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正定開元寺位於正定歷史文化街區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公元540年(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91年(隋開皇十年)改名解慧寺。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奉詔改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須彌塔可能始建於公元636年(唐貞觀十年),公元898年(唐乾寧五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建築特點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共八尊。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
須彌塔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須彌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桿、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整個塔造型簡潔疏朗,古樸無華。
須彌塔屬雁塔類型,稱其為雁塔,則有大雁殉教的典故了。古印度時,有一小乘教寺院,一日,有僧忽見天空有雁陣飛過,於是有了吃雁肉的念頭。這時只見一雁倒飛回來,身墜僧前死去。眾僧見後,驚奇、悲慟中有所感悟,認為這是如來佛祖設法化導大家,破除愚頑貪著之性啊。於是商議,為大雁做法,並建塔安葬,使其精神千古流傳。後來,寺院內多建這種形式的塔波,故稱雁塔。
稱其須彌塔是以塔上所嵌“須彌峭立”而得名。“須彌”是梵文音譯須彌山之略。華語為“妙高”、“妙光”、“善高”等意。須彌塔語源於須彌山,在佛國世界裡,世界中心是須彌山。正定開元寺須彌塔建築的形制和環境,正符合佛教所描繪的宇宙圖景——以須彌山(指四面環水的整體塔)為中心的一小千世界。相傳在古時候,開元寺的須彌塔就是建築在四面環水的海島中的。年長的正定老人還記得開元寺塔是三面環水,碧波青蓮紅花,藍天白雲,須彌塔倒影相映,十分清靜,仿佛佛國妙境。
開元寺須彌塔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淳樸憨厚,樸素無華,頗具唐風。從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也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
天宮秘藏
2007年,文物工作者在修繕正定縣開元寺須彌塔時,在塔頂的天宮內發現4000多件文物,經文物部門鑑定認為,這些文物中有3件屬於國家二級文物,109件屬於國家三級文物。
四千秘藏之中,以銅器、銀器、漆器、玉器、蚌器、琺瑯器、金器及經書等為主,為清朝初期重修開元寺須彌塔時人們捐獻之物。小者數寸,不過一根小拇指大;如一枚綠翡翠,樣子像是飾品,放於掌心,尚不盈掌。最大一件是一尊高約一尺的銀質塔模,這尊塔模令人驚絕之處在其最底層,其底層門後,藏有三尊鮮亮的金色坐佛,可謂塔中有佛,佛國無限了。
3件被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有元代青玉螭紋帶扣、明代銀鎏金花絲飾件、清代銀九級密檐式方形塔。109件國家三級文物包括戰國時期瑪瑙環、明代水晶印章及章料、瑪瑙戒指、清代試金石等,這些文物中除幾件分別屬於戰國、東漢、金代、元代、清代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明代文物。
中國佛塔大多有地宮,地宮裡埋有文物的情況也屢有發現,但在佛塔頂部發現文物卻不多見。塔頂4000多件文物被取出後,文物部門又在塔頂天宮裡放入了當代手抄經卷和人們捐贈的一些金銀玉器等物品。
交通
自石家莊火車站乘201路、31路公車至正定汽車站,轉乘正定2路公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