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中國唐代佛教寺廟建築。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創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名淨觀寺。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修,更名為開元寺。寺院早年毀棄,現僅存鐘樓一座和磚塔一座。鐘樓建於唐,明清重修,是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實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樓的始建年代未發現確切記載,但從建築結構用材及製作手法分析,當為晚唐遺物。明、清均進行過修繕,1988年鐘樓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建築特色

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單層歇山頂式二層樓閣。進得門來,屋內正中有圓井,與二樓懸掛的鐘口相對,大概起共鳴作用。順北牆有樓梯直通二樓。二樓為木結構,四面各有門與四周木欄環台相通,樓上通風透光,遮陽避雨,大概這就保證了銅鐘不銹、木架不朽。
銅鐘懸掛於樓中心粗大木架上,鍾高2.9米,口徑1.56米,鐘口厚15.5厘米。鐘身無銘文,造型古樸,端莊大方。鐘樓的鐘與樓一體,重心在鐘上,鍾落則樓毀。偌大一口銅鐘,懸掛在一座不起眼的鐘樓上,千年不墜,可謂世界奇觀。
下層斗栱雄大,建築結構簡練,柱、枋、斗栱製作手法基本保持唐代建築特點。兩山和後檐砌築牆體。
前檐明、次間各開雙扇板門,明間板門大於兩次間。內外柱同高,柱有側腳和生起。四角柱為素平方形柱礎,其餘檐柱和內柱都用蓮瓣柱礎。柱頭卷殺,各間柱頭用闌額聯結,無普柏枋,闌額至角柱不出頭。檐柱12根,小八角形。
內柱圓形。內外柱用乳栿和草栿相聯。乳栿製成月梁形,曲線柔和,製作精細,梁的斷面比近於1∶2。內外柱頭均施斗栱,外檐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單栱偷心造,斗栱用材25.5×17厘米,結構簡單。第一跳華栱與泥道栱相交,泥道栱上施 3層單材柱頭枋,第一層柱頭枋上隱刻泥道慢栱,第一跳華栱承托乳栿,乳栿頭斫成第二跳華栱,華栱上不用令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橑檐榑,次間無補間鋪作,明間補間斗栱隱刻在第二層柱頭枋上為一斗三升。
內槽斗栱和外檐基本相同。斗栱上施峻腳椽和遮椽板構成長條形的天花,在天花板與樓板之間形成一個低矮的暗層。
上層梁架經後世多次重修已改為明清風格,柱叉在下層柱頭斗栱上。檐柱比內柱高,不施斗栱,柱頭無卷殺,內柱小八角形,柱上施斗栱。梁架七檁六架椽。上懸掛銅鐘一口,高 2.6米,徑1.55米。志書稱銅鐘為唐物。屋頂灰瓦,瓦條壘脊,兩端置鴟尾。1988年鐘樓落架重修,上層部分結構按唐代建築風格進行復原。
考證之謎

1933年春四月,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冒著兵荒馬亂的危險,考察了正定的古建築,他稱鐘樓是他此行的意外收穫。“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的1966年,受到批判的梁思成先生還十分關心鐘樓的保護,他於5月16日上午急電正定文保所,讓把鐘樓的唐代板門拆下來保護好。
鐘樓的始建年代未發現確切記載,但從建築結構用材及製作手法分析,當為晚唐遺物。明、清均進行過修繕,1988年鐘樓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
相關傳說

銅鐘和法船殿建在一起,這裡有一個鍾落船開的傳說。正定開元寺的銅鐘是從滹沱河上游衝下來的,是“公公”鍾,“婆婆”鍾還在山上,一遇山洪,婆婆鍾就報警,公公鍾便發生共鳴,正定的百姓趕緊聚眾抗洪,確保一方平安。如遇大水,鍾就落地,船便開出,人們就乘船逃生。雖然鐘聲悠揚,聲震四方,但鐘響鍾落都與災害相連,所以人們想聽又怕聽。
幸運鍾
經常到正定,或在正定居住的人,都知道開元寺的鐘樓,現在叫幸運鍾。“開元寺的鐘有多厚?”去過開元寺後有人可能會問。“一拃。(張開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長度)”所有人都會這么回答。但這一拃的寬度是不定數,每個人的一拃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得到的答案會一樣呢?這原因得從鑄造這個鐘的說起,在以前,滹沱河是常年流水的,不像現在,一眼望去都是砂子。每年的夏天雨水季節,滹沱河都發水,大水從上游鋪天蓋地滾滾而下,一到正定段決堤,為了防止水患,就鑄造了鍾,這鐘本是一對,是用來報警用的。一口在開元寺,一口在井陘的山中。那時兩口鐘都有專人看守,當山洪爆發的時候,負責井陘的看鐘的人就敲鐘,開元寺鐘隨即也就響了,人們就知道洪水快要來了,於是就組織人看守河堤。現在井陘山中的那口鐘已經不見了,只留下了開元寺這口鐘。所以這鐘鑄造的特別精細。致於看不出厚度,那是鍾沿的坡度流線過渡特別好。無論誰去用手量,一拃下去都認為到了邊。這就是人們為什麼都說鐘有一拃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