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
![鎖骨下動脈](/img/b/3b9/nBnauM3X2QDM0MDM5UjM0UTN3ITM1QjM3gjMwADMwAzMxAzL1I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一)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是最大的分支,由鎖骨下動脈第一段上壁發出,沿前斜角肌內側與頸長肌之間的溝內垂直向上,位於椎動脈三角(由前斜角肌、頸長肌和鎖骨下動脈所圍成)內。上升途中被甲狀腺下動脈所越過,繼而穿經第6-1頸椎橫突孔,向後繞過環椎後弓上的椎動脈溝,穿環枕後膜和硬脊膜,經枕骨大孔入顱腔,沿枕骨斜坡上行,在腦橋下緣與對側的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椎動脈主要分布於腦。在頸部有分支分布於項部深肌,以及經椎間孔至脊髓頸段及其被膜。由於頸椎疾患引起橫突孔變小,可壓迫椎動脈,使其分布區(主要是腦)供血不足。
(二)胸廓內動脈internal thoracic artery在胸膜頂前方,正對椎動脈起始處,發自鎖骨下動脈的下壁,在鎖骨下靜脈後方和胸膜頂前方降入胸腔。
(三)甲狀頸乾thyrocervicaltrunk 短而粗,在前斜角肌內緣處由鎖骨下動脈前壁發出,立即分為以下各支:
(1)甲狀腺下動脈inferior thyroid artery沿前斜角肌內側緣上升,約達環狀軟骨的高度轉向內行,經頸動脈鞘之後,交感神經乾的淺面或後方,椎動、靜脈前方,到達甲狀腺側葉,。
(2)肩胛上動脈superior scapular artery在前斜角肌前面向外下行,經鎖骨後面,繼續向後外至肩胛上切跡,入岡上窩,繞過肩胛頸至岡下窩。沿途分支至岡上、下肌和肩胛骨,並與腋動脈的分支肩胛下動脈和肩胛背動脈吻合,在肩胛骨背面形成肩胛動脈網。該網是鎖骨下動脈與腋動脈間重要側支吻合。
(3)頸升動脈cervical ascending artery細小,也可起自甲狀腺下動脈,在頸椎橫突前方,膈神經的內側上升,營養頸深肌及脊髓和脊髓被膜。
(4)頸淺動脈superfacial cervical artery較肩胛上動脈略高,橫過前斜角肌、膈神經和臂叢的前方,經頸後三角達肩胛提肌前緣,在斜方肌深面分支分布於鄰近的肌肉。
(5)頸橫動脈tansversal cervical artery往往與甲狀腺下動脈共乾或單獨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三段,其行程與肩胛上動脈相似,穿過臂叢向後,布於菱形肌四周。
(四)肋頸乾costocervicaltrunk 起自鎖骨下動脈第二段,行向後越過胸膜頂,分為頸深動脈和最上肋間動脈,前者上行與枕動脈降支吻合,後者在胸膜頂後方降入胸廓,布於第1、2肋間隙後部。
常發疾病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
![鎖骨下動脈](/img/6/3a7/nBnauM3XxATNxgDOxATO4kDOxITMxkDNycTMwADMwAzMxAzLwk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是指在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幹上,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閉塞性損害,由於虹吸作用(盜血)引起患側椎動脈中的血流逆行,進入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段,導致椎-基動脈缺血性發作,和患側上肢缺血性的症候。
經血管造影證實在鎖骨下動脈近心段有狹窄性損害,同時該側椎動脈中血流逆行,首先由Contomi 1960年所報導,但該患者無神經障礙。Reivich 1961年進一步報告了血管造影的資料以及出現的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症狀,並做了動物(狗)實驗,證實這一現象,從此指出這是一種新的血管綜合徵,並定名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本綜合徵也可見於頭臂乾病變時,因逆行血液也是進入鎖骨下動脈,故亦可稱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