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會

門諾會

門諾派(Amish)是當代基督新教中一個福音主義派別,因其創建者荷蘭人門諾·西門斯(Menno Simons,1496~1561年)而得名。此派原為再洗禮派的一支,1536年激進的再洗禮派建立閔斯特公社失敗後,主張和平主義的信徒團結在門諾周圍,於1536年建立門諾會,至16世紀70年代該會在荷蘭取得合法地位。此派信徒共約70餘萬人(《美國宗教百科全書》統計)。其中美國約有23萬人;加拿大15萬人,荷蘭約4萬人,前蘇聯的信徒因分批移居美國,僅剩約4萬人。其他分布於德國、法國、瑞士、墨西哥、巴拉圭、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其主要國際組織是門諾派世界會議(Mennonite World Conference) 2015年8月23日,攝影師喬迪-魯伊斯-西雷拉(Jordi Ruiz Cirera)深入到拉丁美洲國家玻利維亞聖克魯茲的門諾派教徒聚居地,與保守傳統的門諾派教徒一起生活了數月,並用相機記錄下這片特殊的土地上遠離現代文明的門諾教徒的真實面貌。

在慈運理改教初期,他有兩位要好的同工:格里寶(Conrad Grebel,1498-1526)和曼斯(Felix Manz-1527)。格里寶希望教會能恢復新約的模式,但慈運理卻不肯急進。他們開始號召同道,晚上在曼斯家研經禱告。當時教會普遍為嬰兒施洗,恐怕嬰兒未受洗就夭折,得不到救贖。他們研經時,找不到嬰兒受洗的教訓,又認為受洗是一種決志跟隨主的表示。於是向慈運理表達廢除嬰兒受洗的想法,慈運理覺得是有道理,但不想操之過急。直到1524年慈運理都沒有採取行動,他們開始對慈運理提出嚴厲的批評。1525年慈運理與他們初步討論後,決定交由議會裁決。沒想到議會停止他們研經聚會,保留嬰兒洗禮,更下令嬰兒出生八日內為嬰兒施洗,否則逐出教會。他們當晚召開討論會,在禱告中,布洛克(Blaurock)受聖靈感動,要求格里寶為他施洗,重洗派於是產生。
他們宣講聖經的教訓,認為教會是一群委身實踐主道的基督徒團契,不應與政權聯繫,也不應受組織束縛,信徒與聖職人員平等,只有恩賜與職事的分別。牧者應由信徒選出,牧者的責任是研經、教導、督責信徒、主領聚會、關心信徒等。教會的聖禮只有:浸禮及聖餐,真心悔改者才受洗。聖餐是紀念主的死,反對化質說。他們強調聖潔生活,信徒應與世界分開,縱然受到逼害、苦難也應堅守原則。
他們特別看重山上寶訓,要求實踐。主張政教分離,信徒避免參與政治。這種政教分離的態度與慈運理的原則背道而馳,與實況不協調,他們強調個人而輕視結構、組織,因此教會領袖及執政者對重洗派敵視,認為他們是代表混亂、反秩序的人,於是對他們採取相當嚴厲的迫害。
慈運理起初對他們相當同情和諒解,但漸漸不能忍受他們激進的言論及行動。1525年,格理寶、曼斯連同二十位信徒被捕,格理寶從獄中逃脫,卻不幸染上瘟疫死亡,曼斯在1527年被推入河中淹死。布洛克逃出蘇黎士後,四處宣道。他於1529年被天主教當局逮捕,被判火刑。
1536年荷蘭神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1496-1561)整合重洗派信徒。門諾乃是一位良牧與領導者,藉週遊四方而逃避了殺害。他信守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教義,他教導因信得救、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獨一的權威,反對以教會的傳統為權威的基礎,主張回復新約教會的樣式,廢除 一切圖像,教會儀式簡單樸素。倡導自由教會、他主張只有信者才能受洗、效法基督的愛、教導和平與非抵抗、不以惡制惡、拒絕發誓、弟兄相交式的教會和忠心順服基督等。他以新約教導人,他的跟隨者後來就被稱為門諾派〈Mennonite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