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思維、發展能力、激發興趣,從而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數學既應被視為一個結果,更應被視為一個過程,每一位數學老師在每一節課中都應把數學作為一個過程去組織有關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學要打破“問題——解答——結論”的封閉式過程,構建“問題——探究——解答——結論”的開放式過程。當學生畢業若干年後,他們也許會遺忘掉曾經學過的某個數學概念或數學公式,但是作為過程的數學教學卻能使他們不會忘掉如何數學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所獲得的在一般能力上的發展能幫助他們通過調查、探索、重構出曾經學過的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
創設情境
課堂情境極為複雜。從不同層面上看,課堂既呈現以教師為代表的成人文化與以學生為代表的兒童文化相互溝通、整合的畫面;又呈現教師與學生心理不斷調適、衝突的畫面;還呈現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畫面。因此要感動學生學習數學,我們要創設開放的課堂情境,要能喚起探索與創造的快樂,激發認知興趣和學習動機;能展現思路和方法,學會怎樣學習;能幫助建構進取型的人格,通過“效能感”完善“自我”。
自主探究
加強數學的體驗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把一些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讓他們感受“直接”。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數學教學應不斷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開放練習
傳統的練習因機械、重複或難度不適,而使學生有枯燥乏味之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有著良好的積極體驗,能夠滿足全體的需要,這就要求課堂練習從單一走向開放。
課堂上,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能計算出錢不夠,這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學生想了很多辦法:回家去拿、討價還價、少買一些等等,這又讓一大批生活經驗豐富的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愉悅。而第三層次,有的學生設計出了一、二種方法,有的則數十種,他們體驗到了滿足感。類似這樣的開放題很好地彌補了學生能力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讓全體學生體會到不同層次的成功愉悅。
開放學習評價
比爾蓋茨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
課程目標最終將由學習的結果來體現,不能沒有結果的學習,也不能學習沒有結果。傳統的教育評價就是單純的考試成績,學生為應付每學期最後的一張試卷而背著沉重的負擔。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們的評價就要給學生全面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要構建讓學生享受成功的評價。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要讓學生體會到被尊重、被認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快樂的,只有這樣,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評價指標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所以在評價時,一是要注重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看學生是否積極投入數學活動,是否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二是要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考查學生結合具體材料對所學內容實際意義的理解為重點,以理解能力與套用能力評價為主。三是要重視評價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作為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評價主體
以往,教師是學生評價的單一主體。而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意味著學生評價不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而是一個群體決策的過程,評價群體是由教師及其群體、學生同伴及其群體、家長、社區成員、社會評價機構和學生個人等構成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課堂內外,開展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家長參與評價等,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一、學生自評。學生在評價自己對某部分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時,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學懂了沒有,還有什麼不明白之處,對自己的思考過程中出現的曲折、成功,以及情緒上的變化,都較他人的評價更符合實際,更具客觀性。正視學生自己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會更好地體現評價促進數學學習的目的,從而上升為自我激勵和自我發展。二、學生互評。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匯報、答問。可以讓其他同學來評判、質疑;對有異議的問題,更多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討論甚至爭論求得辨析,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能公正、誠實地評價同學,充分體現合作精神。
教師評價
教師應著眼於全局性、客觀性的評價,有針對性地解釋與說明學生數學學習中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種問題產生的根源。要找出學生的閃光點,以激勵為主,要發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評價時更要指出學生髮展的動態,以教師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時,可以從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安排、學習方法;已學知識的掌握水平、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對所學的知識的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方面進行。
開放評價方式
傳統的紙筆考試中,過於強調甄別性、終結性,忽視了評價的激勵性和形成性。《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指出:“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式的教學評價方法”。在這樣評價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針對不同的需要選擇課堂觀察、成長記錄、開放性任務、調查和實驗、數學日記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2003年6月18日《海峽都市報》報導了福州市某重點校期末考試設A、B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考卷的訊息,並且還對那些對自己考試結果不滿意的學生進行二次考試,即允許學生經過申請再考一次。誠然,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差異,不能用同一張卷子去衡量他們的水平,也不應該只給一次機會,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鼓勵孩子不斷進取,只要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就是成功。讓孩子體驗成功,是教師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學生評價,這是一個高度開放、不斷發展的問題,做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將學生視為有智慧有尊嚴的個體,在評價學生中關愛每一個生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