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沙市市中國旅行社成立於一九八五年,是中國中旅集團成員單位,隸屬於長沙市政府僑務辦公室。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經營國際、國內旅遊業務、代理國際、國內機票、 代售火車客票、代訂酒店、餐飲、提供旅遊汽車出租為一體的大型旅行社,...相關資料
中國湖南省省會,簡稱“星城”,城市面積556.33平方公里,人口646.5萬人(2007),其中城區人口263.2萬,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是一座具有3000年歷史的“楚漢名城”。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以機械、紡織、商貿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商業城市,亦是中西部地區主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地域範圍為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東鄰江西省宜春地區和萍鄉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
長沙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後,於公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並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後,長沙開始築建城牆,並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沙別稱“星城”的來歷:
長沙又稱“星城”,得名於長沙星。源於我國自商、周以來逐漸形成的據以觀測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診宿,根據古天文學的星宿定位,軫宿位於荊州上空。軫宿旁邊有個附屬於它的小星,名叫長沙星。因此,歷史上就有這樣一種說法,長沙是因長沙星得名的。如唐朝人張謂《長沙風土碑記》云:“天文長沙一星,在軫四星之側。上為辰象,下為郡縣。”所謂“下為郡縣”,就是指的長沙城。《明史·天文志》也說:“長沙小星,下應長沙。”《長沙縣誌。拾遺》亦云:“長沙之名,……以軫旁有長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因長沙星得名一說,記載較多,影響也大,所以在一些文人撰文賦詩時,往往把長沙與長沙星聯繫在一起,稱長沙為“星沙”。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一首讚美長沙風光景色的詩中,就把長沙稱為“星沙”,詩云:“繞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在長沙府、縣誌中,以“星沙”稱長沙的多處可見。時至今天,長沙人仍然有稱長沙為星沙的。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長沙有人類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並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傳說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司馬遷的《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裡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製大鋤(一種重要的鬆土工具)、銅插(即耙,用於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寧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以來寧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